我們知道哥德式建築有著很強的宗教風格,它是11世紀下半葉從法國開始起源的,在隨後的兩個世界開始在整個的歐洲開始流行。雖然哥德式建築有著很強的宗教風格,但是因為這種建築風格太流行了,後來也影響到了民間的建築。 哥特原來是一個日耳曼民族,它本身的作用是不雅的,甚至是粗俗的意思。理由是文化復興時期以後的歐洲人,有了文藝復興的啟蒙,有了對人文主義的嚮往,所以就厭惡中世界宗教統治的黑暗,就給了他們一個哥特的名字,是鄙視其文化特點。人們把中世紀的建築也稱為哥德式建築,只是文化復興以後這種建築慢慢的失去了其本來應該有的功能,它成了 它已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和新的人群集散地,成為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為熱鬧的賽會場地。
哥德式建築往往有著自己鮮明的藝術特點和藝術風格。它們空靈、高聳入雲、尖銳;它們的牆體是高聳的,是斜撐技術的一個突出表現。那種空靈入雲的外貌特點是其基督教精神的完美體現和最好詮釋。 它似乎告訴了人們從人間可以直達天堂,可以用這一世的修行換來入天堂的資格。哥德式建築的玻璃是花窗玻璃,而且上面往往有代表其宗教風格的聖經故事。這其中有一些具備代表風格的建築物,比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如圖一)、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和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等。哥德式建築從外觀上來說是高而直的,有一個高聳的尖塔,所有的建築元素都是以尖拱、尖劵、尖頂構成的,這整體上就給人一種宗教力量超凡脫俗的感覺。另外,從哥德式建築的內部構成上來說,它的中廳是也和外形一樣,是又長又窄的。教堂內部的結構是框架式的,給人一種空靈感,它的內部構造也和外形一樣,是為了讓空間更大更空靈,表達了人們對天堂的嚮往。那些室內的大柱子也是做成了束狀的,它們從地面直達頂棚,充滿了宗教意味,人們會感覺這些柱子像從天堂照裡照向人世間的光一樣,引導著人們走向天堂的幸福世界。
哥德式建築因為其風格的獨特對世界範圍內的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管是中國、歐洲還是其他地方,都可以見到很多有明顯的哥德式風格的城市建築。哥德式建築對後來建築的影響大概可以分兩個大類,一個是教堂一個是普通建築。就教堂來說,它的模仿性更強,有的直接是另一個哥德式教堂的複製品;另一種就是普通建築,它對哥德式建築營養的吸收更多的表示為技術層面和審美的層面。 中國的「石室」是我國建築受哥德式建築風格最明顯的例子。我國的石室位於廣東省越秀山,它所有的建築主要材質都是由純花崗石構成的,所以我們稱它為「石室」。「石室」本身也是一座教堂,它的設計和建築風格是模仿巴黎聖母院的,高58.8米,南北長78.69米,東西寬35米,整個建築氣勢恢宏,結構宏大。這是最大的一個哥德式教堂,也是中國的哥德式建築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座。

除了這種直接模仿歐洲哥德式建築的宗教建築之外,其實現代的城市建築還有很多深受哥德式建築的影響,這種影響有的體現在建築風格上,有的體現在審美追求上。因為統一的風格會形成一個城市自己的獨特文化,如果這種文化有很強的影響力,那麼它的影響必將是源遠流長的。現代建築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它更追求多元化的發展,擺脫傳統的枷鎖,追求個人化的風格。1928,每個國家都參出自己的建築師去參加「國際現代建築會議」,人們在會議上交流各自己的城市建築經驗。總體來說,現代建築有著自己的一些總體特點,比如說它更注重的是建築的居住功能,設計的主要出發點就是建築的功能性,而不是像哥德式建築一樣,注重的是建築的宗教功能。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這些現代性的建築上面找到一些哥德式建築的影響。比如說北京的國貿很多建築出現了幕牆建築,這種建築就吸取了很多哥德式建築的營養。比如說哥德式建築是由骨架劵而成的拱頂,所以這種結構不但節約了建築成本,而且讓拱頂的結構性更強,總體的厚度減小,拱頂本身的承重就減少很大,不知不覺之間就增強了建築的堅固性。這種簡單而實用性的拱頂技術在國貿的建築群中就得到了很大的應用。其實不但是在國貿,在上海的徐家匯的很多商業寫字樓中,也採用了這種拱形結構,這些都是哥德式建築給現代建築重要的影響。 同時哥德式建築的飛扶壁也對現代城市建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飛扶壁是哥德式建築在結構上很有藝術性的一點,它利用飛劵把牆壁所要承重的一部分傳達到承重能力更強的遠端墩柱上。由於牆壁沒有那麼多的承重壓力,就可以解放出來,進行更為美觀的設計。這一技術對現代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現代建築中牆壁可以開很多窗戶,甚至可以一面牆壁沒有太多牆體,而大面積的用玻璃構成,這不得不說是哥德式建築的飛扶壁技術帶給我們的諸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