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北極 影響全球

2020-12-13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俄羅斯小鎮韋爾科揚斯克迎來了一個極有可能破紀錄的38℃的夏天,這是該地區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冬天。

北極變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多,據報導,北極冬季平均氣溫已經超過了《巴黎氣候協議》設定的2℃閾值,該協議旨在限制災難性後果。儘管世界氣象組織仍在努力核實韋爾科揚斯克的記錄,但科學家表示,這表明了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

「關鍵是氣候在變化,全球氣溫在變暖。」英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的資深科學家Freja Vamborg說。「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將會打破越來越多的記錄。南極洲今年的氣溫也打破了紀錄。

極地地區比低緯度地區變暖更快的傾向被稱為「極地放大」,許多因素都助長了這種傾向。北極和南極都被冰雪覆蓋,反射入射的陽光,就像世界的冰箱一樣。但是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的數據,雪似乎每年都融化得更快。據報導,今年,地表覆蓋比正常情況提前一個月消失,海冰繼續縮小。地下的水和土壤較暗,吸收熱量,使周圍空氣變暖。這一過程在北極夏季會加劇,因為此時太陽永遠不會完全落山。

「在每年的這個時候,夏至前後,會有24小時的日照。」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氣候科學家Walt Meier說,「這需要大量的太陽能。」

氣候變暖給北極地區帶來了新的緊迫問題,包括幾年來的野火肆虐。去年,氣溫比長期平均氣溫高出約8℃,嚴重的火災季節影響面積超過了歐盟。密西根大學氣候科學家Jonathan Overpeck說:「無論是比喻上還是字面上,北極都著火了。」

更高的溫度還促使該地區的永久凍土發生了變化,這一層土壤大部分仍保持著全年冰凍狀態。和北極的森林一樣,北極的永久凍土層也充當著碳匯的角色。但是根據美國宇航局的說法,全球變暖正在改變平衡,融化的永久凍土正在釋放出的二氧化碳,如果不是更多的話,已經超過了植物所能吸收的量。此外,永凍土也在釋放甲烷,一種比二氧化碳強28倍的溫室氣體。

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大學甲烷釋放專家Katey Walter Anthony說,來自北極的甲烷不會留在北極,它會進入大氣層並在全球循環,產生全球影響。

作者:馮麗妃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全球:北極38度高溫,接下來還會更熱
    這股不應該出現的暖流將會讓太平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升高,進而引發全球範圍內的氣候異常。2019年就是一個典型的厄爾尼諾年,這一年印度高溫歷史罕見,巴西亞馬遜雨林出現大火,而我們的南方則經歷了長達數月的陰雨天氣。現如今,2020年已經過去了一半多的時間,這一年還會是厄爾尼諾年嗎?答案是肯定的。
  • 全球持續變暖,北極古老冰川1.1億平米冰層斷裂,兩座北極冰蓋消失
    延伸閱讀:兩座北極冰蓋因全球變暖消失CNN報導,由於全球變暖,加拿大境內兩座北極冰蓋已經完全消失。數據顯示,在1959年,兩座冰蓋中較大的一座面積約7.8平方公裡,較小的約2.8平方公裡。隨著氣溫逐年升高,冰蓋不斷萎縮。
  • 北極上演「冰與火之歌」 或進一步加速全球變暖
    位於北極圈內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小鎮維爾霍揚斯克,在今年6月20日氣溫飆升至38攝氏度。與北極地區持續高溫相伴而來的,是北極大火。據報導,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表公告稱,受到西伯利亞地區長期高溫影響,北極圈連續第二年發生大規模森林火災。目前最活躍的森林大火距離北冰洋不到8公裡。
  • 北極38度高溫,或釋放遠古病毒,物種滅絕已開始,地球面臨重啟
    俄羅斯北極圈內的小鎮上揚斯克(Verkhoyansk)6月20日測得38度高溫。●上揚斯克,北緯67.3度,北極圈之內。該鎮是俄羅斯人口第三少的村鎮,建於1638年,沙皇俄國時代為犯人流放地。●在最冷的時候,上揚斯克絕對低溫可以達到零下71度。
  • 北極生機勃勃的綠色,是對人類最致命的警告
    然而,這滿目的綠色並不是好消息,而是大自然給出的最嚴厲警告,北極氣候變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北極更豐富的植被,正在加速永凍土融化,加速釋放溫室氣體,這不僅會對整個世界造成一系列影響,甚至直接與我們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 冰與火之歌:北極,不止於北極
    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記者丨周智宇 挪威特羅姆瑟報導從阿拉斯加的錫特卡到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北極在「燃燒」北極圈被認為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指示器,在過去三十年裡,北極圈平均氣溫的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速度的兩倍
  • 一份來自北極的報導:人類將與北極海冰告別
    想像一下:長久以來覆蓋北極海域的冰層將完全融化,世界之巔將從白色變成藍色。這一重大變化會引發了一系列效應,這些效應將加劇全球變暖,破壞全球氣候系統的穩定。據估計,在不久的將來,地球將面對基本無冰的北極,……這本書用一系列的科學事實告訴人們:在過去的幾年裡,北極冰川正急劇退縮、全球變暖,這一趨勢已難以復返,在不久的將來,北極海冰將迅速消失,人類將與北極海冰說再見,世界將受到難以想像的不良影響。
  • ...北極國際合作——訪芬蘭拉普蘭大學北極中心主任蒂莫·科伊武羅瓦
    北極不應成為地緣政治和資源爭奪之地儘管面臨挫折,「羅瓦涅米精神」所代表的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懷和努力仍在繼續。來自芬蘭、瑞典、丹麥、俄羅斯等北極國家以及德國、英國、瑞士、法國等國的官員、學者和其他各界人士如今又在「羅瓦涅米北極精神2019」大會聚首,從不同方面論證了氣候變化對北極環境及文化的威脅,尤其是對未來世代的影響並探討了其解決方案。
  • 中國的北極政策
    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不斷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北極在戰略、經濟、科研、環保、航道、資源等方面的價值不斷提升,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北極問題已超出北極國家間問題和區域問題的範疇,涉及北極域外國家的利益和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攸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共同命運,具有全球意義和國際影響。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北極事務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努力為北極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北極的冰快化完了
    弗朗西斯說,「這會直接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影響全球的生態和氣候系統。」一個無冰的北極帶來的後果,可能是人類難以承受的。北極比北京還暖和3個月前,拿到北極氣溫分布圖時,弗朗西斯愣住了。根據計算機的測算,北極點附近被標註為綠色,這意味著北極此時的氣溫已經高於0攝氏度。
  • 北極的天氣和氣候
    用於計算21世紀全球氣候變化的氣候模型表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將加速北極地區的全球變暖。二十一世紀末,年平均氣溫將比現在高出十到十五度。屆時,北極大部分地區的降水將大部分降雨。溫和的溫度和降雨導致海冰加速融化。預計在幾十年(2040 - 2050年)的夏季,北極海冰將完全消失,從而有可能航行到北極地區。
  • 中國的北極政策(1)
    >  二、中國與北極的關係(4)  三、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和基本原則(7)  四、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主要政策主張(10)  結束語(22)  前言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雪融化加速。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不斷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北極在戰略、經濟、科研、環保、航道、資源等方面的價值不斷提升,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北極問題已超出北極國家間問題和區域問題的範疇,涉及北極域外國家的利益和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攸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共同命運,具有全球意義和國際影響。
  • 北極科考的意義與目的
    北極科考意義重大由於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北極在全球變化的研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在中華民族日益強盛,邁向世紀的今天,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經濟資源己經與我國的經濟建設、環境變遷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北極地區對於中國來說己不是十分遙遠的世界。
  • 《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打造「新疆域合作」的北極版本
    央廣網北京1月30日消息(記者婁思佳 馬藝)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6日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這是中國政府在北極政策方面發表的第一部白皮書。中國是北極事務重要利益攸關方,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政策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主張。那麼我國為什麼要專門制定一份《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其中又體現出了中國的哪些思考呢?
  • 北極未來將沒有冰?科學家:最早2044年開始,北極進入無冰期
    在很多災難電影中,南極跟北極通常都會變成不毛之地,以此來襯託地球無法居住的殘像,然而,科學家發現,北極沒有一塊冰的情況可能要變成現實了。自1979年以來,北極地區以每年1.3%的速度不斷損失海冰的總量。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不斷完善全球氣候模型,並以此來預測北極海冰的未來,然而,不同科學家採用不同的模型,最終模擬出的結果也千差萬別。在有的模型中,早在2026年,北極就會出現無冰的情況,而在另一些模型中,北極最早要到2132年才開始失去海冰。
  • 「一帶一路」全球行|「冰上絲路」:北極小鎮中國緣
    近年來,北冰洋的海冰隨著全球變暖而加速融化,為北極航道尤其是東北航道創造了條件。船隻從東北亞出發前往歐洲,相比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走北極航道可以減少40%以上航程。芬蘭和挪威擬修建一條鐵路,連接希爾克內斯與芬蘭北部羅瓦涅米,從而連接首都赫爾辛基——這就是「北極走廊」。貨物可以直接通過「北極走廊」運到歐洲內陸。
  • 北極駭人一幕!氣溫驟升近百度燃起大火,專家調查後大驚失色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很多人都知道現在的地球上,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隨著很多國家的發展,工業規模的提升,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不可估量。而原本處在地球兩極、與世無爭的南極北極,也受到了一些影響,讓人感覺到情況的嚴峻。
  • 期待中歐攜手推動北極國際合作
    來自芬蘭、瑞典、丹麥、俄羅斯等北極國家以及德國、英國、瑞士、法國等國的官員、學者和其他各界人士如今又在「羅瓦涅米北極精神2019」大會聚首,從不同方面論證了氣候變化對北極環境及文化的威脅,尤其是對未來世代的影響並探討了其解決方案。科伊武羅瓦告訴記者,早在瑞典少女格蕾塔·桑伯格使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成為令世界矚目的現象之前,此次大會的議題就已經確定了。
  • 美國衛星拍到的北極照片,科學家深感擔憂,霍金警告要實現了嗎?
    曾經的南北兩極是許多人心中的聖地,它們遠離城市,在最遠的兩端遙遙相望,沒想到隨著全球溫度的持續升高,南北兩極的冰川開始了加速融化,許多掩埋在凍土層中的物質也漸漸的顯露了出來。在夏季的時候,北極也突破了38度的高溫,生活在西伯利亞地區的人們也首次去到水裡遊泳,這幅現象也是百年難得一見。這樣的現象也引起了科學家的擔憂,目前的環境形勢並不是一個好兆頭。美國衛星拍到了什麼?
  • 潮人新知|警惕北極「殭屍火災」,那大地下的燃燒可能從未停止
    最可怕的是,這種北極野火引發北極圈的泥炭層燃燒的暗火,一直都未曾停止過!北極野火,已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它不僅是全球升溫所帶來的結果,也將很大程度地影響著全球氣溫繼續上升——這將是個惡性循環。這便構成一個循環:北極的泥炭層釋放更多的碳,全球變暖加強,引起更多的泥炭層融化,又會導致更多的野火。而泥炭層也不像北方的森林地帶,不會在火災發生後快速重生,由此燃燒而釋放的碳最終將永久性地進入大氣。有研究稱,北極的泥炭層最終可能變為一個「淨碳源」,進一步加快全球氣候變化,正如氣象專家的形容:「這種變化將觸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