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德雲女孩,必然需要了解一些有關於相聲的知識。畢竟,我們德雲女孩聽相聲,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只看顏值。聽相聲,還是要以相聲為主。
以下是小編自己了解和整理的一些「相聲小知識」,如果有了解或者知道其他關於相聲知識的小夥伴,可以在評論區評論喲!我們大家一起學習!
相聲,以說、學、逗、唱為形式,是一種民間說唱曲藝。源於生活,紮根群眾,是中國傳統的藝術表演形式。
相聲的四種最基本的藝術形式——「說學逗唱」。
「說」是說笑話和繞口令。
「學」是模仿各種叫賣聲、唱腔和各種人物的語言,以及模仿各地方戲曲。
「逗」是抓哏逗笑。
「唱」專指唱太平歌詞。
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以及南京夫子廟。



相聲始於明清,盛於當代。一般認為相聲是同治年間形成的,一種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在晚清時期,逐漸形成了現在的表演風格。現在德雲社的相聲演員所說的相聲,有許多都是來自於清朝,只是經過一定的加工和改編。
相聲,尤其是傳統相聲曲目,大多以諷刺舊社會各種醜惡現象,以及通過詼諧的敘述反映各種生活現象為主,貼近生活,反應社會。
相聲一般採用口頭的方式表演,主要道具有摺扇、手絹、醒木等(大褂不屬於道具類)。
從表演人數來劃分,分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相聲劇。其中以對口相聲最為常見。
單口相聲就是一個演員單獨進行表演。
對口相聲是兩個演員表演,一逗一捧。
群口相聲是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演員表演。
相聲劇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但一定會有德雲社的粉絲看過德雲八隊小封箱的相聲劇——「探清水河」。這就屬於典型的相聲劇。
聽相聲,最講究「包袱」。馬季先生在談及相聲的基本概念時指出:「(相聲)就是通過組織一系列特有的『包袱』來使人發笑的藝術,這裡所指的包袱是語言藝術的包袱,這裡所指的語言是包袱藝術的語言……語言、包袱兒、笑聲,可說是相聲藝術的三大要素,並且缺一不可。」
簡單來講,「包袱」實際上就是指相聲中喜劇性矛盾醞釀、發展的一個過程。所謂的「三翻四抖」,則是相聲包袱常採用的結構。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一些有關於相聲的知識。畢竟,喜歡相聲,就要了解它。大家如果有想要了解的,或者自己知道的,也可以發在評論裡,大家一起學習,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