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點校多風雲 周總理親定帶頭人

2020-12-21 鳳凰網讀書

點校整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作為新中國曠古未有的巨大文化工程,雖在文化浩劫中經歷磨難,卻終至圓滿完成。而承擔該項整理出版任務的中華書局,則有幸成為動亂歲月中的避風港,中國文史學界的大批一流學者,也因整理「國史」獲得「解放」,集體等到了風平浪靜的那一天。

★ 本刊記者/羅雪揮。

1956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首次提出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版的『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號稱「正史」,是歷代被定為正統史學的24部史書的總稱。1958年7月,毛澤東指示標點其中的「前四史」。同年9月13日,吳晗、范文瀾為此召開會議,提議「其他二十史及《清史稿》的標點工作,亦即著手組織人力,由中華書局訂出規劃。」毛澤東在報告上批覆:「計劃很好,望照此實行。」

全國學術總動員

「整理出版『二十四史』,是中央交代的任務。中華書局和北京的人力很不夠,整理工作進度太慢。為了促使這一工作早日完成,必須借調外地的專家共同來進行。」這是中宣部1963年8月發出的調令。借調名單有:「武漢大學:唐長孺;山東大學:王仲犖、盧振華、張維華;中山大學:劉節;吉林大學:羅繼祖;南開大學:鄭天挺;杭州大學:任銘善。」其中只有任銘善未到京。

1959年9月,顧頡剛點校的《史記》率先出版。為保障其餘各史進度及質量,中華書局又申請將專家集中起來進行工作,全國學術總動員就此開始。1963年到1966年,專家們陸續到北京翠微路2號院中華書局報到,開始了「翠微校史」的生活。

「那是非常美好的歲月,沒有太多的政治介入,人們嚴格地按照學術標準進行工作。」中華書局副總編輯徐俊如此評價。

當時參與點校工作的專家們,仍然可以埋頭讀書,甚至能夠不參加政治學習,這是罕見的學術優待。平安度過了50年代,熬過了生活上的困難時期,知識分子們意外地受到禮遇。從中華書局留存的文字檔案來看,從給來自南方的專家增加大米供應,到解決大家的醫療問題,甚至是購買蚊帳、涼蓆,乃至添置單人沙發,無不照應周全。專家們到京後不久便是國慶節,每人均獲一張觀禮券,能登上天安門觀禮臺,這更是一份難得的政治信任。

然而,翠微路大院也非世外桃源。隨著大氛圍日益緊張,曾公開說現在不應該再強調階級鬥爭了,而應該強調生產鬥爭,改善人民生活的劉節,1965年,因其點校稿中「存在問題」,第一個離開了點校組。後來在「文革」中,學生要批鬥陳寅恪,劉節竭力阻攔,大呼:「我是他的學生,他身上有的毒,我身上都有,鬥我就行了!千萬別鬥他!」這件事至今還被人時時提起。

遼金史專家傅樂煥,亦被所在單位勒令回校檢查。他是傅斯年的侄子,且與胡適有交往,運動中成為眾矢之的。1966年5月,傅樂煥離開翠微路大院之後,在陶然亭自殺。當時負責點校組工作的趙守儼最後一個與他談話,雖沒有發現他有任何異常,但心中已有不祥之兆。「國史」整理不久遭停頓。中華書局員工統統被下放到湖北鹹寧幹校,其辦公樓也劃歸北京鍋爐廠所有。

1967年5月,正「當紅」的戚本禹下令繼續點校工作,且可以使用「舊人」。由於當時運動正處於「高潮」,很多「舊人」已不能再來。「工農兵」參與了領導工作,要求一年內把「二十四史」都整理完成。有人還提出「圈圈點點就沒有立場觀點問題嗎?」認為「凡是美化帝王將相、宣揚封建道德、污衊勞動人民的語句,不應用感嘆號」。如認為「帝(崇禎)出宮,登煤山,望烽火徹天,嘆息曰:『苦我民耳!』這是騙人的鬼話,決不能用感嘆號,要改用句號。

這次點校工作很快解體。徐俊強調,這段時間在歷時20年的「二十四史」點校過程中只是一個短暫的插曲,其點校結果也並未被採用,對整個點校成果沒有產生真正的影響。

相關焦點

  • 陳允吉口述:「文革」期間上海如何點校二十四史?
    「文革」中點校二十四史的往事,我現在還能回想起不少。上海參與的是《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五史,復旦大學承擔了《舊唐書》和《舊五代史》的點校。我主要參與《舊唐書》的工作,了解的情況比較多。《舊五代史》了解不多,只在看清樣階段,胡裕樹先生讓我幫忙看過一些。
  •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國史」點校往事
    那時候整理『二十四史』的思路,『前四史』還在摸索中,《史記》沒有校勘記,《三國志》的校勘記太簡單。」張忱石說,在整理工作由於「文革」被迫中斷前,點校本「前四史」均已出版。  顧頡剛點校《史記》,陳乃乾點校《三國志》,西北大學歷史系點校並由傅東華整理加工《漢書》並撰寫校勘記,宋雲彬點校《後漢書》。
  •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工作留影。左起:趙守儼(中華書局編輯)、翁獨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白壽彝(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英芳(中華書局編輯)。有朋友開玩笑,講他《隋書》看多了,大約變得和隋煬帝一樣奢靡了。《隋書》修訂啟動於2009年。依例,修訂主持人要選擇相應的斷代史學者和文獻整理專家,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吳玉貴就此接下委託。吳玉貴長期從事隋唐史研究及文獻整理,這次與同研究室的孟彥弘一起修訂。2019年2月《隋書》修訂本正式出版時,吳玉貴已經退休,被復旦大學特聘。
  • 陳允吉口述:參與點校二十四史的先生們
    人來人往的點校過程《舊唐書》的點校,一開始復旦的相關老師全部投入初標,有近20人。說是初標,實際已經有陳乃乾的懼盈齋本點校基礎可參考了,我們的工作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我們當時對校勘的掌握,受陳乃乾的點校本影響比較大。
  • 「整理國故,融化新知」——「二十四史」點校記
    歷史上刊印全套「二十四史」主要有過三種版本:清乾隆年間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五個書局刻印的「局本」,以及解放前由商務印書館影印的「百衲本」。但目前通行、被公認為最好的版本則是中華書局1958年啟動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選用了當時最好的底本,改正錯字、校補遺缺、加註標點、劃分段落,並撰寫了內容翔實的校勘記,成為國內外學術界普遍使用的權威版本。
  • 顧頡剛先生擔綱「二十四史」點校總其成之來由
    之後,樣稿陸續交來,顧先生開始審閱,這在日記中多有記載。1954年11月15日:「看王之屏所點《通鑑》兩卷……之屏所點《通鑑》頗多誤處。料想他人,亦必如此,蓋大家任務太多太忙,必不能細細研究才下筆也。予任總校,要在十個月內整理出二百九十四卷之書,一一改正他人之誤點,其不遑喘息可知也。」
  • 點校本 二十四史珍藏版 入藏國圖
    本報訊(記者 張知依)19日下午,點校本二十四史國慶七十周年紀念珍藏版捐贈入藏國家圖書館儀式在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行。此外,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此次捐贈入藏儀式,中華書局特挑選出第110號、第1909號,贈予國家圖書館,為國家圖書館建館110周年慶生。
  • 《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全集打包
    編號:LS-B004-005點校本二十四史精裝版.中華書局.2013【全241冊】「二十四史」共計3217卷(《漢書》、《後漢書》、《魏書》和兩《唐書》有復卷,實際為3300卷),約4700萬字(以中華書局點校本統計)。記述的範圍,自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止,涵蓋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內容。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 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隋書》修訂本亮相
    從2013年開始,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都選擇在上海書展首發,從《史記》、新舊《五代史》,到《遼史》《魏書》《南齊書》《宋書》,再到最新的《隋書》,這已經成為全國出版人與上海讀者的書香約定。  以「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 中華書局徐俊講述二十四史修訂的幕後故事
    海峽之聲網1月14日北京訊(記者仇秀莉)近日,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以「國史是怎樣煉成的--漫談二十四史修訂工程」為題進行了一場講座,同大家分享了作為我國國史的"二十四史"修訂的幕後故事。  徐俊先生介紹說,之前,"二十四史"流傳版本主要有"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商務印書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中華書局聚珍仿宋排印本二十四史"。1958年,經毛主席指示,周總理親自安排,中華書局組織全國百餘位文史專家,歷時20年完成了"二十四史"點校本。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被公認為當前最好的整理本,成為海內外學術界最權威、最通行的版本,是代表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最高成就的標誌性成果。
  •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又有新進展
    乾隆時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當時是標準本,但有不足之處。近代商務印書館搜求各時代的善本,編成「百衲本二十四史」。不過傳統的「二十四史」沒有標點,沒有斷句,讀起來有一定困難。於是,中華書局「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的整理工程,應運而生。
  • 四問《十三經註疏》匯校、點校
    1971年,「二十四史」點校工作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重新啟動,由顧頡剛總其成。周總理派吳慶彤同志到他家看望,並轉達總理對「二十四史」標點工作的重要指示。在另一次會議上,總理提出:「不但二十四史要標點,十三經也要標點。」(《光明日報》1979年3月6日)1979年,中華書局恢復獨立建制後,即著手以「十三經清人註疏」叢刊的形式,對「十三經」重要註疏著作進行系統整理。
  • 北京圖書訂貨會開幕 中華書局「二十四史」修訂本今年將再出三史
    據統計,此次訂貨會期間舉辦的文化和新書推介活動達到180多場(次)。在訂貨會的首日活動上,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以「國史是怎樣煉成的——漫談二十四史修訂工程」為題進行了一場講座,為讀者分享了作為我國國史的「二十四史」修訂的幕後故事。徐俊介紹說,之前,「二十四史」流傳版本主要有「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商務印書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中華書局聚珍仿宋排印本二十四史」。
  • 點校本二十四史之《金史》《梁書》修訂本面世
    糾正《金史》標點失誤200多處本次與大家見面的修訂本《金史》,是元朝脫脫等修纂的官修紀傳體金代史,全書135卷,另附《國語解》一卷,記述了從女真族的興起到金朝建立和滅亡百餘年的歷史。中華書局點校本《金史》,最初由傅樂煥先生承擔,其後大部分點校工作在1971年後由張政烺先生完成,崔文印先生負責編輯整理,於1975年出版。
  • 點校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
    日前,國學時代公司因不服中華書局訴國學時代公司點校本「二十四史」與《清史稿》等電子產品侵權案的二審判決,向北京市高級法院提出再審申請。2011年3月開始的這一訴訟,焦點在於,中華書局認為國學網使用了他們點校後的古籍,侵犯了中華書局的著作權。經點校後的古籍版本是否具有著作權?
  • 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新增兩部修訂本《魏書》《南齊書》
    2017年8月29日訊,中華書局2007年啟動了對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工程,此次修訂工程是點校本「二十四史」問世以來的首次「大修」,自2013年以來,《史記》《遼史》《新五代史》《舊五代史》修訂本已陸續問世。近日又傳來好消息,《二十四史》修訂本再添兩位新成員,它們是南北朝時期兩種代表性的史書《魏書》和《南齊書》。
  • 揭秘「點校本二十四史」出版往事:歷時20年完成
    1973年春點校組部分學者與中華書局工作人員在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中華書局樓頂合影。姓名標註為啟功先生親筆。中華書局供圖啟功先生曾珍藏著一張老照片,題名為《標點廿四史清史稿同人合影》,並手書每個人的姓名:顧頡剛、白壽彝、趙守儼……都是在學術界頗有分量的人物。
  • 《周恩來的外交風雲》看周總理如何處理外交
    它在多部紀念周恩來誕辰的影視作品中獨樹一幟,另闢蹊徑,不講周總理的政治,軍事生涯,卻獨一無二地選擇了非常能體現總理智慧,風範,人格魅力的外交生涯一面。精彩的內容包括: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周總理出訪十四國,桌球外交,中美建交,中蘇,中越,中印關係等歷史事件。該片於1998年獲得第十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及中國電影華表獎等多項國內外大獎。錢其琛評價它是:新中國外交史的一部教科書。
  • 《遼史》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遼史》在「二十四史」中成書快,問題也較多,整理難度較大。點校本《遼史》最初由馮家升負責整理,後由陳述完成,於1974年出版。原點校本以百衲本為工作本,以乾隆殿本為通校本,參校南、北監本和道光殿本,又用《永樂大典》所引《遼史》全校一過,同時運用本校、他校方法,訂正了不少錯謬,成為一個比較完善的整理本。
  • 讀史書,認準官方蓋章的「二十四史」
    」,品類多,質量優,趁大促,快入手。978-7-101-09501-2590新五代史(精)(全三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978-7-101-10529-2180舊五代史(精)(全六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978-7-101-10530-8360宋書(精)(全八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978-7-101-10701-2480遼史(精)(全五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978-7-101-11607-6280魏書(精)(全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