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後主李煜,一直是悲情悽苦的代名詞,以唱盡亡國之音的悲慘苦楚形象深入人心。但人的情感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不能把李煜簡單地劃分到只寫哀傷之詞的那一類去。
公元975年,是李煜人生重大的轉折點,也是他詩詞創作風格的分水嶺。這一年,38歲的李煜兵敗被俘,金陵城破,南唐覆滅。
李煜人生中最後的三四年裡,被俘居住在汴京,於是後期作品多是在思念故國往事,對現狀擔憂不安,以詞抒發無奈悲涼的情感。
不過因為其大半生都生長於宮廷之中,因此他的前期之作,大部分都在描寫極盡奢侈的宮廷生活,以及風花雪月的兒女情懷,顯得清新明快,旖旎動人。這首《長相思·雲一緺》便是其中之一。
「雲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
蓬卷如雲的鬢髮束著青紫色的綬帶,斜斜地插著白玉簪,著淡色薄裙羅衫的女子,風姿綽約,氣質高雅。
詞人雖未寫其容顏如何,但憑仙子一般的穿著與秀髮的比喻,可以想見,定是一位容貌出塵脫俗、清麗動人的絕色佳人。
「輕顰雙黛螺。」
淡然如仙的女子,輕蹙雙眉,眉間似乎蘊藏著幽怨。「輕」字悠長不突兀,顯得嬌嗔而不慍怒。
令人心生憐惜的同時不禁好奇,是何人引起了她的傷心難過,又是何人竟能讓這樣的女子牽腸掛肚,相思愁腸?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
是夜風雨交加,為這個秋日增了一分悽涼。女子獨倚窗邊,但見雨打芭蕉,風摧殘葉,三三兩兩,零落雜亂。
秋意更濃,相思更苦。「夜長人奈何!」這長夜漫漫,寂寥無邊,如何是好呢。她思念的情郎不知何時才會來看她呢。
這首詞的內容,好像與李煜後期的詞一樣寫愁。但不一樣的是,這是一首閨怨詞,描寫一位女子秋夜愁思,充滿了小兒女的情調。
有人說,這首詩寫在他與髮妻大周后新婚後不久。那時候的李煜還是皇子,兩人雖為政治婚姻,但是畢竟是年齡相仿的少年夫妻。
大周后周娥皇本身也是一位極有才華、貌美如花的女子,兩人自是琴瑟和鳴,舉案齊眉,情深不渝。
婚後不久,按照習俗周娥皇要回娘家省親。此時為秋季,恰逢秋雨連綿的時節,李煜在宮中等待愛妻歸來,輾轉反側,倍感孤獨。
聽到窗外風吹雨打芭蕉葉的聲音後,在一片蕭索秋意中更加思念嬌妻的溫香暖玉,俏麗容顏。
於是便有了靈感,以娥皇視角寫下此詞。雖然詞中似在寫愁,但毫無幽怨悽厲之感,只有淡淡的哀怨與濃濃的相思。
但也有人另闢蹊徑,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說此詞:這是一個春宵之夜,上片寫男子眼中女子不勝嬌弱、待君堪憐的模樣。
下片寫窗外是秋風細雨,雨打芭蕉,窗內是春光無限,情意濃濃。但這個豔情的說法未免令人面紅耳赤,便不多贅述,大家自行感受。
不過無論是哪一種,都可以窺見李煜與髮妻婚後仿佛珠聯璧合、異常恩愛的生活狀態,不禁讓人豔羨不已。
身為皇帝的李煜,可以說是一敗塗地;但填詞譜曲的李煜,被稱為千古詞帝。前期生活在宮廷裡的李煜,人生還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大起大落。
也就還沒有他後期的作品那麼複雜的情感和憂思,而只局限於花前月下,男歡女愛。但是這不僅沒有成為束縛他才華的枷鎖,反而成了他前期無窮的創作靈感的源泉。
早期的李煜,沒有經歷亡國之痛,自然在宮中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在這一時期,李煜的詞作,也大都是男女之情,頗為豔麗。這首早期的《長相思》便是最好的證明。
從多情才子,到亡國之君,李煜的才情和惆悵,都賦予在了詞作之中。喜歡李煜的朋友,可以看這本《李煜詞傳》,通過他的詞作,由淺入深地了解李煜的命運浮沉。
這套詞傳還包括《納蘭容若詞傳》、《蘇軾詞傳》、《倉央嘉措詩傳》、《辛棄疾詞傳》、《李清照詞傳》,為你呈現幾位詞人跌宕起伏的人生。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購買。翻閱詩詞,你會發現,自己對了幾分書卷」仙氣「。
史記人物傳總結:
不過可惜的是,李煜最終沒能守住與大周后年輕時的山盟海誓。他們一直非常恩愛,但十年後,大周后病重,李煜對她關懷備至,卻在此時遇到了入宮探望她的妹妹,也就是後來的小周后。
二人一見鍾情,暗通款曲,甚至李煜還用曾經描寫自己和髮妻伉儷情深的文筆詩詞,去描述與其妹私會的情節,金陵城中萬人爭頌。大周后遭此背叛,鬱結於心,不久便溘然長逝,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