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雁行編輯|樸芳
近年來,無論是衛視綜藝還是網絡綜藝,在獲得收視率或點擊率和口碑的肯定,成為現象級綜藝後,就會一季一季的製作下去,這樣的綜藝節目又被稱作「綜N代」。
在整個綜藝市場上,最活躍的綜藝除了不間斷的周播節目《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就都是屬於「綜N代的範疇」,比如第二季度熱播的《奔跑吧》、《花兒與少年》、《奇葩說》、《拜託了冰箱》等。雖然節目的細節會做調整,但基本框架依舊不會變。
不過往往這些「綜N代」們只有在第一、第二季是口碑高峰,隨著節目繼續製作下去,口碑也會慢慢地下降,遇到瓶頸的「綜N代」若是選擇堅守此前節目形式不變,觀眾自然會對節目感到審美疲勞,但如果想要做出點兒創新舉措,一旦沒把握好度,反而會引來觀眾更大的反感。
而第三季《拜託了冰箱》就是如此。騰訊視頻引進自韓國版權的《拜託了冰箱》的出現彌補了國內綜藝市場上現象級美食綜藝的空白,甚至憑藉著辛辣的八卦和美味的料理一度代替了停播的臺灣綜藝《康熙來了》成為觀眾心中的新一代「下飯綜藝」。
節目到了第三季,儘管依然是熟悉的「何爾萌」組合、無處不在的廣告植入和鬼畜的後期,但還是逃不過「綜N代」的命運,播出過半豆瓣評分從第一季的7.4分,第二季的7.5分跳水到6.5分。
用《拜託了冰箱》總導演劉薇的話說,一個節目能做到第三季已經是很不容易了,很多節目做久了都會有套路,因此創新是非常必要的。
其實在第二季時,《拜託了冰箱》就嘗試做出改變,加入了冰箱心理學的概念,在何炅和王嘉爾開冰箱時,會從冰箱裡食材的種類數量、擺放方式等分析嘉賓的心理,比如整潔=自律,冰箱心理學通過對嘉賓生活習慣的分析,讓觀眾真正去了解這個人,也使節目的流程更加自然順暢。
到了第三季,節目組的改變還在繼續,增加了嘉賓的冰箱訴求,更貼合「拜託了」的概念,又比如廚師團正式升級為「6+2X」模式,除了冰箱家族的六位廚師,每期節目還會邀請兩位專業廚師前來踢館。
其實原本在前兩季節目中,都是冰箱家族六位廚師之間的內部PK,雖然彼此之間也有勝負,但都是團體內部的競爭,整個家族相對比較安逸,而經過了那麼多次的PK,觀眾對每一個廚師的風格和實力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也就缺乏了一些刺激的看點,而不同的X廚師的出現,正是成為了新鮮的看點。
X廚師裡,有的是專業廚師,技術精湛,有的顏值高,他們的到來無疑能激發冰箱家族們的好勝心。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走了觀眾的目光,為了顧及X廚師不冷場,每一期X廚師都會上場做菜,也因此減少了冰箱家族成員們的出現頻率,播出過半還有幾個成員沒有做過菜,如果不是被選中,觀眾們大概也不知道歌手身份的胡莎莎廚藝進步的如此之快。
而X廚師小傑因為出色的表現開始常駐冰箱家族,不但打破了冰箱家族內部穩定和睦的關係,而且也讓念舊的觀眾覺得不適。
不過最讓觀眾無法接受的,應該是節目環節時長的變化。作為一檔模式感很強的美食脫口秀,《拜託了冰箱》走出了一條幾乎和「美食」無關的道路。
本質上節目希望嘉賓可以在這個溫暖而有安全這個場合下,能夠放心的去聊一些他們不會在其他場合下聊的東西,比如陳曉就會因為冰箱裡的烏雞主動談起和當時還是女朋友的陳妍希互做愛心餐,一起裝修新房的甜蜜日常,但在第三季卻有點兒用力過猛,首期嘉賓謝娜就談到張杰為何要再上《歌手》回應了當時網絡對張杰的惡意,還回應了網友質疑她是否在《快樂大本營》上打壓吳昕的傳聞,無論是不是節目臺本,但確實給節目帶來了關注度,也給謝娜拉了一波好感。
有了謝娜的鋪墊,之後的嘉賓似乎也把上《拜託了冰箱》看作是一個重立人設的新聞發布會:曹雲金在節目中展現了完全不一樣的自己,居家、健身狂人,有梗…可以說非常灑脫向上正能量;
而最近的節目中,陳赫的形象也發生了變化,首先解釋了baby和迪麗熱巴不合的傳聞,然後首次在節目裡提到了自己的妻子張子萱和前妻許婧,說自己不否認做錯過事情,但和許婧仍然是朋友,並且自己也非常害怕網絡暴力,在《嚮往的生活》中因為懶而被網友攻擊,但那一切都是導演組對陳赫在節目中 「人設」的要求。節目播出後陳赫又一次成為了輿論中心,也順利扭轉自己的形象從渣男變成了受害者……
儘管這是一檔「打開冰箱看八卦」的美食脫口秀,但八卦的方向好像跑偏了,觀眾也並不買帳,使得整個節目的基調變成了「洗白大會」。
不可否認嘉賓們在「飯桌座談會」上的一來一往是《拜託了冰箱》的亮點,但第三季以來,留給廚師做菜的時間卻大大縮水,一個小時的節目時長,留給最後做菜、品嘗和選擇的時間只有15分鐘,而實際上廚師做菜的時間就有15分鐘,並不能完整展現他們的做菜過程,解析他們的做菜步驟,不少觀眾衝著美食而來,但卻失望而歸。
能夠進行到第三季,《拜託了冰箱》一定有屬於自己的獨特亮點,創新的腳步也從未停止。但是這些改動真的能夠留住那些感到審美疲勞的觀眾嗎?
第四季《奇葩說》也在面臨這樣尷尬的問題,高曉松的離開,羅振宇張泉靈何炅的加盟,辯題不再犀利,作為新生血液的新奇葩表現不佳,《奇葩說》仍然是老奇葩的主場……最好的都是最初的,即使慢慢漸入佳境,《奇葩說》依然無法避免觀眾的流失和口碑的下降。
「綜N代」即使無法用創新來挽留觀眾,也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奔跑吧》就是一個例子,誠然「綜N代」比起原創的綜藝節目能夠更快獲得市場認可,但相對來說觀眾的要求也會提高。《奔跑吧》除了每季嘉賓的更換,節目內容和模式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還愛上了炒CP,即使有明星陣容撐起整個節目,但口碑卻掉到了谷底。
綜藝節目的生命力在於內容核心而非形式,無論是季播的「綜N代」還是周播的常青樹都面臨著相似的困境——自身節目形式的僵化和各種同類型節目的衝擊,因此不斷進行創新升級確實是使節目煥發生機的必要手段。
但其實在中國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一個達到10年以上生命周期的綜藝節目了,不少節目都在改變中忘記初心,說到底還是要堅持內容為王,找準核心,保留節目中能戳到觀眾「G點」的內核,再去創造出更多新的「G點」,用創新的驚喜來留住和吸引愈發「刁鑽」的觀眾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