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東興寧墨煙張 松煙墨香傳百年
日期:[2016-09-27] 版次:[A12] 版名:[發現廣東] 字體:【大中小】
●製作墨條不但考驗手藝,而且還要拼體力。在趁熱撈煙工序中,一大鍋四五十斤的稠膠要趁熱和進適量的松煙,一把大鏟反覆翻攪直到成團。
掃碼下載「廣東頭條」APP,《發現廣東》內容將在廣東頭條「廣東頻道」當日置頂
掃掃這個二維碼,即可欣賞上期《一代宗師黃嘯俠 心懷家國事 最重師徒情》專題的視頻短片。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墨與中國人相依相伴,走過了兩千年時光。在崇文重教的廣東客家地區,墨條的售賣盛極一時,特別以梅州興寧西廂五裡亭外,小山村大社下的張姓人家所製作的松煙墨條更為人稱道,人送稱呼「墨煙張」。
相傳「墨煙張」起源於兩百多年前,至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發展到頂峰,廣東興寧新聯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墨。可惜到了八十年代,墨水的廣泛使用給墨條沉重一擊,「墨煙張」也隨之沒落了。現如今,懂得「墨煙張」全套手藝的人,全村只剩下一個74歲的老人了。
興寧墨煙張
原料:松香、帶脂牛皮,另加入冰片或麝香等中藥材
工具:要配有燒煙室、熬膠房等,要有專門的壓制墨條的模具
工序:柴火熬膠、趁熱撈煙、捶墨、炭火烤墨、分量捶打、揉形入模、開模、修剪、洗刷、晾曬、打蠟、描金等
對於墨,我們這一代應該不陌生。小時候就見爺爺蘸著墨汁寫毛筆字,每逢過年,他都要提前在大紅紙上用毛筆寫上許多春聯,村裡家家戶戶幾乎都要貼;誰家兒子娶媳婦也找爺爺寫喜聯,這不僅要寫,還要自己編對子,所以爺爺被稱為「喝墨水」的人。
上學後,筆墨紙硯的傳統日漸凋零,我們也不再用毛筆寫字了,改用原子筆、鋼筆,後來還發明了水筆,更加方便快捷。如今,小學生又提倡寫毛筆字了,全國各地都在弄「開筆禮」,讓新入學的小學生在一張宣紙上用毛筆學寫個「人」字。
個人認為讓孩子從小知道老祖宗的東西,總歸是好的!先人從自然界中獲取的這些寶貝,不但凝練著智慧,還有做人道理和處世原則。我們人類和動物植物一樣,都是從原始細胞開始的,憑什麼我們就能那麼「有文化」?不但能寫會算,還會製作拉弓射箭,還會舞文弄墨。
再說回墨。墨條肯定是見過的,我不久前還買了一根,因為見它好看,上面是一對龍鳳,描了金的,而且不貴。但是我從來沒細究過它是用什麼做成的,第一反應它是把鉛筆那樣的墨融化了做成的……沒文化真可怕!
採訪時,一聽說制墨條要用牛皮,我簡直驚呆了。超乎想像,不得不佩服古人聰明!更加覺得,想對這個世界有新的發現和創新,首先還是先把老祖宗的東西吃透吧!
(實習生王璐璐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