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古代服飾如何再現人間?
樓蘭、高昌、尼雅這些神秘的絲路古城中又有哪些驚世發現?
那些掩埋在漫漫黃沙下的絲織品又是怎樣的華美動人?
由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歷時前後5年編纂完成的《絲綢之路織染繡服飾研究 • 新疆段卷》今天在滬首發。該書的發布對於研究絲綢之路的絲綢發展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紡織服飾美術史等具有重要意義。駝鈴清脆、馬蹄聲聲,那些關於絲路之綢的一個個疑問或許在這本書中能找到一些答案。
《絲綢之路織染繡服飾研究 • 新疆段卷》於2015年被列入上海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出版工程項目。翻閱該書,記者發現,書中收羅並系統梳理了絲綢之路新疆地區各地出土的三百多件從漢晉、魏唐到五代宋元時期的絲綢文物資料,對中國絲綢、東方紡織技術從內地向外傳播的途徑和發展全過程做了詳細地介紹和探究。
■絲綢之路地圖
研究清楚新疆出土的絲綢,也就看清了中國絲綢的發展軌跡。然而,針對絲路上重要的貿易往來物品——絲綢的系統研究很少,而基於實地考察基礎上的絲綢史研究則更為匱乏。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發生在絲路國內核心段——新疆的人類歷史奇蹟和文明幸運,50餘萬字,近500張古籍剪影、文物照片等珍貴插圖描繪了一幅穿越千年的錦繡華章。
「隨著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的交流,西方的織物圖案開始影響中原的絲綢設計,大量出土於絲綢之路沿途的公元5-9世紀的絲織品開始出現模仿西方風格的圖案題材,包括各種珍禽異獸,如獅、駱駝、大象、孔雀等。」書中可以看到,阿斯塔那169號墓出土了一件聯珠孔雀紋錦覆面,採用平紋經重組織。主題圖案為24個聯珠組成的聯珠環內站立兩隻面面相對的孔雀,孔雀振翅立於花臺之上,頭頂上置一香爐。聯珠環之間的輔花為兩隻回首的大角鹿或相向而奔的翼馬,鹿和馬的上下方各有一顆花樹。
■聯珠孔雀紋錦覆面
書中還收羅了新疆文書所見絲綢史料,特別是吐魯番出土文書,樓蘭、尼雅出土漢簡文書以及和田出土于闐語文書等。這樣「一手」的文獻材料整理,對於研究絲路之綢、絲綢之路極為重要。
迷人的新疆,引來了眾多尋訪者,重疊著無數商賈、僧侶、戰士、詩人、科學家、考古學家或浪漫或悲壯的艱辛腳印。該書的作者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副教授王樂博士,十多年一直專注於絲綢之路紡織考古和絲綢研究,參與並從事了大量的絲綢之路絲綢及紡織考古的具體工作。她告訴記者,「當自己第一次踏上這片神秘的土地時,就被這荒蕪沙海掩埋的輝煌文明所深深折服。」
絲綢不易保存,古代墓葬封閉大多不佳,在漫長的歲月裡,絕大部分的古老絲織品都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特殊的地理、歷史和氣候條件讓新疆這片大地成為了一座特別的「紡織品博物館」,「珍藏」了大量的在其他地域早已難見蹤影的文物。絲織品、毛織品、文書……文物內容繁多,帶給世人諸多的驚喜。
從2004年開始,王樂連續3年前往新疆考察。2006年底,大漠嚴冬,她參與由東華大學聯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的「環塔克拉瑪乾絲綢之路服飾文化考察」,行程幾百公裡,歷時一個多月,對新疆環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墓葬和遺址發掘的絲織品做了較為詳細和完整的調查和整理。
■王樂在樓蘭高臺墓地考察現場
講好千年絲路故事,同時離不開出版社的堅持和追求。「出版人首要強調的便是堅持人文情懷的傳遞,增強社會效益,這也是我們出版社一直秉持的工作理念。」東華大學出版社社長陳珂談到。據了解,東華大學出版社先後承擔了近百項國家級、省級出版項目,其緊扣「絲路服飾文化交流」主題,如《敦煌絲綢藝術全集》《中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服飾研究》《中國紡織通史》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