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古代服飾如何再現人間?《絲綢之路織染繡服飾研究•新疆...

2020-12-08 騰訊網

千年前的古代服飾如何再現人間?

樓蘭、高昌、尼雅這些神秘的絲路古城中又有哪些驚世發現?

那些掩埋在漫漫黃沙下的絲織品又是怎樣的華美動人?

由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歷時前後5年編纂完成的《絲綢之路織染繡服飾研究 • 新疆段卷》今天在滬首發。該書的發布對於研究絲綢之路的絲綢發展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紡織服飾美術史等具有重要意義。駝鈴清脆、馬蹄聲聲,那些關於絲路之綢的一個個疑問或許在這本書中能找到一些答案。

《絲綢之路織染繡服飾研究 • 新疆段卷》於2015年被列入上海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出版工程項目。翻閱該書,記者發現,書中收羅並系統梳理了絲綢之路新疆地區各地出土的三百多件從漢晉、魏唐到五代宋元時期的絲綢文物資料,對中國絲綢、東方紡織技術從內地向外傳播的途徑和發展全過程做了詳細地介紹和探究。

■絲綢之路地圖

研究清楚新疆出土的絲綢,也就看清了中國絲綢的發展軌跡。然而,針對絲路上重要的貿易往來物品——絲綢的系統研究很少,而基於實地考察基礎上的絲綢史研究則更為匱乏。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發生在絲路國內核心段——新疆的人類歷史奇蹟和文明幸運,50餘萬字,近500張古籍剪影、文物照片等珍貴插圖描繪了一幅穿越千年的錦繡華章。

「隨著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的交流,西方的織物圖案開始影響中原的絲綢設計,大量出土於絲綢之路沿途的公元5-9世紀的絲織品開始出現模仿西方風格的圖案題材,包括各種珍禽異獸,如獅、駱駝、大象、孔雀等。」書中可以看到,阿斯塔那169號墓出土了一件聯珠孔雀紋錦覆面,採用平紋經重組織。主題圖案為24個聯珠組成的聯珠環內站立兩隻面面相對的孔雀,孔雀振翅立於花臺之上,頭頂上置一香爐。聯珠環之間的輔花為兩隻回首的大角鹿或相向而奔的翼馬,鹿和馬的上下方各有一顆花樹。

■聯珠孔雀紋錦覆面

書中還收羅了新疆文書所見絲綢史料,特別是吐魯番出土文書,樓蘭、尼雅出土漢簡文書以及和田出土于闐語文書等。這樣「一手」的文獻材料整理,對於研究絲路之綢、絲綢之路極為重要。

迷人的新疆,引來了眾多尋訪者,重疊著無數商賈、僧侶、戰士、詩人、科學家、考古學家或浪漫或悲壯的艱辛腳印。該書的作者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副教授王樂博士,十多年一直專注於絲綢之路紡織考古和絲綢研究,參與並從事了大量的絲綢之路絲綢及紡織考古的具體工作。她告訴記者,「當自己第一次踏上這片神秘的土地時,就被這荒蕪沙海掩埋的輝煌文明所深深折服。」

絲綢不易保存,古代墓葬封閉大多不佳,在漫長的歲月裡,絕大部分的古老絲織品都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特殊的地理、歷史和氣候條件讓新疆這片大地成為了一座特別的「紡織品博物館」,「珍藏」了大量的在其他地域早已難見蹤影的文物。絲織品、毛織品、文書……文物內容繁多,帶給世人諸多的驚喜。

從2004年開始,王樂連續3年前往新疆考察。2006年底,大漠嚴冬,她參與由東華大學聯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的「環塔克拉瑪乾絲綢之路服飾文化考察」,行程幾百公裡,歷時一個多月,對新疆環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墓葬和遺址發掘的絲織品做了較為詳細和完整的調查和整理。

■王樂在樓蘭高臺墓地考察現場

講好千年絲路故事,同時離不開出版社的堅持和追求。「出版人首要強調的便是堅持人文情懷的傳遞,增強社會效益,這也是我們出版社一直秉持的工作理念。」東華大學出版社社長陳珂談到。據了解,東華大學出版社先後承擔了近百項國家級、省級出版項目,其緊扣「絲路服飾文化交流」主題,如《敦煌絲綢藝術全集》《中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服飾研究》《中國紡織通史》等書籍。

相關焦點

  • 「瀚海珍衣」新疆古代服飾展4月在山東博物館舉行
    1996年,新疆且末縣扎滾魯克墓葬出土  齊魯網濟南3月28日訊(記者 張曉博 通訊員 鍾寧)由山東博物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瀚海珍衣——西域服飾的記憶」新疆古代服飾展將於4月1日在山東博物館隆重開幕。目前參展文物正在積極布展中,展覽將展至5月20日。  此次展覽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首次在山東濟南做服飾專題展覽。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傳統棉織染繡技藝
    黎族傳統棉織染繡技藝是一項中國傳統手工技藝,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在黎區還能夠見到它們的身影。黎族傳統棉織染繡技藝包括紡、染、織、繡四大工序。其中刺繡的技術可以根據針法、繡法與面料分為三個層次。傳統刺繡分為單面刺繡與雙面刺繡。
  • 為了完成周總理的囑託,作家沈從文是如何開創中國考古服飾研究的
    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會長王亞蓉來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為大家講述沈從文先生開創中國考古服飾研究先河的故事。以下為演講主要內容。 1963年,周恩來總理在外交出訪中,發現以絲織聞名的中國在世界紡織文化領域中的地位落差很大,因而囑託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著手找人著述《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
  • 新疆古代服飾曾領全國潮流 西周時新疆婦女就戴披巾
    新疆的古代人都穿什麼樣的衣服?蒙面紗、穿「吉裡巴甫」服,是不是新疆古人的傳統服飾文化? 3月22日,在烏魯木齊市圖書館舉辦的「新疆古代服飾記憶」講座中,當一位讀者提出上述問題時,主講專家自治區博物館研究館員阿迪力·阿布力孜回答說,從新疆考古出土的古代服飾、文物等遺物的情況來看,新疆古代婦女對服飾美的追求非常強烈,她們喜歡穿豔麗又時尚的衣服,唐代時期,新疆民族的著裝風格一度被內地追逐效仿。
  • 《中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服飾研究》叢書在滬首發
    《中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服飾研究》叢書在滬首發 2014-12-23 20:52:08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上海12月23日電 (許婧 繆璐)23日,《中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服飾研究
  • 展覽| 臺北故宮舉辦日本服飾特展
    臺北故宮博物院策劃的「KIMONO:18-20世紀日本服飾特展」,自1月17日起於臺北故宮南院正式登場。
  • 沈從文助手回憶《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成書始末
    本報訊(記者  陳菁霞)一代文壇巨匠沈從文先生進行文學創作不足30年,卻用了整整40年從事文物研究,編撰出一部開山之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然而,在知情人眼中,這恐怕只是他龐大計劃的一小部分。
  • 沈從文先生與中國考古服飾文化
    一九八一年出版《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文版、日文版,這是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開山之作。王先生身體狀況變差以至故去,我個人則獨立主持了新疆民豐尼雅東漢墓、北京老山漢墓、湖南沅陵元墓、北京石景山清代武官墓、江西靖安東周大墓、江西贛州慈雲寺塔北宋文物、河北省隆化鴿子洞元代洞藏文物、遼寧省葉茂臺遼墓等多處紡織品文物的發掘和修復保護及研究工作。這些工作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中國歷代紡織文物實物鏈,為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證,也在實踐中完善了紡織文物的保護與工藝技術的研究和再現。
  • 臺灣客家文化館舉辦客家服飾織品美學展 呈現客家女性之美
    針頭線尾客家情客家織品服飾美學特展,開展魔術秀融入客家元素。(巫靜婷攝)華夏經緯網11月2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織品服飾是人們生活必需品,客家民族將文化及性格特徵融入織品服飾與工藝技法之中,為推廣傳承技藝,客發中心27日起於臺灣客家文化館,舉辦「針頭線尾客家情」客家織品服飾美學特展,展期至2021年2月19日止,展示從古至今南北客家女性服飾的變化,新舊交織散發女性之美。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百褶褲的研究
    在大遷徙的流動中,西域各民族有的入居中原,中原漢民族有的遷居西域,僅從服飾文化交流中,就可看出明顯的印證。百褶褲營 盤古墓出土的百褶褲,為手工紡織的純毛織品。它不僅質地細軟、柔和,且式樣新穎,做工細緻、複雜,呈現了變化多端的形態。這種褲裝形式僅此一例。
  • 「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特色服飾秀亮相南京 (1/8)
    「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特色服飾秀亮相南京 (1/8) "← →"翻頁
  • 服飾中的錦繡華夏
    從於正的回應中,明代服飾的影響力可見一斑。這一觀點也在業內研究機構的發文中得到肯定。11月4日,中國歷史研究院官博發文,解讀漢服與韓服的關聯。「歷史考察表明,古代韓國本沒有自己的衣冠制度,根據明朝服飾進行改良,才形成了後來大家看到的古裝韓劇中的服飾。」
  • 服飾館 | 針線上的中國,揭秘古今千年服飾潮流變遷史
    歷史館 | 針線上的中國,揭秘古今千年服飾潮流變遷史——《古今中外服飾時尚潮流史》系列1泱泱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人們繁衍生息,在不斷探尋新鮮事物的同時,也對一些歷史的事物進行了改進。距今約五、六十萬年前,是人類脫離動物境界的猿人時期,人類開始從事漁獵、採集的活動,冬以狩獲的獸皮以取暖,夏天則以樹葉等來遮陽防曬,這算得上最原始的服飾雛形了。約在五六千年前,遠古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邁向繁榮階段,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形成。
  • 織就美麗——土家族服飾
    (一)遠古土家先民服飾土家族有本民族語言而無本民族文字,漢文記載的土家族服飾隻言片語,且多系轉抄;土家族地區考古發掘所得與服飾相關的文物不豐;土家族口頭文學中尚未搜集到專門吟唱服飾的長篇;徵集到的為數不多的清末民初的土家族服飾,受滿、漢服飾的影響,僅保存了自身部分傳統因子。這一切,為土家族服飾的研究設置了種種障礙。
  • 新疆火焰山,工人挖出5具留長辮,穿清朝服飾的乾屍,人們忙報警
    火焰山除了它特殊的地理與氣候特性,在歷史上它還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途徑地點,新疆作為我國的西北邊陲之地,周邊與多個國家接壤,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交通要道,可以說是我國經濟貿易的非常重要的進出口之一。
  • 國家寶藏第二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專場
    當中國絲綢博物館趙豐館長傾情講述了「漢機織漢錦」的實現過程,當我們通過中國基因組學奠基人於軍教授了解到隱藏在「伏羲女媧圖」背後的雙螺旋結構,當我們親眼目睹了北京服裝學院楚豔團隊帶來的大唐服飾藝術再現,我們終於明白了那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遠意義,更由衷的生發出一種民族自豪感。無論是藝術與科學的相遇,還是巧奪天工、天然華貴的審美精神,都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追求極致的卓越創造力。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絲綢為代表的服裝面料
    中國古代的絲、麻紡織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距今約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織機零件,同時發現麻的雙股線: 6000年前的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出土了編織的雙股經線的羅地葛布。
  • 唐朝服飾之美:延續千年,美在過去,活在現在
    唐朝是一個各民族空前融合交流的時代,反映在服飾審美上同樣融合了異域格調,而後呈現獨有的大唐風流。在大唐長安可以看到來自西域的小袖袍、小口褲,回鶻式的「小腰身」,波斯式的大衫、六合靴,唐人還愛穿胡服,愛胡舞、胡妝。外來服飾文化受到大唐女子的喜愛,而物質富足的唐朝,貴族女子有足夠的時間追求美、研究美。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秦漢服飾研究
    但是,由於秦代歷時短,在服飾上僅融臺調整了七國的服飾,沒有形成明顯的歷史階段性特徵,因此我們不作詳述,只就秦的統治思想在服飾上的反映略談一二。秦統一七國後,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取消了王國,建立了郡縣制。其政治思想是在法家學說的基礎上兼採鄒行陰陽學家的五德始終說。
  • 美輪美奐:古代服飾的圖案,可以有多精美!
    關注漢服的你,是否有細心留言過古代的刺繡圖案?我常常被那些美輪美奐的刺繡給驚豔到,感嘆啊,古代繡娘的手堪比畫家的畫筆啊!先秦以前,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都有很強的圖騰崇拜,無論是服飾上的圖紋,還是器物、建築上的,都非常古樸渾厚、莊嚴凝重,帶有一定的鬼神象徵意義,體現的是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天地的原始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