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書寫不同於其他民族文字的書寫,導向一種裝飾趣味,漢字書寫以日常書寫為基礎,以人的表現為目標,是一種表情達性的載體。書法是語言的書面形式,字不等於語言,字只是構築語言的材料。唐張懷瓘所謂「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張懷瓘《文字論》),強調的則是書者情感外化的筆墨形態魅力。這種對書者思想情感的調動和重視,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言:
(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孫過庭《書譜》)
我們即使對某件作品不欣賞,也不應妨礙主體對這件作品特殊的形式構成和表現力的認識。也就是說,不管是書法作品還是國畫、油畫、任何藝術作品,你可以不喜歡它,但必須有所感悟,站在欣賞的角度去觀察它。首先對形式構成元素的分析能幫助人們儘快地進入作品的形式構成中,可以從對線條和空間細節部分的觀察和感受開始。其次,要了解作者以為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
日常書寫作為中國書法安身立命的基礎,使人們在書寫中不強調對才能的要求,因為具有藝術才能的人畢竟還是少數。要保持日常書寫的地位,同時有時日常書寫具有一定的價值,那麼必須要有一個與此相適應的價值標準——修養。
欣賞一件書法作品,首先要知道一件書法作品的構成;其次,了解書法的表現內涵。以下將圍繞這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件書法作品的構成,用書法術語來說,就是筆法、章法、墨法、節奏與文辭組成一件書法作品。
1、筆法:漢字由各種筆畫組成,如何用毛筆書寫出各種筆畫。筆法的本質是控制筆毫的運動,決定點畫(線條)質感和表現力的關鍵。唐代孫過庭說過:「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孫過庭《書譜》)。意思是書寫中只要一落筆,最細微的地方都包含了起伏頓挫的變化。筆法的發展從直線擺動到弧線擺動(筆離開紙面或往紙面下壓時,它靠的不是垂直方向的提按,而是筆桿繞著握筆點的轉動),從簡單擺動到連續擺動(絞轉的雛形),然後是絞轉的成立,隨後提按替代絞轉成為日常書寫的核心。
2、章法(布局或者空間):是指一件書法作品中各種視覺因素的組織:字的大小、筆畫的輕重、墨色的枯溼以及單字如何連成行,行如何合成篇。任何獨立的兩個單字之間只可能有三種連接:軸線相交(承接關係)、平行(呼應)、不相交也不平行(調整)。這裡的空間通常是指二維空間——也就是平面。我們把書法作品的二維空間分為三個部分來看:字內空間、字間空間、行間空間。書法就是通過一個特殊的途徑把所有的空間組織成一個整體。書法作品中還存在著另一種空間,那就是不易察覺的三維空間,把書法作品中的字看成一種圖形,看成是一種時間和空間的關係。
3、墨法大體上分為三種類型:濃墨型(講究飽墨書寫,墨色鮮亮)、淡墨型(書寫清爽、雅致)、水墨並用型(對水分的控制、枯溼調節)。就作品視覺效果來講,如何用墨、用水,對線條的流動性、對點畫輪廓的質感有很大的影響。就書寫而言,墨法會影響毛筆與紙的摩擦力,進而影響到書寫時所使用的力量和動作。孫過庭《書譜》中說:「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
4、節奏:是音樂中的術語,指樂音長短、強弱輪替的方式。在書法中用到節奏一詞也有其特殊的含義。其一,書法作品雖然是精緻的,但點畫、線條中所隱含的動作是它的活力所在,創作時書寫的運動決定了線條的形狀、質感、結構等一切因素,觀賞者必須「入見其揮運之時」。其二,書寫雖然不可能有音樂般準確的節奏,但確是各種藝術中最接近音樂的一種。當線條按時間順序運動時,空間在旁邊不斷變化,而且兩者始終保持相關性,這與舞蹈、戲劇相同,但那是實實在在地在三維空間中呈現的事物,而書法的線卻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需要在觀賞者的想像中才能運動起來。
5、文辭:一幅好的作品,不僅需要好的筆法、章法、墨法和節奏,實際上文辭的內容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欣賞作品時的感受,一件好作品肯定是被長久地、反覆地關注著,因此文辭內容在我們心理引起的作用,最後總會與我們對線條、結構的感受融合成一個整體。
1、作品形式構成的張力變化所暗示的情感活動。對第一層面的感受,完全憑藉對線條和空間的敏銳感受能力,隨時深入到感受的細節中,從對作品的整體感受中下到線條質感、局部空間與自己心裡狀態的聯繫中去,反覆玩味。一件作品、一種風格只能反映線條質感、空間在一定範圍內的變化,人們對感受不應受這個範圍的限制。
2、作者的氣質、性格、性情等。第一層面的內容與書寫時的狀態有關,而這一層面的內容是書寫背後的有關內容,關於「人」的內容。感受這些需要豐富的人生經驗,需要將人生經驗與各種作品反覆進行比較,並由此而累積一定的經驗。書法作品並不能直接給人以人生經驗,它只能在觀賞者獲得相當的感受能力後,再為你提供豐富的感受個案。第二層面與第一層面的聯繫,在於它是第一層面的基底。
3、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特徵、民族性格、哲學思想、美學觀念等。第三層面是關於社會、歷史、民族、哲學的有關內容,感受這些需要更為廣博的知識儲備。一個對唐代歷史缺乏了解的人,即使感受到了唐代狂草中奔放不羈的激情,也不可能把它與唐代某種精神生活聯繫到一起;一個對中國古代哲學缺乏了解的人,也不可能從中國作品的的黑與白的對比感受到陰陽之道,甚至進而感受到整個世界的構成法則。
文字形成之初,書寫沒有任何實用之外的目的,不包含對任何複雜技巧的追求,也沒有任何神秘意味可言。但文字書寫所具有的潛在的美感,很快把人們吸引到書法非實用的這一面來。在東漢時期,對書寫非實用性的一面——草書——人們便不遺餘力,投入大量的時間,刻苦練習。這是書法的藝術功能從使用功能中開始分化的標誌。
孫過庭《書譜》中說:「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即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說的是一個人要對書法獲得深刻的領悟和真正的把握。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到那時,他的書法「老」了——老練、成熟,人也到了老年。一個人的書法是和他的生命一同走向成熟的,在個體未成熟之前,他的書法是不完整的。一位書法家在經過長期的訓練獲得了一定的技法後,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使這些技巧與作者的精神世界充分糅合,與作者的人生經歷和生命互相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