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做官與做學問哪個更好?孔子的觀點是因人而異。根據人的特點,確定他走哪條路。有的人適合做官,有的人適合做學問。如果讓適合做學問的人去做官,不僅無益,反而會害了他。本章裡的子羔,孔子認為他不適合做官。儒家倡導「學而優則仕」,用在這裡就不合適。說明孔子並不一味主張「學而優則仕」。按照孔子的看法,讀書人的出路有多條,做官只是其中之一。權力是強者的遊戲,玩的是智力,琢磨的是人性。如果沒有金鋼鑽,還是不要攬這瓷器活。因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觀點:儒家思想在創立之初,並非一切圍著權力轉,並非只推崇權力。只不過在後世的發展過程中,適應封建王朝的需要,才逐漸地構建起了一切圍著權力轉的體系。是權力改變了儒家思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決定著儒家思想等理論的盛衰,也決定著個人的沉浮。與儒家思想同時代的其他理論漸漸淡出了歷史的視野,有的甚至已經不為人所知了。
當然,無論做官,做學問,還是幹其他的事,孔子認為,都需要讀書,都需要學習。學習什麼呢?按照孔子的教導,當然是學他的儒家理論。這一理論有沒有學習的價值?孔子認為有價值。這一理論是不是真理呢?至少孔子是這麼認為的。所以,孔子才不遺餘力地宣揚它。不過,既然是真理,完全可以靠其內在的合理性、正確性讓人接受它,而沒有必要藉助什麼權威。孔子一直致力於入仕做官,希望通過權威的力量來推行這一理論,說明孔子對這一理論的內在合理性、正確性信心不足。
【筆者譯】子路讓子羔做費縣這個地方的主要官員。孔子說:「子羔不適合做官,你這麼做會害了人家孩子。」子路說:「讀書為了什麼?讀了書做個官,有老百姓管著,有土地莊稼支配著,多好多威風,何必讀了這麼多書,再去做學問?」孔子說:「狡辯,這就是我討厭狡辯的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