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敦煌:井上靖的愛慕和嚮往

2021-01-14 旅思馬記



當薄暮迫近,在巨大的寂靜中,真切地感受到「四面的牆壁上好像要飛出陣陣的胡樂」,「我屏住呼吸,靜聽著天女飛翔與千佛出動」,而「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像這樣莊嚴而嚴肅的事情」。



「極深的愛慕和嚮往」井上靖的敦煌情結

 

對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尤其對西域的歷史和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井上靖,曾多次踏上古代絲綢之路,到中國西北以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旅行訪古,並完成一部《絲綢之路詩集》。散文詩中雄壯宏偉的自然景色,對古代民族盛衰興亡的感慨,人生的哲理,尤其對敦煌的詩意表達,令人耳目一新。

  絲綢之路在他眼中是「三十五個民族盛衰興亡的地方,漢武帝的遠徵軍通過的地方,玄奘三藏的取經隊前進的地方,多少個世紀駝隊運輸絲綢的地方」,而在「兩千年前匈奴的青驄馬自由奔馳過的山岡」,「惟有新時代持有的巨大的鑰匙,才打開了絲綢之路的鎖。」在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段河西走廊,他乘著吉普車奔馳,「簡直是一次瘋狂的長時間的旅行」,「渡過無數的紅水河,穿過無數的白鹼地,」在酒泉,他想到兩千多年前在這裡追逐著匈奴、在漠南消滅了他們的王廷的霍去病,並且那麼情真意切、詩興飛揚:「我喜歡這位二十四歲就夭折了的、像一支飛箭般的司令官。」在祁連山腳下兩天的奔馳,遠遠地看著焉支山,「張掖升起的是白色的月亮,武威升起的是紅色的月亮,」但「那都是霍去病仰望過的月亮,」「匈奴因此哀吟:我失祁連山,何處養六畜?我失焉支山,焉得我心愛的女人的口紅?」

井上靖與中國作家巴金

  至死對敦煌鍾情縈懷的井上靖,在《千佛洞素描》中,「不記得是哪一個窟,窟裡飄著自由、安詳的氣氛,使得人不由得要向四面環視,」儘管同樣「不知道供養人是誰,不知道是什麼人為什麼而開鑿了這個窟,」他當時想到「惟有一點是知道的,這裡是地上惟一的人造的空間,年老的天文學家和年輕的情人緊挨著悄悄地站在這裡,」而洞窟裡「本尊的臉上帶著微笑,包容著一切;迦葉和阿難低伏著眼睛,一味地表露出慈祥;兩尊服飾華麗的菩薩,微扭著身子,對人間悲傷而愚昧的營生,做出一副似看非看的樣子,嚴肅地站在那裡。」

  在《四月初八日》中,人們從沙漠中的各個村莊匯集到千佛洞前的樹林中舉行集市,到處擺著貨攤,有人拉胡琴,有人唱歌,面對此情此景,「三千尊塑造的佛像都在他們的石窟中聽著、瞅著石窟外面的喧鬧情景,他們一定再次高興地想到:啊,人們還活著!」


 

  面對雙腳交叉成十字的交腳彌勒,因那令人難以置信的現代人的姿態,井上靖神遊萬仞,奇怪地聯想起雷鳴、碧空、隕石這些有關天體的事物。站在千佛洞中風靡長安的胡旋舞的壁畫前,「那身背琵琶的舞女的身姿消失了,不知從什麼地方傳來了軍鼓的聲音,只覺得在這軍鼓的響聲的前頭,那舞女像一股龍捲風似的飛旋而來。」這分明是在暗示戰爭和胡旋舞的關係,由此,詩人對她們的悲憫之情躍然紙上:「啊,飛旋就是那可憐的胡族舞女的命運吧!」

  許多個黃昏,當十多個小時的沙漠旅行結束後,來到風聲平息的村落,井上靖不禁這樣想:「假如我在這裡死去,」入睡前躺在床上設想自己死去,後事將很簡單,家人不會來,誰也不會來,被放在沙棗樹林中,唯有自己變成木乃伊,「這裡既無地獄,也無天堂,只是一片沙的世界。」其實這一夜他睡得很平靜,「在從未有過的安心中,我進入了夢鄉。」

  在情懷至上的詩人心中,天堂就是故鄉,哪怕如井上靖認定的第二故鄉——敦煌。那年冬天,我借讀到一本《井上靖西域小說選》,由此對身處其間的歷史人文產生了深深的迷戀並激發出持久興趣。冰心在為這本書寫的序中說,她也是通過這本書了解了祖國西部大地及「當年的美夢般的風景和人物」,她還曾在訪問期間到過井上靖先生滿是書架的家。  在此前後,日本電影《敦煌》在中國公映並產生巨大影響。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井上靖榮獲日本「每日藝術」大獎的同名小說。在這部電影中,每個人都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帝王將相、販夫走卒最敬重的都是文化、是知識。而今太多的漢、唐還是清的「大帝」、「王朝」中,只有奴才和主子之分,所有人爭來爭去、要死要活的無非兩件東西——權力和女人。

  井上靖上中學時即可背誦陶淵明、杜甫、白居易的詩,對《論語》也有了解,喜愛中國歷史文化。進入大學後,他更加自覺地涉獵中國歷史典籍,讀過《史記》、《漢書》、《後漢書》等歷史著作。他對中國漢唐文化和西域產生了「極深的愛慕和嚮往」,尤其對敦煌嚮往之極。

  從上世紀50年代起,他全力投入到以絲綢之路和敦煌歷史為背景的文學創作中,參閱大量有關敦煌文化、經濟、地理、歷史資料,幾次去京都當面向敦煌學專家藤枝晃教授請教,然後火山噴發般接連寫出了「寄託著他青年時代就孕育著的夢」的《敦煌》、《樓蘭》等一批反映中國西部的歷史小說。小說以藝術家的視覺審視歷史事件和人物,用古樸幽深的筆調,對歷史深層斷面進行了開掘,寄寓了他對歷史的獨特思考,同時表達了他對華夏母體文化的深厚感情。


  自1900年發現藏經洞後,大量珍貴文物散失到世界各地,「敦煌」成為最響亮、最醒目的詞語,敦煌文化從此聞名於世。井上靖苦苦思索著要飛到他小說中的那片境地,體會和驗證自己的作品。1977年,他終於如願以償,來到憧憬已久的古絲綢之路和重鎮敦煌。白雪皚皚的天山山脈,景色秀美的賽裡木湖,雄宏神秘的莫高石窟,古今聞名的酒泉、玉門關,他陶醉其間,流連忘返。他感嘆地說:「真沒想到,敦煌竟與我想像中的這樣相像。」「23年前我就寫成了《敦煌》,可直到今天才頭一次見到它,卻一點兒也覺不出陌生。我與中國太相通了。」對井上靖來說,這是一次夢境與現實交織在一起的美妙旅行。「每天夜間,我在呼嘯的風聲中,高枕無憂,睡得十分香甜、安穩。」

  他還說:「我目睹了作品的舞臺已經全部湮沒在流沙之下了,滄海桑田,確實令人感慨萬千。」「然而,我卻覺得月光、沙塵、乾涸的河道、流沙,從古至今,依然如故。」

  距今大約有四十年了,井上靖和常書鴻會面時,兩人都興奮不已,相見恨晚。此後,井上靖訪問了中國27次。1980年,73歲高齡的井上靖擔任大型系列電視片《絲綢之路》的藝術顧問,與日本廣播協會、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攝製人員一起,又一次來到絲路古道,在戈壁驕陽的炙烤和大漠風沙的吹拂中追尋歷史的足跡,實現了自己向世界觀眾介紹絲綢之路歷史變遷的願望。《敦煌》被拍成電影在世界20多個國家放映,掀起了一陣「敦煌熱」。無數人通過《敦煌》開始注目中國西部和世界的敦煌,更有許多人懷揣他的西域小說,踏上了尋夢敦煌的漫長旅程。

井上靖(1907年5月6日——1991年1月29日),日本作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


 來源:大西部雜誌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往期文章:

魏小安:旅遊度假的體系與格

旅遊度假髮展模式之「長短論」

相關焦點

  • 「敦煌」井上靖,一種更遺憾的藝術
    這本書,由日本作家井上靖撰寫而成,因為其獨特的題材性和考究的文學價值,在國際文壇佔有一席之地。他還曾創作過一系列的中國歷史題材小說:如「樓蘭」、「孔子」、「天平之甍」……我甚至覺得,井上靖上輩子一定是個中國人,甚至是西域人。乃至這一世不斷受到塵封記憶的感召,痴迷於中國文化。
  • 「敦煌」井上靖,一種更遺憾的藝術
    這本書,由日本作家井上靖撰寫而成,因為其獨特的題材性和考究的文學價值,在國際文壇佔有一席之地。他還曾創作過一系列的中國歷史題材小說:如「樓蘭」、「孔子」、「天平之甍」……我甚至覺得,井上靖上輩子一定是個中國人,甚至是西域人。乃至這一世不斷受到塵封記憶的感召,痴迷於中國文化。
  • 井上靖的「中國情結」
    當時井上靖66歲,在日本,作家在世時就建立文學館,似乎沒有先例,可見井上靖在日本文壇的地位與影響。  我走進文學館,通過一系列文字、照片與實物,井上靖的生活片段、創作記事以及一生的文學成就,被生動地展示出來了。
  • 井上靖11萬字大作,引發敦煌旅遊熱,藏經洞前世今生,像畫卷展開
    大江健三郎還和莫言是好朋友,早在2006年就預言莫言會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當代作家像村上春樹,東野圭吾這些暢銷書作家就不說了。今天說一位日本著名作家,他就是井上靖,他的代表作有《樓蘭》、《天平之薨》、《孔子》、《敦煌》等。其中《敦煌》被拍成了電影,1988年6月25日上映,耗資45億,當時是為了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拍攝了這部影片。
  • 井上靖:向西域下跪的日本人
    電影《敦煌》中沙漠裡的回鶻公主1988年,根據井上靖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敦煌》,分別在日本、中國上映。隨後,無數觀眾從《敦煌》的故事中驚奇地注目中國西部,更有大批遊人拿著井上靖的西域小說,走上去往敦煌的漫長徵程。
  • 井上靖的白壁莊
    的確是在迎風招展,卻不會讓人覺得自大和誇張,那些布旗,與周遭林木河川以及安靜的環境都是相配的,就像在國內看見諸如「電動汽車配件之鄉」「花生油之鄉」之類的紅底白字標語,也和當地那種奮發蓬勃的氣氛是相匹配的。  湯島站下車,不遠處的湯本館是川端康成寫作《伊豆的舞女》的地方。沿著山坡約兩人寬的湯道走下去,就能看見位於狩野川岸上的白壁莊。這處旅館是井上靖最喜歡的,他生前回鄉祭掃必定在這裡落腳。
  • 敦煌寶藏的由來,井上靖可能說對了
    敦煌,因其千佛洞內的寶藏而馳名中外。令眾多的學者、遊客趨之若鶩,一睹為快。敦煌,是中國西北的一片荒僻的沙漠之地,春秋時便有「沙洲」之稱。敦煌的居民,多為外來。後又有歷朝歷代遺留下來的戍邊將士及其家人和被遷徙至此的屯田墾荒之人在此繁衍生息。還有周邊來往的匈奴、吐蕃、回鶻、党項、蒙古人,就是今天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地穿梭於敦煌。西漢時設敦煌郡,筑陽關、玉門關為其關隘,保河內安全。張騫由此開絲路貿易於西域諸國。敦煌遂成商業繁華之都。
  • 郭京會 : 井上ひさし(久)、井上靖(やすし)
    是井上靖的小說,確切地說是他著名的私小說,著名得大概曾生活在昭和年代的日本人沒有人不知道,所以才有了飛奔的車上兩個日本友人的對話和對視。小說題名就是《姨捨》,這是以第一人稱「我」為線索展開的家族故事,它發表在戰後不久日本轉型期的1955年,井上靖此時48歲。
  • 日本作家井上靖:現在歷史小說宣揚的多是「成功的流氓」
    井上靖(日本作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 史航:井上靖關注什麼人呢?井上靖關注的都是一些很奇怪的人,這些人的命運往往被無意中捲入到一個大的歷史中間當中。他們本身不是很大的人物。
  • 「蒼狼」與歷史小說之外|井上靖作品《蒼狼》線上讀書會實錄
    上世紀末期,日本國內掀起了一股敦煌熱。非常多的日本人來到甘肅,去敦煌看莫高窟。而掀起這股熱潮的正是井上靖先生的西域小說《敦煌》。井上靖與中國(井上靖的西域文學) ̄ ̄ ̄ ̄ ̄ ̄ ̄ ̄ ̄ ̄ ̄ ̄ ̄ ̄ ̄ ̄ ̄ ̄ ̄接下來和大家聊一聊第二部分內容:井上靖與中國。井上靖先生在其記者時代就創作出了一批優秀的現代小說,比如《鬥牛》、《冰壁》。這些作品都取材於生活,這裡所指的生活,就是井上先生在做記者時的採訪和實際的個人經歷。
  • 井上靖《額田女王》出版:歷史小說首先尊重歷史和史實
    井上靖是二十世紀日本文壇巨匠,他一生創作了多部以中國西域為題材的歷史小說,諸如《敦煌》《樓蘭》《天平之甍》等作品。他曾27次訪問中國,為作品的撰寫前往新疆、甘肅等地實地考察。 今年初,井上靖的小說代表作《額田女王》由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出版。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井上靖:重拾父母之愛
    ■ 沙可  熟悉井上靖的讀者,對於他的《天平之甍》《敦煌》《樓蘭》等作品都津津樂道
  • 巴金與井上靖:「把心掏出來」的三十年友情
    以《敦煌》等名作享譽於世的日本文豪井上靖,生前曾27次造訪中國,對中國文化的感情至為深厚。而只要來到中國,他幾乎都要拜訪巴老,有時一年要來看好幾次。井上修一回憶說,父親生前朋友遍天下,但他常說「巴金先生才是他為數不多的真正摯友」。
  • 日本已故作家井上靖曾是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人民網東京1月3日電 在日本共同社的要求下,瑞典皇家科學院2日公布了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等的相關資料,因寫過《天平之甍》《敦煌》等小說的日本已故作家井上靖曾經是當年的候選人之一。井上靖曾經是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之一的消息,在公開資料中還是首次出現。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這一年的候選人中,曾經出現過的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詩人西脅順三郎在1969年沒有獲得推薦。據悉,在196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當中,包括井上靖在內共有103人。
  • 書寫「楊貴妃」和「額田女王」的井上靖 曾引發文壇「歷史小說」之爭
    井上靖小說曾引發日本「歷史小說」界定之爭  在出版人曹元勇看來,這兩位女性都是生活在中國大唐時期,雖然額田女王比楊貴妃早一個世紀(額田女王生活在武則天時代),但都是歷史變革時期。井上靖是二十世紀日本文壇巨匠,他一生創作了多部以中國西域為題材的歷史小說,諸如《敦煌》《樓蘭》《天平之甍》等作品。
  • 敦煌往昔
    西夏在河西地區攻城略地之時,朱王禮和趙行德決定殺死李元昊為回鶻女子報仇。瓜州和沙州陷入戰火,為了保護佛教典籍,趙行德設法將其藏於敦煌,八百年後方重見天日。文明競爭是殘酷的,而文明又是嬌弱的,即使西方文明的淵藪希臘羅馬,也是幾經易手,最終託體基督教以及蠻族,得以隱約存在。在《敦煌》中,殺戮與戰亂是常態,經典的傳承則是偶然,其發現也是如此。
  • 意難平,敦煌藏經洞裡的愛之表白
    ——讀過日本作家井上靖的《敦煌》,大抵都記得這段感人的文字。大宋落魄文人趙行德,在河西流浪,偶遇甘州的異族美少女,上演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雖然這只是井上靖圍繞敦煌藏經洞歷史的文學虛構,並沒有找到關於甘州小娘子的真實史料,但這段愛之表白,雖不似烈焰奔騰,卻在荒漠的燭光下,更柔腸千轉,刻骨銘心。
  • 井上靖與《樓蘭》
  • 一心嚮往敦煌的古老和莫高窟的神秘!
    從小就在歷史書中領略過莫高窟的壁畫和石刻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一心嚮往敦煌的古老和莫高窟的神秘。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讓我一路西行來到嚮往的地方,稍顯斑駁的壁畫遮不住千年前古人精湛的技藝和當代文物工作者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修復,雖痛心百年前等國偷盜者的瘋狂洗劫,但過去的已經過去,對於我們偉大的中華歷史寶庫我們應該更加珍惜和保護。
  •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
    長久以來,日本人都對敦煌有一種朝聖的心態。無論是冒著烈日黃沙往返絲綢之路70多次的平山鬱夫,還是藉由藏經卷一小段題跋而虛構出經典小說《敦煌》的井上靖,抑或當地導遊口口相傳的那個面對玉門關失聲慟哭的不知名的日本老人……無不體現著日本人對敦煌的熱愛,還有發自靈魂深處的鄉愁。日本人對敦煌的迷戀,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而我們更在意的或許是,那個可以被日本人視為「故鄉」的地方,對中國人,又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