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國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李保國
學習李保國先進事跡心得體會1
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崗」「綠嶺」等知名農產品品牌,帶動10萬多農民群眾脫貧致富,被譽為「太行新愚公」。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作出批示: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的總結和宣傳工作,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大力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的活動。(河北新聞網4月25日)
「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河北省特等勞動模範」、「農民教授」、「科技財神」、「太行新愚公」……把這些身份疊加起來,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對黨忠誠,心繫人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時代楷模。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們詮釋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的時代內涵。
一個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態度的表現,他的職業就是他志向和理想的所在。李保國教授的一生沒有追求個人財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讓太行山變綠,讓生活在那裡的農民脫貧。一個人能夠具備工匠精神的基礎是他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工作給了他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 1981年起搞起山區開發研究,34年間李老師每年在山裡「務農」的時間超過200天,汽車成了他移動的家,稀疏了頭髮,黝黑了皮膚,雙手長滿繭子,長期奔波留下了嚴重糖尿病和心臟病,但這一切都沒有使他改變最初的夢想。
工匠精神追求的是職業技能的極致化,靠的是傳承和鑽研,憑的是專注和堅守,是對精品的堅持、追求和積累。34年,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李教授走遍了太行山區,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徑流」的植保新方法,讓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樹木栽植成活率從原來的10%一躍達到了90%。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治理,前南峪的溝溝壑壑變成了「山頂洋槐帶帽、山中果樹纏腰、山底梯田抱腳」的「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之一。34年間,他一頭扎進太行山,推廣了36項林業技術,累計增加農業產值35億元,純增收28.5億元,先後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果28項,建立了太行山板慄集約栽培、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綠色核桃栽培等技術體系,帶動了全省板慄、蘋果、核桃產業發展。數字的背後是他多年的堅持與積累,是他對於技術的不斷探索與突破。多年來,在完成學校安排的教學任務的同時,他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餘次,培訓人員9萬餘人(次),許多果農都成了「技術把式」。在教學科研活動中,他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將精益求精的科研和學術風格教授給了學生。
李教授的身影雖已走遠,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榜樣的力量卻異常強大,鼓舞和激勵著我們在改革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改革前進中我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和挑戰,李教授用他的親生經歷向我們講述了謀事創業道路上,守著最初的夢想,帶上愛國為民的初心,依靠科技進步,辦法總比困難多的道理。依靠工匠精神,積極發展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用實踐指導科技創新發展方向,定能打贏脫貧攻堅戰。
從農業大國變成農業強國的道路上,以「愚公移山」般堅韌不拔的毅力,以 「艱苦奮鬥、求真務實、愛國為民」的太行山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們的事業必定可以取得成功。我們要接過李教授的接力棒,在自己的領域中踏下心來,認真工作,甘做「愚公」不因貪快求成而走捷徑,實實在在做事,為燕趙大地脫貧攻堅奮發作為。
學習李保國先進事跡心得體會2
李保國,河北農業大學教授,紮根基層,深入太行山區,三十年如一日的為山區林業發展、農民生產致富殫精竭慮,奉獻畢生心血和汗水,最終積勞成疾,永遠離我們而去了。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李保國的事跡對我觸動很大,在開展「兩學一做」教育實踐活動之際,我們每一名黨員幹部更要向李保國教授看齊,要化悲痛為力量,弘揚他的高尚精神,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砥礪奮進。
學習李保國同志,就要學習他務實的作風和質樸的品質,紮根基層不怕吃苦,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奉獻精神。2013年以來,李保國教授到阜平指導核桃生產發展模式的創新改善和技術管理,7個鄉鎮的820多個自然村都留下他的腳印。李保國教授生前長年累月,風雨無阻,奔走於太行山區,播撒科學和知識的種子。李保國教授的身影常出現在田間地頭,但人們總是不能一眼把他認出來。因為李教授一身質樸的服裝和一名農民並無兩樣。李教授說,和農民朋友打交道不能和教育研究生、博士生一樣,我要穿的很體面如何讓農民從一開始就接受我,從而接受我的科技方法,我又怎麼和他們打成一片,帶領他們走上科學致富的道路呢!李保國用最真摯的行動,最熱烈的愛心感動著太行山區的人們!
學習李保國,就要學習他奮發作為,拼搏進取的創業精神。2009年以來,李保國教授指導平山縣葫蘆峪園區連篇高規格治理黃山,並探索出「大園區、小業主」的園區經營機制,創建了我國太行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典範。他指導創建的山區綜合開發「葫蘆峪模式」正在向保定等地的30多個縣、100多個鄉鎮廣泛推廣。李保國用科技的力量,帶領基層幹部群眾共同把荒山禿嶺變成了青山綠水,他用責任和擔當與基層幹部群眾共同奮鬥,讓山區人民走上了創業富裕的道路,帶動了成千上萬的人脫貧致富。他的務實實幹、奮發作為的創業精神,正是當前我們調結構、促轉型工作應該努力學習的精神。
學習李保國,就要學習他心繫群眾、親民愛民的大愛情懷。李保國教授之所以受到果農和各地幹部群眾的愛戴和信任,是因為他心系果農,熱愛事業,用實際行動為果農的成長、事業的發展點滴付出。內丘縣崗地村村民梁國軍1997年中學畢業後,就回村參加了勞動,從那時候起,李老師開始手把手地教他種果樹。4月5日,因為果樹葉的生長形狀問題,他剛通過微信諮詢了李老師,按照李老師教的方法剛治好了葉病,就在網絡上看到了李保國教授去世的噩耗。李保國教授的模範事跡在網上引發了廣大網友和基層幹部群眾的熱議,餘10萬人瀏覽。8000餘人轉載了相關信息。
李保國是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黨員幹部的先進楷模,對黨衷心,無私奉獻,三十多年紮根基層,完成太行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示範推廣面積達1826萬畝,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卓越貢獻,譜寫了一曲質樸無華又感人肺腑的壯麗詩歌,彰顯了共產黨人忠誠、擔當、實幹的政治品格。
李保國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他就像一粒種子,紮根為巍巍太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更應該向李保國同志看齊,深入學習李保國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奉獻意識、為民意識,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擺在心底,大膽探索、用科技喚醒創新意識,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用真摯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真正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宏偉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李保國精神永續遠航!
李保國先進事跡報告會觀後感
5月19日,省會河北會堂內氣氛莊嚴肅穆,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這裡隆重舉行。
李保國,河北農業大學一名普通教授。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課堂搬進山溝,把實驗室放在果園,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他見不得百姓受窮,一頭扎進窮山溝,10多萬農民因他而脫貧,被譽為「太行新愚公」。4月10日凌晨,年僅58歲的他因心臟病突發猝然離世,留給人們無盡的悲痛。
報告會現場,2300多名幹部群眾齊聚一堂,用心聆聽李保國的先進事跡,緬懷他的奮鬥歷程,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李保國把一生獻給了太行山,獻給了太行山人民,他的死比太行山還重!」河北日報駐邢臺記者站原站長劉秀禮跟蹤報導李保國20年,他永遠忘不了今年4月2日中午和李保國一起吃的最後一頓飯,當時李保國氣色不好,卻還是沒日沒夜地忙碌著,大家責問他是不是不要命了?李保國回答:「那麼多農民在等著我,我脫不開啊!」
內丘縣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回憶起李保國帶領群眾種蘋果的往事:自掏腰包推廣蘋果套袋技術、手把手教村民管果樹……楊雙牛流著淚說,崗底村原來是貧困村,今天人均收入超過31000元。崗底的窮帽子,是李保國幫我們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李保國用命換來的,李保國是我們崗底人的大恩人啊!
「作為一名大學教授,他為什麼一年200多天扎在山裡?因為他始終堅持一個理念——生產為科研出題,科研為生產解難。」跟隨李保國20年,助手齊國輝見證了李老師用點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讓太行山區的一個個村子綠起來、富起來。「您走了,但您的精神已深深紮根於我們心中,我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把您未完成的事業做得更好。」齊國輝含淚許下諾言。
報告會上,學生陳利英哭著追憶——老師是「嚴師」,會因為學生寫論文不認真,罰他在學校寫到大年三十才回家;老師更是「慈父」,會想著幫學生湊錢買房、幫學生找對象。「我們早就把您當成『父親』,只是還沒盡一天孝心,您怎麼就突然走了呢!」
李保國的妻子郭素萍,既是李保國的人生伴侶,也是他的工作搭檔。「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他是怕時間不夠,他怕他少幫了一個扶貧點,就會辜負一群人的希望。」報告過程中,郭素萍幾度哽咽,泣不成聲,「保國,多想和你再去崗底看蘋果,多想和你在車上聊綠嶺核桃,多想和你再吃一頓團圓飯。保國,我想你!」
整理李保國的遺物,一張行程表讓河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饒桂生深受震撼:從今年1月到4月10日去世,101天時間裡,李保國62天在出差、行程7860公裡。「我為學校有這樣一位好老師而自豪。」饒桂生表示:全校師生將以李老師為榜樣,弘揚「太行山精神」,拓展「太行山道路」,讓李保國扶貧志願服務隊的旗幟高高飄揚在燕趙大地。
聆聽飽含真情的講述,感受李保國的崇高風範和人格力量,臺下聽眾熱淚盈眶,會場內多次爆發熱烈的掌聲。掌聲和淚水背後,是大家對李保國的思念和敬仰,是凝聚在心中的信念和力量。
聽了報告會,省紀委駐省委辦公廳紀檢組副組長王春河對李保國的理解更深了一層:「哀思之後,我們更應該化悲痛為力量,爭做李保國式黨員幹部,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學習他甘於奉獻、不為名利的精神追求,傳承他待百姓似親人的為民情懷,弘揚他讓荒山披綠、窮嶺生金的責任擔當。」
「李老師事跡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傳承李老師的精神,是我們弟子唯一能做的。」「非常感動,一輩子學習的榜樣!」報告會剛剛結束,幾位報告人的微信朋友圈已經被來自四面八方的留言和點讚刷屏。
報告會後,觀眾表示,李保國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不會走,他的事業不會走,燕趙大地一定會湧現出千千萬萬個李保國,匯聚起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磅礴力量。(河北日報記者 周 潔 四建磊)
閩南網(http://www.mnw.cn/)小編綜合
責任編輯:鄭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