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香教堂( LaChapelle de Ronchamp),位於法國東部索恩地區距瑞士邊界幾英裡的浮日山區,坐落於一座小山頂上,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1950—1953年由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設計建造,1955年落成。
朗香教堂的設計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被譽為20世紀最為震撼、最具有表現力的建築。朗香教堂的白色幻象盤旋在歐聖母院朗香村之上,從13世紀以來,這裡就是朝聖的地方。教堂規模不大,僅能容納200餘人,教堂前有一可容萬人的場地,供宗教節日時來此朝拜的教徒使用,它每年吸引8萬名遊客以及教徒前來參觀朝拜。
朗香教堂通常被認為是勒·柯布西耶晚期的一個更為極端的設計風格。雖然這座建築很小,但卻很強大,但功能強大且複雜。這個小教堂是該地最新的小教堂。前一個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完全摧毀了,先前的建築是一座4世紀的基督教教堂。在新建築建造的時候,勒·柯布西耶對機器時代的建築不感興趣;他覺得自己的風格更原始,更像雕塑。當他參觀工地時,他意識到他不能使用機械化的施工方法,因為進入太困難了。
2014年1月17日,教堂成為入室搶劫的目標。教堂裡的一個彩色玻璃窗——也是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設計的,也是教堂裡唯一帶有柯布西耶籤名的彩色玻璃窗——被打碎了。
在勒·柯布西耶的全部作品中,朗香教堂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背離了柯布西耶的標準化原則和機器美學,取而代之的是對特定場所的回應。20柯布西耶自己也承認,正是這個地方提供了一個讓人無法抗拒的天才場所來回應,山的四面都可以看到地平線,以及它作為宗教場所的幾個世紀以來的歷史遺產。
這些歷史遺產被編織在地形的不同層面上——從羅馬人和他們之前的太陽崇拜者,到中世紀的處女崇拜,一直到現代教堂和反對德國佔領的戰爭。勒·柯布西耶也感受到了這座山與周圍環境的神聖關係——遠處的侏羅山和這座山本身,俯瞰著周圍的風景。
場地的性質決定了建築的整體結構與衛城有很多相似之處——從山腳下的高地開始,一直到沿途的建築和景觀事件,最後到達聖託勒姆教堂。直到接近山頂時,你才能看到那棟建築。在山頂,壯麗的景色向四面八方伸展開來。
教堂造型奇異,平面不規則;牆體幾乎全是彎曲的,有的還傾斜;塔樓式的祈禱室的外形像座糧倉;沉重的屋頂向上翻卷著,它與牆體之間留有一條40釐米高的帶形空隙;粗糙的白色牆面上開著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著彩色玻璃;入口在捲曲牆面與塔樓的交接的夾縫處;室內主要空間也不規則,牆面呈弧線形,光線透過屋頂與牆面之間的縫隙和鑲著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來,使室內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氣氛
朗香教堂的周邊後來進行了擴建與改造,由擅長擴建的大師倫佐·皮亞諾於2011年9月完成了一系列謙遜的「介入」,以下是完成後的總圖:
1朗香教堂
2朝聖者住所
3守護人住所
4金字塔(以上四處由柯布西耶設計)
5 鐘樓(簡·普魯威設計)
6 門房
7 貧窮佳蘭隱修會修道院(上述兩個由倫佐·皮亞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