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陶製品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劉崢、張攀):制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技藝,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在安徽省潛山市天柱山腳下的痘姆鄉,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繼續發揚光大。當地利用自身文化優勢,將非遺傳承與文化脫貧相結合,走出一條文化扶貧的新路。
痘姆鄉位於大別山餘脈東南,先後被認定為安徽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痘姆古陶非遺傳習基地通過傳授當地貧困戶、殘疾人非遺技藝的方式,幫助他們實現脫貧致富。一些技藝嫻熟的工人也可以通過售賣自己在基地生產的陶製品獲得收入。
程海龍是一名聾啞人,身體上的殘疾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不少困難,但通過在基地的勞動,目前年收入已達4至5萬元。
痘姆鄉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沉積了大量優質的陶土,具有得天獨厚的制陶條件。現存百米古龍窯一座。大量考古發現,痘姆曾經古窯密布,是歷代陶器的重要產地,特別是與距今已有六千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薛家崗人類遺址出土的大量精美陶器共冶一爐,被考古界公認為制陶史上的「活化石」。
依託蘊含大量富鋅富硒陶土資源和百米古龍窯的優勢,當地在保持非遺核心技藝原真性、完整性的基礎上,開發出了數百款餐具、茶具、花器等非遺產品,以及常態化開展「非遺+研學+旅遊+文創」活動,先後有來自28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前來觀摩交流。
痘姆古陶非遺傳習基地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穩步推進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工作,並結合文明創建、扶貧助困、鄉村振興,先後舉辦了國際文化交流、龍窯點火、研學體驗等數百場次文化傳承交流活動,累計覆蓋村居群眾及遊客超過30萬人次。特別是「2018首屆中國潛山痘姆古陶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舉辦以及「中國安徽痘姆三寶國際陶藝館」「痘姆三寶國際陶藝工作室」的落戶,直接推動了痘姆古陶高質量發展。
如今,一個「看得見發展,留得住鄉愁」的痘姆鄉,也因此成為了國內外遊客及藝術家們趨之若鶩的旅行選擇地。
琳琅滿目的陶器
龍窯
程海龍在製作陶器
制陶的拉坯工序
做好的陶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