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最重要講的就是一個「道」字,「道」也是一切學問的根本。但在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而這個「道」同樣講的也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根本,「道」是不能夠用語言來描述得很清楚的,只能用心去體會「道」是存在的,如果「道」能夠能用語言來描述的話,那就沒有任何意義的了 。在孔子說的至於道,而「道」字的意思,可以用禮記中庸裡的一句話來解釋,說:「率性之謂道」,是「性」的真正意義,對於沒有到聖人的那種地步的人是不能夠了解的。
一般人研究儒學,知識略知道「性」是人人自然具有的本性,「性」也是「智」「仁」「勇」三大德行源頭。但是人人不能夠自知,不自知了,就不能夠發揮它的作用。因此,最可貴的就是「道」了,而在儒家裡所講的「道」,就是要能夠明了這個本性,加以修行,那麼他就一定能成為所謂的聖人。而率性的「率」字,依照鄭康成的注釋,用當循字講,這個循也就是依順的意思,率性的意思就是要能夠依順本性而不去加以違背。
學「道」只要能夠學道不違背了本性,那才是真正的有道之人。然而學道的人多了,而率性的人太少,其原因都是「情」在作怪。人的情感複雜多樣,禮記禮運篇其中略說有七種,也就是說的「喜怒哀懼愛惡欲」,以上這七種包括了一切人情,則中庸裡面簡化為「喜怒哀樂」四種。無論是哪一種情,只要其中一種發動了,自己又不能夠自我約束的話,就能令人容易違背了本性,甚至傷天害理的事情都能夠做得出來,。而且對於這些情感的東西都不是學來的,而是自身無數劫來帶來的習性,所以在禮運上說是「弗學而能」。但是孔子通達人情,他知道率性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先教人調理好自身的情感,起到「中和之境」,然後才能率性。中庸裡面也有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而又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雖然都是中和的境界,但也很不容易造詣。
孔門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在學道上,成績是最優秀的一位,顏回從不遷怒,也不發怒,可見中和的「中」字也是一件不容易學的事情。無論是誰,能與環境接觸,只要一接觸了就容易生感情,即使就在夢中,也能和夢境中去接觸「喜怒哀樂」之情。對於那些不發喜怒諸種感情的人,談何那麼容易呢?顏回之所以高明,在他要準備發怒的瞬間,他便能及時警覺到。說明他有一定的禪定功夫,這已經超過了「發而皆中節」的修養了。當然,也要有了了不起的功夫才可以辦得到的,一般人是不能知道到底要學到哪個時候才能有這般功夫的,但一個人能先求「發而皆中節」,不斷的去練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心境,自然能夠能為聖人。
一般普通人在講話時,總習慣把「性情」兩個字當是致一。研究固有的文化後,才能知道性就是性,情就是情,是致二,而且能夠講明悲情率性的真正道理,然而令人自覺,不必要向外攀緣妄求。把這樣的道理從而去化導人們,自然也就能夠幫助人們發覺人性上的尊嚴。做到真正的自我,消除一切愚昧中帶來的禍害,讓世間充滿著中和之氣,天下為公,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
孔子他說過,「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只要我們人人存著道德仁義,是沒有任何理由不求發揚光大的來貢獻世界。為了真正額昂傳統美德發揚光大,當然,必須認真的修行,修好自己的德行,因為只有先成就了自己,才能有成就他人的機會。最後,也希望人人能夠儘自己的一份責任,來共建自己的美好家園。在這一個新的一年2017年,願人人都能互相和諧,包容,友愛,國家富強昌盛,實現世界大同的偉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