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用三個字「致中和」送給大家,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2020-12-12 每天新故事

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最重要講的就是一個「道」字,「道」也是一切學問的根本。但在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而這個「道」同樣講的也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根本,「道」是不能夠用語言來描述得很清楚的,只能用心去體會「道」是存在的,如果「道」能夠能用語言來描述的話,那就沒有任何意義的了 。在孔子說的至於道,而「道」字的意思,可以用禮記中庸裡的一句話來解釋,說:「率性之謂道」,是「性」的真正意義,對於沒有到聖人的那種地步的人是不能夠了解的。

一般人研究儒學,知識略知道「性」是人人自然具有的本性,「性」也是「智」「仁」「勇」三大德行源頭。但是人人不能夠自知,不自知了,就不能夠發揮它的作用。因此,最可貴的就是「道」了,而在儒家裡所講的「道」,就是要能夠明了這個本性,加以修行,那麼他就一定能成為所謂的聖人。而率性的「率」字,依照鄭康成的注釋,用當循字講,這個循也就是依順的意思,率性的意思就是要能夠依順本性而不去加以違背。

學「道」只要能夠學道不違背了本性,那才是真正的有道之人。然而學道的人多了,而率性的人太少,其原因都是「情」在作怪。人的情感複雜多樣,禮記禮運篇其中略說有七種,也就是說的「喜怒哀懼愛惡欲」,以上這七種包括了一切人情,則中庸裡面簡化為「喜怒哀樂」四種。無論是哪一種情,只要其中一種發動了,自己又不能夠自我約束的話,就能令人容易違背了本性,甚至傷天害理的事情都能夠做得出來,。而且對於這些情感的東西都不是學來的,而是自身無數劫來帶來的習性,所以在禮運上說是「弗學而能」。但是孔子通達人情,他知道率性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先教人調理好自身的情感,起到「中和之境」,然後才能率性。中庸裡面也有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而又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雖然都是中和的境界,但也很不容易造詣。

孔門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在學道上,成績是最優秀的一位,顏回從不遷怒,也不發怒,可見中和的「中」字也是一件不容易學的事情。無論是誰,能與環境接觸,只要一接觸了就容易生感情,即使就在夢中,也能和夢境中去接觸「喜怒哀樂」之情。對於那些不發喜怒諸種感情的人,談何那麼容易呢?顏回之所以高明,在他要準備發怒的瞬間,他便能及時警覺到。說明他有一定的禪定功夫,這已經超過了「發而皆中節」的修養了。當然,也要有了了不起的功夫才可以辦得到的,一般人是不能知道到底要學到哪個時候才能有這般功夫的,但一個人能先求「發而皆中節」,不斷的去練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心境,自然能夠能為聖人。

一般普通人在講話時,總習慣把「性情」兩個字當是致一。研究固有的文化後,才能知道性就是性,情就是情,是致二,而且能夠講明悲情率性的真正道理,然而令人自覺,不必要向外攀緣妄求。把這樣的道理從而去化導人們,自然也就能夠幫助人們發覺人性上的尊嚴。做到真正的自我,消除一切愚昧中帶來的禍害,讓世間充滿著中和之氣,天下為公,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

孔子他說過,「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只要我們人人存著道德仁義,是沒有任何理由不求發揚光大的來貢獻世界。為了真正額昂傳統美德發揚光大,當然,必須認真的修行,修好自己的德行,因為只有先成就了自己,才能有成就他人的機會。最後,也希望人人能夠儘自己的一份責任,來共建自己的美好家園。在這一個新的一年2017年,願人人都能互相和諧,包容,友愛,國家富強昌盛,實現世界大同的偉大理想!

相關焦點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敬業精神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涵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智慧提振我們的精神力量。
  • 傳承志願精神 發揚傳統文化
    傳承志願精神 發揚傳統文化發表時間:2020-12-03來源:蕪湖文明網為迎接「12.5國際志願者日」, 進一步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鏡湖區汀棠街道香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文化志願服務隊開展
  • 「致中和」就是指修行
    他倒黴也不要倒黴那個樣子,一輩子被掛在十字架上,就不得了了,現在兩千年來都這樣掛在十字架上,對嗎?不對,你已經變成意識形態。所以,我們要留意到那個「本質」是什麼?「中,天下之大本。和,天下之達道」,達,是到達、通達,你要到達目標,你就要能和,所以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最後,是最重要一句話:「致中和」,「致中和」用佛家的話,就叫做修行。
  • 她將蒙醫傳統療法發揚光大
    三個女兒和其其格一起採藥     1992年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民俗百科全書》中,收錄了她編寫的蒙醫傳統療法近40萬字,共1300多個條目。牧區羊糞多,其其格的老師將羊糞堆刨開個坑,讓患者坐在坑裡,然後用羊糞將她的身體埋住。半小時後,患者感覺到身體熱了,又給她喝了剛燒好的奶茶。等她出了汗,再用爐灰把汗吸乾。這樣治療了三天,患者痊癒了。  在實踐中,其其格漸漸地痴迷於傳統蒙醫,萌生了將傳統蒙醫療法發揚光大的想法。後來,她上了衛校,畢業後被分配到中蒙醫研究所(後合併回市蒙醫院)工作。
  • 順和書院:把炎黃文化和儒學文化發揚光大
    2020年8月22日,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河南省儒學文化促進會創會會長王廷信、創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桂祥一行走進新鄭市薛店鎮順和國際書院,參觀了書院的主要設施:寬敞的報告廳、會議接待室、辦公場所、幼兒教育教室以及德孝農業園區,並舉行了座談會詳實了解該院的發展情況。
  • 數字營銷大賽|光大銀行:弘揚傳統文化 打造光大最美二十四節氣
    光大銀行作為一家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自2015年起,就開始積極推進「金融+生活+文創」相融合的全新模式,推出了「光大最美二十四節氣」品牌營銷活動,充分展現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通過與客戶進行交流互動,不斷傳播弘揚中華名族傳統文化。活動一經推出,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 鄒城:90後女大學生王敏 立志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太極拳
    齊魯網濟寧11月1日訊(鄒城臺:孫燕  盛潔)太極拳,它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了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
  • 在傳承中開發,五糧液將白酒文化發揚光大
    長期以來,五糧液致力於傳承中國濃厚的酒文化,並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使中國白酒這一傳統的文化符號綿延不絕。「陳氏秘方」是一項沿用600多年的釀酒秘方,1960年後,五糧液對「陳氏秘方」進行了革新,用小麥替代了蕎麥,解決了酒中微帶苦味的問題,又將五種糧食的配比作了精細的調整。調整後酒體風味獨特、口感諧調豐富,正如專家所評的「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淨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
  •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致中和」的當代價值
    「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種生命境界。「致」是達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達到「中和」的境界。什麼是「中」與「和」呢?董仲舒認為:「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
  • 中西合璧的畫法,讓藝術家肖超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第1收藏
    中西合璧的畫法,讓藝術家肖超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第1收藏 原標題:中西合璧的畫法,讓藝術家肖超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第
  • 專訪五臺山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釋覺一: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全國各地的書法名家來到五臺山進行交流創作,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未來我也希望更多人能夠來五臺山,來我們書畫藝術研究院交流和創作藝術精品。」五臺山作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歷史文化厚重。五臺山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五臺山東臺頂望海寺住持釋覺一倡導此次書畫交流創作活動。
  • 文化自信要發揮傳統文化的正能量——也談「致良知四合院」
    但就其對四合院所堅持的「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主題攻擊一事,就有正正視聽的必要了。習總書記一直都在強調「文化自信」這四個字,早在2016年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說,「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讓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這檔節目全方位展示了多座著名博物館的文化淵源、諸多國寶藏品的前世今生、系列文化遺產的歷史蹤跡,讓那些在博物館中沉睡了千百年的國寶紛紛「活」了起來。
  • 淄博市周村區中和街小學:傳統文化煥華彩 立德樹人譜新篇
    12月16日,淄博市教育局公布了《淄博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示範校(創建校)名單》,淄博市周村區中和街小學榜上有名,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示範校」榮譽稱號。2015年12月,學校申報成為首批山東省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實驗學校。
  • 雲丘福地如願中和 2018(戊戌)年中國雲丘山中和文化(中和節)旅遊節...
    2018中國雲丘山中和文化旅遊節開幕式文藝表演活動現場豐年盛世致中和,祈福聖地雲丘山。2018(戊戌)年中國雲丘山中和文(中和節)旅遊節於3月31日在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雲丘山風景區盛大啟幕,今年的中和節將繼續延續「福地」和「如願」的核心理念,以「雲丘福地、如願中和」為主題,舉辦數十項民俗文化活動,帶省內外的遊客近距離感受遠去的民俗。雲丘山古稱崑崙山,是堯、舜、禹之望嶽,是華夏鄉土文化的地理標誌、晉南根祖旅遊核心景區。
  • 2018雲丘山中和文化中和節!雲丘福地,如願中和!
    雲丘山不僅自然景觀奇特,而且文化底蘊深厚,是幾千年來道家仙士的常遊之所。可以說,雲丘山是中和文化的忠實傳道士,而中和文化則是雲丘山精神文明的精魂所在。中和節活化石2011年05月23日,雲丘山中和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著眼現代與創新 臺灣畫家劉國松發揚光大中國畫
    著眼現代與創新 臺灣畫家劉國松發揚光大中國畫 2011年03月25日 10:11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致前行者Ⅱ》丨商業銀行 智慧突圍|致前行者ⅱ|銀行業|光大銀行|...
    中國光大銀行成立於1992年8月,據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光大銀行已在中國境內設立分支機構1290家,實現境內省級行政區域服務網絡的全覆蓋,機構網點輻射全國147個經濟中心城市。但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光大銀行只有20%的銀行網點能夠正常經營。而武漢正好就是光大銀行最大的客服中心。
  • 弘揚傳統文化 發揚顏子精神
    來自瀘州各區縣的數百名顏氏宗親代表相聚一堂,弘揚傳統文化,發揚顏子精神,祈願家族團結和諧。上午9時許,在莊重的禮樂聲中,德高望重的宗族代表顏保銀、顏澤森推開顏氏宗祠大殿大門,祭祖大典正式開始。主祭人、陪祭人依序從兩側門登殿就位,瀘州市顏氏宗親聯誼會顧問顏成碧恭讀祭文。在音樂《楚商編鐘》奏響後,顏氏宗親代表上香祭拜,三跪九叩,表達了對復聖顏子的追思和緬懷。
  • 走進「中和」空間 感悟「文化自信」
    按語:走進中和藝術空間,體驗這裡的文化氛圍,感悟「中和」傳統文化及學國學所蘊含著的豐富內涵,增強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所謂中和文化即是以中正為精髓,以陰陽動態平衡為原則,以中和為用的特色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中和」有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和合」之意,同時也有「天人合一」、「陰陽有序」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