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四大名著,中國有句老話: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仔細推敲的話,這句話背後的人生哲學確實可謂深遠。言下之意就是少年人心理正處於一個塑形期,很容易受到裡面那些血腥殺戮故事的影響,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而老不看三國意思就更明顯了,裡面那些勾心鬥角的玩心機故事太多,,黃土已經快埋到脖子了,還是給自己省點心過完餘下的日子吧。
一部《三國演義》,完整地展現了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那段天下紛爭的歷史在羅貫中的筆下龍蛇飛舞,墨汁淋漓之間,多少英雄只如一小朵浪花,翻滾一下就沒了,令人唏噓不已。而其中無數的權謀手段,更是看的你眼花繚亂,觸目驚心。
今天的三國和水滸已經遍及世界,據說起碼有上十億的讀者。筆者就讀過好幾遍《三國演義》,還看過電視劇,更看了不少品讀《三國演義》的衍生文章和書籍。
人類社會自古如此,俗話說的好,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在人類社會的絕大多數的環境中,總是不缺乏著權謀、爭鬥和利益的紛爭,這是千百年來人類血液中永遠存在著的基因,這也是由亙古不變的人性而決定了的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
而三國作為一部以史實為基礎的演義小說,不但全方位地為我們提供了無數人類權謀爭鬥這樣的例子,更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活生生的大國之間生存博弈的經典範本。
歷史真的就如一面鏡子,我們能從中吸取到無數知識和教訓,如果你看多了歷史,你會發覺大國之間的關係基本都是"剪刀、石頭、布"的關係,相互之間既互有聯繫,又互有制衡。相生相剋,循環不已。三國也同樣如此。
大國之間角力的基本原則是:
老大對自己的威脅要毫不手軟,絕對不能給他發展壯大的機會,如有可能就要堅決剷除,如當年的大英帝國玩這套就玩的爐火純青。老二呢,則應該儘量避免和老大正面爭鋒,並要和老三搞好關係,通過老三去牽制老大,使得老大不把打擊目標完全指向自己。
而老三則應該謹慎低調,既不得罪老大,也不得罪老二,韜光養晦,絕不出頭,不但要善於利用老大的心理,也要洞悉老二的盤算。最好是能引導老大同老二幹個兩敗俱傷, 同時可以時不時配合一下偏於劣勢的一方,反正不要中了別人的詭計,被人家當槍使。
曾看過易中天老爺子的《品三國》,確實剖析的很精彩,但還是覺得這本書所品的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現象,都是短期利益層面的一些奇謀詭計,而非國家大戰略上的哲學思想。而如果沒有哲學思想層面的指導,任何一個大國都是走不遠的,僅靠那些小層面的奇謀詭計是不可能發展長久的。
例如赤壁之戰,諸葛亮讓關羽守華容道,羅貫中本人其實大概也沒有看出當時諸葛亮的真實大戰略意圖,書中只說的是諸葛曰:"吾夜觀天象,曹阿瞞命不該絕",所以就故意讓關羽守華容道而放了老曹一馬。
易老爺子對這件事的判定是諸葛亮是知道關羽重義,肯定會放曹操一馬,目的就是為了收拾一下關羽的傲氣。從而使劉備集團的骨幹們,特別是要讓這位"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的傲勁十足的關羽對自己服服貼貼,從此奠定自己在這個團隊中一言九鼎的地位。
甚至還有很多人考證是否真有其事。不過說實話,對於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沒必要去問真偽,反正是演義小說,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如果確有此事,那麼當時的主要歷史人物背後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個人覺得上述的這些都只是小層面的分析,但諸葛亮其實真正下的是一盤更大的棋。對於諸葛亮故意放走曹操,本人的理解是:這是一個從大戰略角度出發的行為。
讓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形勢,三個集團中以劉備集團的勢力最弱,基本是處於東躲西逃、寄人籬下的境地,所以劉備為了自保必須聯合東吳,而東吳也面臨著曹操集團的威脅,抱著盟友多多益善的心態接納了劉備集團。
魏蜀吳三國的關係,就跟前面所說的"剪刀、石頭、布"一樣,曹操集團是東吳的剋星,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手下猛將如雲,代表正統,所以東吳集團作為地方割據勢力如與代表中央政府的曹操集團交鋒,東吳不論道義還是軍事實力都與曹操相差甚遠,必敗無疑。
而東吳又是劉備的剋星,劉備兵微將寡,"頭無斑片之瓦,足無立錐之地"。在當時的情況下,東吳能與之聯合已經是很抬舉他們了,因為東吳連中央政府的號令都可以不遵從,所以根本也用不著"拿劉皇叔當幹部",那時的東吳要滅劉備絕對是分分鐘的事。但作為老二,面對老大的威脅,必須拉上老三。所以有老大在,老三就是安全的。
而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並且是當時聖上之"八桿子打的著"的皇叔,是以匡扶漢室,討伐逆賊為口號的正宗皇親,所以劉備集團反而在道義上是曹操集團的剋星,對朝廷大臣和各地軍閥有號召力,可以分化曹操統治基礎,並可團結曹操的對立面形成反曹統一戰線與曹操集團分庭抗禮。
分析到這裡,各位看官相信應該明白了。所以赤壁之戰曹操一定不能死,曹操一死,孫權必然坐大,而劉備則必然完蛋。諸葛亮這個人精早就看的明明白白,但又不能言明,所以就故弄玄虛,來一出讓關羽義釋曹操,同時還藉以降服了關羽。一箭雙鵰,簡直高的不能再高。
可憐關羽當了棋子還感激涕零,武侯心機,豈是你們些陣前賣命的糙漢子能懂的?
而諸葛亮的空城計也是如此,完全是一場對人性深刻了解的典範。一個戰略定位極為準確的經典案例。
稍有不同的是這次的對手司馬懿同樣是聰明絕頂,所以完全是兩人在演一出雙簧。可以這樣說,諸葛亮,曹丕和司馬懿又是一個"剪刀、石頭、布",一個連環相剋的三角關係。而當年諸葛亮坐在城頭上彈琴所傳達的信息其實就是:"你把我搞死,曹丕接著就搞死你"。
聰明絕頂的司馬懿當然聽懂了,於是假裝被嚇到了,為了演的逼真,不但狼奔豸突二十餘裡,紮營後還煞有介事地給眾將解釋:"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其實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軍事家,面對這樣一座唾手可得的空城和活捉對方最高軍事長官的巨大誘惑,起碼就算不知虛實,十五萬大軍可以先把城圍起來慢慢研究吧,再不濟也可以派個敢死隊衝一下探一探虛實吧,估計就算許褚這個二愣子也知道這麼幹一下,斷無不經交鋒就慌張退兵的道理。
當年自己看到這裡,也曾疑問無數,直到今天,才明白司馬懿的深意。所以人家才能笑到了最後。司馬懿要是和許褚智商一個水平的話估計也沒後來的晉朝了,也相信如果對面帶兵大將是許褚這個愣頭青的話,諸葛亮是絕對不敢擺出這齣流芳千古的空城計的。
而後來劉備的夷陵大敗也就是因為其所為違背了這個連環相剋的大戰略思想。意氣用事,以蜀國的國力與東吳打了一場毫無懸念的必敗的戰爭。當然這事孫權也有責任,東吳集團既然已將荊州奪回,已經達到戰略目的,完全應該給關羽留一條性命,不把事做絕,這才是作為老二在大戰略層面的理性。
或者是抓到後,儘量對老關採取懷柔政策,金錢美女大大的給,反正老關也不會要,不會有什麼損失,估計唯一損失的就是每天那幾頓飯錢。甚至還可以最後把他給放了,以關羽感恩重義的性格斷不會再繼續死纏爛打。
但孫權卻僅因為關羽曾為嫁女之事侮辱過自己就把關羽給殺了,這就把這事直接打成了死結,與蜀國的關係也就徹底完蛋,這個平衡三角也就被打破了。期間孫權還玩了個小聰明,把關羽屍體送給曹操,想嫁禍於曹操,但人家老曹是什麼人物,早就洞察於心,不但給關羽雕了個金頭,還以諸侯之禮厚葬,然後就是把事情真相原原本本通告蜀國,接下來老曹要做的事就是搬把凳子,準備看這場老二和老三兄弟鬩牆的好戲了。
孫權不理智的後果就是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夷陵之戰,雖然劉備集團大敗,但常言: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東吳的國力和物資也因此受到極大消耗。在後來的戰略中只能主要採取守勢,更是被國力遠勝於自己的魏國遠遠甩在後面。蜀國則是更慘,休養生息多年才慢慢恢復。所以衝動永遠是魔鬼!必須要給發明這句話的人大大點個讚。
其實歷史上這樣的連環三角博弈的例子不只是存在三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看看後來的一些史料。
明末時期,李自成如果知道後來的結局的話,他絕對會認為自己逼死崇禎帝也是一招臭棋。
我們再從"剪刀、石頭、布"的角度來分析下:李自成是崇禎的剋星,崇禎為代表的大明朝是女真族的剋星(別說不是,那麼多年女真人只能在關外啃沙子,眼巴巴看著中原的花花世界流口水就是個例子),而女真族則是李自成的農民軍的剋星(這個可以從後來的接觸戰鬥中看到)。李自成吃虧就吃在書念的少沒文化上,加上身邊儘是些沒大戰略眼光的庸才,而有眼光的都被他給幹掉了,如李制等人。
老李一朝得勢打入北京後,上來就把自己剋星的剋星給逼死了,然後又興奮過度,逞一時之快,昏招迭出,完全亂了章法,整的整個明朝官僚集團紛紛背離,還逼反吳三桂,結果一片石慘敗,讓大清一戰滅兩國而奠定後來坐穩江山的基礎。
崇禎煤山自縊圖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不過我們可以就結局反推一下,如果崇禎沒有死,那麼吳三桂不會反,有吳三桂坐鎮山海關,那麼清兵仍得在東北雪原上苦苦喝著風等待機會,那麼很大概率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大清國了。而李自成依舊可以割據稱王,風光無限,也就沒有後來在九宮山中死在老農民手下的唏噓結局了。
當然換位思考的話,誰也不可能預測到將來發生的事,換誰是當年的李自成也會整死掉崇禎得到天下,而不會僅僅滿足於割地稱王,當然如果是某個後世人穿越到李自成身上那當我沒說。但當時這個平衡三角被打破了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同時崇禎也犯下很多錯誤,在當時的局面下,作為老大,他應該放下身段,更理性地採納和女真議和的建議而專心對付李自成這個老二,同時潼關被破後也應該立即遷都南京,或者至少是把太子送往南京。但崇禎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大戰略思維。說好聽點,是有骨氣,說難聽點,就是一頭犟驢。
後面的結局我們可以看到,正是由於兩面威脅,關寧鐵騎不敢全面調動,當年駐紮山海關的關寧鐵騎人數有四萬人,你可能認為人數好像不多,但你可是要知道,關寧鐵騎裝備精良,作戰悍勇,是唯一能抗衡當時世界第一騎兵:八旗勁旅的主力。滿清也正是關寧鐵騎的存在,一直無法突破山海關口。
而明末農民起義戰爭中,猛將曹文昭、曹變蛟更是創下率領一千關寧鐵騎就打得農民軍數十萬人東奔西逃的壯舉。如果全部調來鎮壓農民軍的話,那麼勝負結局還真無法預料。
崇禎的另一個失誤就是沒遷都南京或把太子送往南京,他和太子作為一個正統繼承人,對當時的天下有著無與倫比的號召力,結果自己上吊自殺,太子城破逃難後也一直成為一個謎,而造成了後來的數王紛爭的局面,嚴重消耗了南明的實力,讓清軍各個擊破,最終統一了天下。
皇太極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個上位者,理性必須放在第一位。而在這三位爺中,個人認為真正讀懂三國的博弈歷史並運用的極好的則只有皇太極。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位爺所代表的政治勢力是最弱的,屬於典型的老三,正是因為決策正確,懂得把握時機,最後脫穎而出並一舉奪得了天下。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歷史上的宋朝。
中國歷史上北宋時期形勢也與這個 "剪刀、石頭、布"的道理非常相像,從軍事角度來說,那時遼國是老大,金國老二,宋為老三。
自澶淵之盟後,宋遼百年友好,但每年的進貢和稱臣是宋心中一根永遠拔不去的刺。在這根刺的隱痛的不斷牽扯下,面對新興的金國,宋採取了激進的戰略,制定了"聯金滅遼",一舉打破了這個百年以來的平衡。
然而,後來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極為短視的戰略。相對於遼國,金國更是虎狼之國,更具有擴張侵略性,遼國在時,還能成為中國北方的屏障,而金國一旦吞滅遼國後,迅速南下,於是便迅速發生了後來的"靖康之恥",滅掉北宋。大宋只餘半壁江山。當時連高麗國王都清楚地看到了這個後果,然而北宋昏庸的決策者卻因為心疼那幾十萬的歲幣而自食惡果。
無獨有偶,北宋的"聯金滅遼"的歷史悲劇影響還沒完全過去,到了南宋,"聯蒙滅金"的悲劇再次重演,這個時候金國是老大,蒙古老二,宋依然是老三。 很多歷史學者對於南宋"聯蒙滅金"的利弊今天仍很有爭議, 有人甚至還評價說:"聯蒙滅金是南宋末年臨安朝廷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軍事外交戰略,以報靖康之恥。
但後面的結局我們也知道,最後金國在蒙古和南宋的聯合夾擊之下滅亡,金哀宗上吊自盡,當年的宋將為洩憤還在哀宗屍體上射了幾箭,可見仇恨之大。就此結束了宋金之間長達百餘年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對峙。然而,依舊是趕走一隻虎,又來了一群狼,而南宋的結局更為悲慘,最後徹底滅亡。以致還出現了後來那句著名的歷史評語:"崖山之後,再無中華"。
回首這段歷史可以讓我們看到,作為宋朝來說,本就是這個環中最弱的老三,當時唯一正確選擇就是盡力維持這個三角關係的穩定,並儘量延續其穩定性,因為大宋軍事上雖然落後,但文化制度先進和國力富庶。所以"拖"字決才是大宋的最好的大戰略決策。
而作為作為文化和制度相對落後的野蠻民族金國和蒙古,這些因素註定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信你看蒙古大軍當年如此強悍,僅僅90多年後就被趕回草原放羊去了。如果當時宋採取一些手段不使老大速亡,讓這種穩定格局多拖上幾十年,讓自己不成為首當其衝的目標,其內部自然會發生動亂。
那樣的話,北宋南宋或許也就不至於走向徹底滅亡,那樣的話,中華歷史或許又將是一番格局。唏噓的是,歷史是無法改變的,只能成為我們借鑑的鏡子。
自打人類有國家開始,修昔底德陷阱就必然存在,這是亙古不變的人性所決定了的。國家層面的博弈,玩的其實就是一個策略和一個理性,感謝歷史這面永遠的最好的鏡子,讓我們在今天的世界裡,依舊還能從這些歷史故事中得到這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