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海爾是海》有感
在《清華管理評論》評選出的2018年度十佳圖書中,《海爾管理學》居榜首。上亞馬遜搜索,卻意外的發現了張瑞敏本人寫的《海爾是海》,於是買了這本先睹為快,因為大多數企業或企業家的書都是別人代筆,很少碰到本人寫的原汁原味的書。
海爾最早給我留下印象是在2002年,我的初中班主任在課堂上勉勵我們認真學習時舉了海爾的例子。他新買的海爾冰箱出了問題,就打給海爾售後,原本不抱什麼希望,沒想到一天後就有售後人員上門解決好問題,過了幾天他又接到了青島海爾總部打來的售後電話,詢問問題是否解決。老師被體貼的售後服務感動了,在如今很平常的服務,在那個年代卻是頭一回。當時的消費者還沒有維權意識,企業的售後服務意識也不強,買到有問題的商品大都自認倒黴。更何況那時交通不便,售後人員從縣城到鄉鎮得花3個多小時。但是海爾做到了,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從青島打來電話關心情況,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讓人有被重視被尊重感。我的老師在課堂上詳細給我們講了他的親身經歷,勉勵我們學習海爾認真的精神,好好學習,考重點高中。
此後,在生活中也聽到過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讀吳曉波《激蕩三十年》,對海爾是讚譽有加。自家也買了海爾冰箱,還記得京東的物流人員搬到我家時特別小心,抱怨海爾的產品不好送,程序太複雜。
這些是海爾給我的印象,但要深入了解這個企業,還得讀他的書。
(一)張瑞敏其人
張瑞敏生於1949年,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帶領創立了海爾品牌,2015年入圍全球商業思想家大獎,是唯一入圍的中國企業家。Thinkers50給出的入圍理由是「堅持不懈地尋求改變、注重團隊合作、取消中層管理,以及歷久彌新的領導力」。我對他的理解還局限在砸冰箱的故事中,讀完此書方知他的管理理念不斷推陳出新,開創了一系列管理理念,採取新的管理方式,有效激發了企業創新能力。他也是第一個被哈弗商學院邀請講課的中國企業家。
讀優秀的人的寫的書,就要在讀的過程中學習這個人優秀的品質,學習他的思考方式,了解他的成長曆程,從而指導自己的實踐。張瑞敏在《談談自驅力》這篇文章中提到了他早年的經歷,1966年上的高中是省重點中學,本來是很好的學習環境,但遇到特殊年代,同學們全被分到了社會最底層,他被分到了工廠。
他談到「但正是因為到了社會最底層,從底層幹起,我覺得這反倒成為我今天最寶貴的財富,這個經歷可能比單純的學歷更重要。那個時候沒人理你,就像美國人說蘑菇定律一樣,被放在最陰暗的角落,所有機會都考自己來爭取」。他是這麼實踐的,他沒上過全日制的大學,但努力考上了青島的業餘大學,上了四年學。他寫到「那個時候非常艱苦,每天晚上蹬著自行車跑很遠的路,酷暑寒冬,始終堅持,但我沒有什麼怨言,是我自己爭取的,因為我學到了知識。」此外,他學習的另一個方式是讀書,在當時有限的條件下,千方百計找書讀,儘自己所能博覽群書。這一點在他所寫的文章中能夠充分體現出來,旁徵博引範圍之廣,讓人嘆服。他寫道「我看了很多書,那個時代只要能找到的中國古典文學、史籍都努力去讀,像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更是當教科書一樣看了好幾遍。這些經歷都對我當時及以後認清及做對、做好很多事情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從社會底層成長起來的人有厚實感,自古以來,「猛將必發於卒伍,宰相必起於州部。」是有道理可尋的。這類人要想衝破社會階層,就必須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三國時期的名將呂蒙早年家貧,沒上過學,目不識丁,被人譏為「吳下阿蒙」。他下定決心學習,幾年後魯肅對其刮目相看,曰:「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陳壽對他評價很高:「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張瑞敏就是這樣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許多苦難、荊棘,但戰勝他們,突出重圍就能擁抱卓越。
(二)張瑞敏其文
文如其人,張瑞敏的書讀下來,有兩個特點。
一是樸實無華。表現在內容上乾貨滿滿,語言簡潔明了,沒有多餘的話。1994年海爾創業十周年之際,他在《海爾是海》這篇文章裡寫到「同心幹,不分你我;比貢獻,不唯文憑,把許許多多的不可思議和不可能都在我們手中變為現實和可能,那麼海爾巨浪就能衝過一切障礙,滾滾向前。」他的文章大都簡短,千字文居多,短的往往只有幾百個字,但不影響文章的厚實感和文意表達的準確度。比如他談企業之間的競爭,形象的用「社會達爾文」這個詞組來比喻,一語道破競爭法則,「要麼佔有優勢,要麼屈居人下」,接著分兩點闡述海爾下一步如何競爭,明確目標+健全機制。
二是旁徵博引。張瑞敏的文章主要是講管理,但他的旁徵博引不是為增加文採,而是求其精神實質,我想這就是文學家與管理學家作文的差別,管理學家寫出的東西,是要為企業的發展指明方向,找出問題,激勵員工,文貴精準。張瑞敏的的文章短,但內容涵蓋了古今中外的經典,史書中他引用最多的是《孫子兵法》,還有《道德經》《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貞觀政要》等,甚至酈道元的《水經注》也有引用;國外管理學大家泰勒、德魯克、波特等人的管理理念更是常為其所用。舉一個「事實就是」精神的例子,1998年,為紀念真理標準探討20周年,張瑞敏寫了《你能不能實事求是,敢不敢實事求是》一文。他談到毛澤東著作對他影響最深的就是實事求是。
他寫道「要做到實事求是,有兩點很重要,其一是能不能實事求是,即思維方式改變問題;其二是敢不敢實事求是,即思想境界的提高問題。能不能實事求是的關鍵取決於能不能有所突破,即改變思維方式,優化思維方式。否則局限在原有的思維定式,一成不變地看待新問題,或是圖省事,按老經驗、舊本本、死教條去辦,就會脫離實際,必敗無疑。」他談到海爾的多次逆向思維的成功都得益於實事求是。實事求是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寫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 就是我們去研究。」實事求是引發了真理標準的大討論,1937年作為抗大的校訓,如今是中央黨校的校訓,足見其重要性。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實事求是都值得認真思考,因為這四個字說到底是思維方式和勇氣的問題,在個人生活哲學上,在人生選擇上敢於實事求是才能避免走錯路。
(三)從海爾的管理中體會到的
讀吳曉波寫的《激蕩三十年》,可以看到,有許多曾經和海爾一樣聲名顯赫的企業最終都倒閉了,但海爾卻依然在發展。有兩點體會自勉。
一是鍛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海爾創業初期,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工廠門口每天有人排著隊購買冰箱,人們根本不理會冰箱的質量,第一需求是能買到,即使有瑕疵的產品,也不愁市場。但海爾在一開始就樹立了質量意識,砸毀76臺不合格冰箱,將質量意識融入了企業的發展,為後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發展奠定了基礎。企業如此,個人亦如此。在一個單位、一個團隊裡發展,在社會上生存,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手藝人「一招鮮,吃遍天」,手藝就是核心競爭力,手藝可以是專業技能、口才、管理能力等,其基礎是能養活自己並在此之上求發展。核心與否的評判標準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不關注核心競爭力,社會達爾文法則會分分鐘叫你學會做人。
二是習慣改變並勇於自我革新。海爾最初是一個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從引進德國的技術發展企業,到樹立質量意識,實行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在網際網路時代開創「人單合一」模式,一步一步發展,每一次發展都是一次革命,一次自我革新。面對科技的突飛猛進,面對時代的日新月異,海爾的發展史,張瑞敏本人的管理理念更新都證明了「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回歸個人,與企業一樣,均處在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社會在改革中前進,深處其中的個人想偏安一隅、一個單位、一份工作祈求苟安是不可能的。在社會要素快速流動的時代,只有不斷革新自己,才能跟上時代步伐,不至於讓自己處於被取代的危險之中,想向強大,就得付出更多更遠的努力。「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處在這個時代,就必須去擁抱改變。
(四)張瑞敏推薦的書
讀書是一個不斷拓展的過程,讀完一本書自然會引導你讀下一本。有關書籍茲錄部分如次:
一、本書中涉及的書或文章。
《戰國策》《孫子兵法》《孟子》《道德經》《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貞觀政要》《緇門警訓》《命運論》(李康)《詩譜序》《進化思想史》《科學管理原理》《一個企業和他的信條》《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二、張瑞敏作序推薦的書。
《企業多元化經營》(康榮平、柯銀斌)
《優質服務——抱怨是最好的禮物》(洪秀鑾)
《日本家電企業的市場營銷創新》(胡左浩)
《基於價值觀的領導》(吳維庫等)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魯克)
《一個記者能走多遠?艾豐評傳》(成思行)
《管理3.0:培養和提升敏捷領導力》(尤爾亨·阿佩羅)
《終極競爭:佔領贏得未來的制高點》(加裡·哈默)
《朱蘭質量管理手冊》(約瑟夫·莫西·朱蘭)
《臺積電的綠色力量:21個關鍵行動打造永續競爭力》
《輕足跡管理:變革時代中的領導力》(常博逸)
三、張瑞敏推薦的書。
《一分鐘經理人》(肯·布蘭佳)
《狼圖騰》(姜 戎)
《一杯滄海—我與青島啤酒》(金志)
《禮物》(斯賓塞·詹森)
《盧作孚·箴言錄》(張維華)
《3D列印:從想像到現實》(胡迪·利普森)
《品牌影響中國》(吳綱、尹傑)
《耐力制勝:管理戰略與創新的六大永恆法則》(邁克 爾A.庫斯瑪諾)
《逆勢增長:低增長時代企業的八大制勝戰略》(菲利普·科特勒)
《第二次機器革命:數位化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經濟與社會》(埃裡克·布萊恩約弗森等)
《YC創業營:矽谷頂級創業孵化器如何改變世界》(蘭 德爾·斯特羅斯)
《大爆炸式創新》(拉裡·唐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