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呂洞賓這首七言律詩,修道就能入門了

2020-12-16 老莊文化

讀懂了呂洞賓這首七言律詩,修道就能入門了

呂祖的修道丹訣形式多種多樣,有與鍾離權問答形式的經文,有散文形式的經文,有歌謠形式的經文,有易經卦象形式的經文,在《鍾呂傳道集》書中除了問答和散文形式的丹訣就以詩歌類型的丹訣最多。本文跟大家分享一篇名為《指玄篇》的七言律詩。

(圖)呂洞賓

玄篇種種說陰陽,二字名為萬法王。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裡煮山江。青龍駕火遊蓮室,白虎興波出洞房。此個功夫真是巧,得來平步上天堂。尋天撅地見天光,種得金花果是強。那怕世間諸惡鬼,何愁地下老閻王。正心收住黃龍髓,張口擒吞白虎漿。不是聖師當日訣,誰人做得此文章。

(圖)道教名山

此七言律詩選自《指玄篇》的第三節和第四節。沒有寫第一和第二是因為這兩節詩句中並沒有講修真方法,一、二兩節只是呂祖告訴人們修道要趁早和自己怎麼入道修真的過程。

本文分享的這兩節詩句直接闡明了道教修真的入手方法。如果能悟透,識得其中玄理,修道自然就能入門。這兩節修真詩句是築基入門的功法,煉成此口訣按照呂祖丹道的理論上說,此法門可以成就地仙。為了有個對照,老莊就以個人淺薄的見解,以白話文方式跟大家分享這兩節詩句中的大概意思。

(圖)道士修道

道教玄詩丹道口訣都在闡述陰陽二字的玄理,明白了陰陽的玄理就能通萬法,所謂,一法通萬法皆通。陰陽二字在道教修真口訣裡多數以龍虎來命名,也有以鉛汞來命名。修真的入門關鍵在於能尋得混沌之初所產生的先天一炁,這個先天一炁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她能開啟玄牝之門,她是萬物之根。在人身這先天一炁藏在坎宮真水之中,只要得到這一炁就可以擒住震功青龍在午時進入離宮練出真液,擒住兌宮白虎進入中宮在戌亥相交之時練出水中真金。只要能練出水中金,把這丹藥存入丹田之中便能延年益壽成就地仙,此等修道真訣除了呂祖聖師,世間還有誰能夠知曉。

這兩節七言律詩的修道丹訣,只是我的一家之言,難免有錯,不作任何修煉參考,還請道友們謹慎行之。

歡迎關注老莊,明日再見!

相關焦點

  • 經典碑帖:饒介《書七言律詩三首》
    饒介《書七言律詩三首》,選自「元人法書」第九幅。饒介家藏甚豐,見識廣博,書遠師王獻之與懷素,史稱其草書飄逸似懷素,圓勁暢朗,神追大令(王獻之)。饒介《書七言律詩三首》本幅用筆起伏多變化,在大令風格的行書中,又融入懷素的筆意。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七言律詩的最高水平!
    雖說創作七言律詩,猶如帶著鐐銬跳舞,但是唐朝人才輩出,湧現了無數大詩人,創作了非常多經典的七言律詩。《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經典七言律詩50首,《全唐詩》中,七言律詩保守估計也有幾千首,那麼這幾千首作品中,最光輝耀眼的是哪些呢?小仙今天就鬥膽給大家盤點一下。
  • 10首七言律詩,有唐一代,巔峰之作
    10首七言律詩,有唐一代,巔峰之作1.錦瑟唐代: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如果只要讀一首唐詩七律,我選這首。一首詩寫出一個夢幻般的審美世界。這首詩引發的註解之多,也是其他任何詩詞無法比擬的。這首詩可以說是最美朦朧詩。2.
  • 詩詞創作入門 | 古體詩比律詩好作嗎?也對也不對
    前幾天遇到的問題:古體詩真的比律詩好作嗎?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主要指唐代以前那些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的詩。近體詩又稱律詩,有格,有律,講究頗多。許多人學不來,又喜歡寫,於是就按五言、七言的形式寫。因為不講對仗,不顧平仄,感覺很容易,寫完之後,就自稱寫的是古體詩。
  • 詩詞創作入門|古體詩比律詩好作嗎?也對也不對
    前幾天遇到的問題:古體詩真的比律詩好作嗎?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主要指唐代以前那些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的詩。近體詩又稱律詩,有格,有律,講究頗多。許多人學不來,又喜歡寫,於是就按五言、七言的形式寫。
  • 集字楷書作品,7首七言律詩硬筆字帖
    今天分享歐楷古詩集字字帖第二波,精選了7首七言律詩,請大家欣賞:此本歐楷集字古詩字帖則是適合硬筆學習的,之前我也分享了10首五言律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我主頁查看。有這類字帖的對照和參考,我們能夠依葫蘆畫瓢,更簡單地練就一手歐楷風格的作品。雖然這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創作,但還是能夠幫助我們提高硬筆書法的應用能力和創作意識。建議將每首古詩對臨幾遍後,脫帖進行練習,然後不斷改正,這樣才能更快地進步。
  • 詩·《修道歌五首》古體七言
    《修道歌五首》古體七言一一入凡塵幾十秋,不堪過目霜染頭。
  • 律詩入門
    (平起平收)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仄起平收)3、(平)平平仄仄    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平起仄收)4、(平)平仄仄平    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平起平收)   &&、七言聯平仄的標準書寫形式有幾種
  • 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最近,電視劇《慶餘年》火了,男主角在劇中靠著背誦杜甫的《登高》名滿京都。《登高》經範閒之口一出,就在劇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詩的盛名,為什麼詩聖杜甫的詩會讓範閒博得滿堂彩呢?
  • 不輸《定風波》,蘇軾這首七言律詩,同樣寫出驚豔千古的哲理
    蘇軾常說文章「吾不及子由」,在蘇軾那裡,這絕對是真心話。蘇軾兄弟,彼此都是推心置腹的。縱觀蘇軾一生,除了他的文章事業、愛情,最讓人動容的,便是他與蘇轍的兄弟之情。他們不但是兄弟,也是最好的朋友,同時還是最了解彼此的知己。「烏臺詩案」何等兇險,蘇轍多次請求罷官救兄。
  • 戚繼光的這首七言律詩,寫得雄渾豪放,聲情並茂
    他從1555年到1565年這十年抗倭,建立的卓越歷史功績,盡人皆知。然而,縱觀他的一生,他離開業已平定的東南沿海,轉而北上守衛長城邊塞,這段史跡,歷時更長(達16年之久),功業同樣彪炳千古。「戚家軍」這位主帥,是隆興二年(1568年)被任命為京師神機營副將而北上守邊的,三個月後,又改任總管薊州、昌平、保定練兵事務的官員。
  • 饒介《書七言律詩二首》,揮灑自如,氣脈酣暢
    饒介《書七言律詩二首》,紙本,行書,24.5×49.1cm,臺北故宮博物院。本幅為《元人法書》第十四幅,用筆起伏多變化,在王獻之的行書風格中,又融入懷素的筆意。全作揮灑自如,氣脈酣暢,間雜章草筆法,益增古樸趣味。
  • 晏殊的詞很精彩,這首七言律詩《寓意》同樣是經典之作,值得品讀
    今天,我們只談太平宰相晏殊和他的這首七言律詩《寓意》。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幾日寂寥傷酒後,一番蕭索禁菸中。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我們很少欣賞晏殊的詩,大多都是從他那一首首婉約的詞作中感受別樣的人生,晏殊的這首詩亦是如此,既有惆悵之美,又有一種含蓄而閒雅的情致。
  • 文化 │七言、絕句、律詩,別再傻傻分不清
    我周圍有不少人也寫古詩,五言、七言、絕句、律詩,詩這種文學體裁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那時候的人穿著獸皮做的衣服,拿個彈弓在林子裡打只鳥兒回來就能當飯吃。可即使是那樣,他們就已經學會了寫詩:「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別看就這八個字,但這就已經是詩了。什麼意思呢?意思是砍斷了竹子,做個彈弓,然後裝上石頭去打獵物回來當肉吃。你別笑,這還真就是古老的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裡創造出來的詩歌藝術。你以為詩從一開始就只屬於詩人嗎?當然不是。
  • 史上最經典的八首七言律詩,你都熟悉嗎?
    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因其格律嚴密,故名。七言律詩是律詩的一種。起源於南北朝,發展於唐初,成熟於盛唐。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律詩由八句組成,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每首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 近體詩淺談:五、七言格律詩詞基礎知識與創作
    近體詩即五、七言律詩跟絕句。一、什麼是五、七言律詩跟絕句?絕句、律詩的概念。兩者都屬于格律詩。1.絕句分五、七言,共四句,20字或28字。講平仄、相對、粘連和拗救,必須一個韻部一韻到底,首句可入韻可不入。
  • 拜師、修道、功德指引|菩薩|如來|神仙|呂洞賓_網易訂閱
    夫,人生難得,中土難生,大道難修,今生能為人,說明你已經積累了諸多功德,今天寫這篇文章主要給大家開示指引修道,希望大眾受益,廣為傳播。   修道講的是機緣,好比一棵樹,必須要經歷從發芽到生長,再到開花結果,都需要機緣,從問道,到聞道,到知道,再行道,才能得道 。這中間有很多步驟,這中間會充滿喜悅和傷悲,喜悅的是從無知到知道,從迷茫到不迷茫,傷悲的是,大道難修,正果難得,一不小心走火入魔。
  • 宋代最優美的五首七言律詩,一生至少讀一次
    唐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高峰,每當提到唐詩,我們往往想到的是唐詩,畢竟唐代湧現了2536位有名有姓詩人,誕生了兩萬餘首詩歌。但是,其實,在宋代,詩歌發展也並未停止。在宋代初期,詩歌還是最主要的文學形式,因此,宋代湧現出來的詩人也是不勝枚舉的,如「南宋四大詩人」、文天祥、黃庭堅等。
  • 古體詩比律詩好作嗎?也對也不對
    前幾天遇到的問題:古體詩真的比律詩好作嗎?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主要指唐代以前那些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的詩。 近體詩又稱律詩,有格,有律,講究頗多。許多人學不來,又喜歡寫,於是就按五言、七言的形式寫。
  • 《唐詩鼓吹》目錄 書共10卷,選七言律詩近600首,96家
    書共10卷,選七言律詩近600首,96家。作者大都為中唐晚唐詩人,對許渾、陸龜蒙、杜牧、李商隱、譚用之等作品選錄尤多。入選詩歌多為傷時感懷之作,間有娛情悅志之篇,但風格頗清朗開豁。唐代 七言律詩選集。傳為金代 元好問編選。 沈德潛 《說詩□語》、羅汝懷《七律流別集述意》等對此提出 質疑,但無確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