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渾壯美 意境深遠——品讀李白描寫軍旅的詩詞

2020-12-21 雲南網

原標題:雄渾壯美 意境深遠——品讀李白描寫軍旅的詩詞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李白的這首《從軍行》,描述久經沙場的將領率部成功突破重圍的傳奇之戰。用「碎鐵衣」的雄姿、「數重圍」的險境、「突營射殺」的威猛,讓膽識超凡、驍勇善戰的將軍風採躍然紙上。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以想像綺麗、雄奇奔放、瀟灑飄逸的詩風著稱,被譽為「詩仙」。他自幼好劍術、喜任俠,25歲出蜀遠遊,雖不曾從軍為伍,卻胸懷遠大抱負、關心國家安危,充滿俠骨豪氣。作為唐詩高峰的代表,他在軍旅題材詩詞創作上也卓有建樹,表現了對「國之大事」的矚目和思考,對戍邊將士高尚節操和英雄氣概的謳歌褒揚。作品蘊含豐富,境界深遠,語言俊逸,充分體現了意象神奇、壯美豪放的審美風格。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的《塞下曲六首》是五言組詩的經典之作。全詩圍繞平定邊患展開,以高亢激昂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展現了將士徵戰沙場的精神風貌,頌揚了他們殺敵建功、忠心報國的壯志豪情。從「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的艱苦環境,到「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的戰地生活;從「那堪愁苦節,遠憶邊城兒」的思鄉牽掛,到「螢飛秋窗滿,月度霜閨遲」的相思柔情;從「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的馳騁壯行,到「橫行負勇氣,一戰淨妖氛」的必勝信念;鋪展開一幅志梟逆虜、戍邊衛國的壯闊戰爭畫卷。詩作以蒼涼寒苦烘託高昂士氣,以鄉愁離情映襯家國情懷,以策馬縱橫映照血性膽魄,堪稱激情洋溢的戰鬥頌歌,可謂氣脈直行、豪縱不拘,筆端點染、遂成奇彩,具有奪人心魄的藝術表現力和感召力。

李白善用白描寫實的手法,借物寓意,形象敘事,展現出軍旅詩詞特有的神韻、意象和境界。「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這首《軍行》,借戰馬、戰場、戰鼓、戰刀等戰鬥元素,用「白玉鞍」「月色寒」「聲猶震」「血未乾」的形象描述,使凱旋之師的神採靈動飛揚,讓將士建功疆場、忠勇報國的形象光彩照人。「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白馬篇》一詩以剽悍矯健、威風凜凜的戰馬,隱喻能徵善戰的強大唐朝軍隊,「叱吒經百戰,匈奴盡奔逃」,大有天兵所向、馬踏連營、摧枯拉朽之勢。「北落明星動光彩,南徵猛將如雲雷。手中電擊倚天劍,直斬長鯨海水開。」在《司馬將軍歌》一詩中,託物於明星、雲雷、天劍、長鯨,盡展詩性語言的借代之奇、比興之妙、韻律之美,生動刻畫了唐軍戰將威猛神勇的英姿。「紫髯若戟冠崔嵬」自當「頗似龍驤下三蜀」,「將軍自起舞長劍」自有「壯士呼聲動九垓」,從一個側面烘託出盛唐時期兵強馬壯、國力雄厚、威震四方的興盛景象。

武為表,文為裡。李白常以詩為出徵將士壯行,飽含尚武精神和報國情懷的鮮明格調,有著彰顯民族精神之魂魄的大氣象。在《發白馬》《出自薊北門行》兩首詩中,從「簫鼓聒川嶽」到「易水無寒歌」,從「連旗登戰場」到「徵衣卷天霜」,這是旌旗漫捲、聲威浩蕩、鐵血雄風的出徵曲;從「倚劍登燕然」到「一掃清大漠」,從「揮刃斬樓蘭」到「行歌歸鹹陽」,這是執銳破敵、沙場稱雄、驅寇凱旋的壯行歌。「劍決浮雲氣,弓彎明月輝」「將飛天地陣,兵出塞垣通」「特生勤將軍,神力百夫倍」「萬裡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這是對出徵將軍神勇才略的高度稱讚,更表達了對他們橫槊馬上、戍邊蕩寇、赤誠報國的無比崇敬。在《送外甥鄭灌從軍》《送族弟綰從軍安西》兩首詩中,有「破胡必用龍韜策」的叮囑,有「剪虎若草收奇功」的激勵,更有「斬胡血變黃河水,梟首當懸白鵲旗」為國建功的屬望。「壯士懷遠略,志存解世紛」,這是對從軍者的期許,也是詩人殷殷愛國情、拳拳報國志的真切寫照。

詩為心聲,其中有思,其中有道。李白的軍旅詩在抒情寫意上,有著更深沉細膩、獨具匠心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在《關山月》一詩中,先是描繪「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邊關景象,抒寫「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的遙想遐思,接著筆鋒一轉,發出「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的慨嘆,傾訴「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的情愫,所觀所感、所思所想皆由情發,意象恢弘,情真意切,道出了「不見徵戍兒,豈知關山苦」的悲壯心境。從「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到「燕支黃葉落,妾望自登臺」;從「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到「曉吹員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觸景生情,情景交錯,到把戰爭帶來的相思離別之痛楚,寫得「哀而不怨、悲而不傷」,含蓄蘊藉,韻味悠長。《戰城南》一詩貫穿著對「烽火燃不息」的邊塞戰爭的憂思,寫出「萬裡長徵戰」帶來「惟見白骨黃沙田」的沉重災難,描摹「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的殘酷場景,最後闡發「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的真知灼見,透射出詩人心繫家國、憂國憫民的情懷。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品讀李白的軍旅詩詞,不僅在於鑑賞其詩品的修辭美、韻律美、意境美,更在於感悟領略其「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抱負和英雄情結。不能不說,正是李白等眾多詩人寫出的軍旅詩詞佳作,構成了我國古典詩詞創作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對古代軍旅詩詞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鄧一非)

相關焦點

  • 推翻歷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詞:品讀偉人最雄渾大氣的八首詩詞
    毛澤東不但是一位偉大的國家 領導人,同時又是一位獨領風騷的詩詞巨匠。他的詩詞氣勢磅礴、想像瑰麗、寓意深刻、意境高遠,充滿了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精神。其詩詞大多都是基於其革命歷程中的重大事件,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背景;同時,詩人思想豐富,言辭華麗,豪氣沖天,又有浪漫主義的顯著特徵。讀偉人的詩詞讀的是一種情懷,一種氣魄。
  • 「詩品」,如何品讀一首詩詞?
    摩挲把玩,淺嘗輒止,把詩當作玩具,雖不能在詩詞上有大成就,但往往能在詩詞中品出新的趣味。這是品詩的次等心境。先入為主,了解詩詞的創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創作特點,以掌握更多知識者,心境已蒙上了一層功利,這種心境是讀詩的下等心境。天性木訥,情思遲緩,謂讀詩不如大快朵頤者,再好的詩也只不過是字詞胡亂連綴的鬼話,怎麼讀也不會讓其感動,這自然是沒有藝術慧根的心境。
  • 第一偉人的這首《憶秦娥》,激勵人心,意境之壯美,足可超越李白
    作為唐代最有才華的大詩人,在宋詞還沒有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時,李白就創作出了一首堪稱千古絕唱的詞作《憶秦娥》,驚豔文壇。這首詞悲壯蒼涼、雄渾大氣,備受世人推崇,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成了一首難以跨越的「經典」。到了近現代,第一偉人毛主席胸懷天下,無私無畏,將一個革命領袖的偉大情懷,融入到詩詞的創作中去,為世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他的一首《憶秦娥》,極有氣勢,激勵人心。這首詞雖然僅有46字,但意境之壯美,足可超越李白!
  • 詩歌二十四品——雄渾
    開頭四句論述「雄渾」風格的形成。詩歌「雄渾」境界的外現,是源於詩人充實的內在本體。他把構思中的想像性意境轉化為渾然一體的詩歌,這雄剛之風是強健之氣積累的結果。中間四句形容「雄渾」風格的內、外意境。大意是:詩人胸中具備萬理萬象而至大至剛(內在),發之於詩歌自然而然橫絕太空而充塞天地(外在)。
  • 李白的一首詩,開篇就氣勢磅礴,讀來更是雄渾悲壯
    自古及今,描寫月亮的詩詞數不勝數,詩仙李白也極其喜歡用月亮這個意象。孤獨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思鄉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亮有很多傳說,李白也天性浪漫,於是更讓詩人靈感不斷。
  • 描寫中國壯美山河的詩詞中,首屈一指的是何人?
    描寫中國壯美山河的詩詞中,首屈一指的是何人?這個問題其實指向很明顯。描寫山河景色的詩,其實就是山水詩詞。但是從根源上來說,詩詞同源,也就都是指山水詩。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壯美」之說。既然是「壯美」,那麼講究的就是氣勢。詩詞作品的「氣勢」,必然是在大情懷作品中來尋找,小情調作品根本就不搭邊。而最有氣勢的人和事在中國歷史上來看,無非就是「帝王之氣」,或者「王霸之氣」。這麼一來,範圍就很小了。個人首推是毛澤東。
  • 五首關於描寫雪的詩詞,讓我們欣賞雪在傳統詩詞文化中唯美的意境
    在古代詩人眼裡,春花和秋月永遠有寫不盡的意境,那麼在即將到來的冬天,讓我們重新溫習一下「雪」在詩詞當中唯美的畫卷,這篇文章整理出了五首最具代表性的雪景圖:雪一、《清平樂.畫堂晨起》【唐】李白畫堂晨起,來報雪花墜。
  • 李白一首邊塞詩氣象磅礴,第一句以明月起興,全詩令人盪氣迴腸
    李白的邊塞詩寫得非常好,令人一讀之下,不僅讓人覺得大氣磅礴,而且他的詩辨識度極高,那種瀟灑和飄逸的風格,別的詩人怎麼也學不來。 塞下曲(其五) 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 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
  • 王維很冷門的一首詩,意境很是壯美,落筆自然而有奇致
    雖然王維這首《渡河到清歌作》不是很出名,但其氣勢雄渾意境壯美,也是值得一讀的佳作。這首詩寫出黃河下遊的積水淼浩,波光連天,崔嵬崢嶸,黛色蔥鬱,一派廓大氣勢,顯示出王維前期山水詩歌的明朗風格。泛舟大河裡,積水窮天涯。天波忽開拆,郡邑千萬家。行復見城市,宛然有桑麻。
  • 《淺談詩詞的物景、情景和意境創作》
    ,情景和意境創作》意境是是指詩詞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是強烈的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的交融。王國維認為,情與景是意境的兩個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點;追求感情的真摯、形象的真實和語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詩詞作者創造意境常常用「觸景生情」和「緣情寫景」即「寓情於景」。唐代詩人王昌齡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詩格》中提出了「三境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
  • 李白最有氣勢的一首詩,最後兩句氣吞山河,響徹古今!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著「詩仙」之稱。與杜甫並稱「李杜」,是我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一。其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徵,所以在李白的詩中我們往往能看到雄奇的意象,以及詩中毫不掩飾的感情,如《塞下曲六首·其一》。
  • 推薦10首你不得不知的軍旅題材唐詩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軍旅題材的詩詞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像大唐王朝這樣的倚靠著唐軍發達的朝代,政府對軍隊尤其重視。這其中,也湧現出了許多知名的軍事統領,如:李光弼、郭子儀、高仙芝、蘇定方等。正是由於他們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才讓唐朝一直保持強盛,長期處於不敗之地。
  • 範仲淹意境最深遠的一首詞,一起品味為什麼讓人陶醉又心碎
    大家好,歡迎來到成奕詩詞漫談時間。對於範仲淹,我們很熟悉他的《嶽陽樓記》也為他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開闊胸襟所折服。當然我們也很熟悉他的《漁家傲·秋思》,陶醉於他筆下的邊塞風光,卻又感慨於他真摯的愛國情感。
  • 如何營造詩詞意境
    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統一,在詩詞中表現為情景交融,此謂之意境。意境好的作品,像鳥語花香的公園或者景色優美的山川,讓人百看不厭,甚至因為回味無窮而讀誦成癮。王國維先生有言:「詞以境界為最上」,其實詩也一樣。詩詞中人也多有同感。
  • 用什麼樣的詩詞來描寫天下第一雄關的壯美?
    從嘉峪關本身的壯美和在戰略地位上的重要性來理解,應該有資格和漢代萬裡長城著名的關塞「玉門關」、以及「陽關」相媲美。相比較來看,歌頌嘉峪關的詩詞就沒有這麼高的傳頌度了。描寫嘉峪關的詩詞中,比較知名的應該是明代戴弁《嘉峪晴煙》中的詩句:「煙籠嘉峪碧岧嶢, 影拂崑崙萬裡遙」,寫出了嘉峪關煙霧繚繞、山勢巍峨、遠天蒼茫的宏偉氣勢。
  • 《沁園春.雪》:一首意境壯美,氣勢磅礴的古詩詞
    01 創作背景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意境壯美每讀一次,都為毛澤東的豪語壯語而折服。當時《沁園春•雪》這首詞登報後,震驚所有人,轟動全城。連蔣介石看後,都驚得連報紙都掉到了地上。這句描寫我國盪氣迴腸的大好山河,是如此的壯麗。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運用擬人的手法,把被白雪覆蓋凸凹起伏的山巒比喻為像蛇一樣在舞動和馳騁,還試圖和天公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 蘇軾《歸去來兮辭》從容高邁,雄渾壯美
    從這卷《歸去來兮辭卷》不難看出蘇軾似乎欲回歸晉人風韻的書法風格,通篇雄渾壯美,從容高邁,文字間流溢出的那份輕鬆、愉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將要重新獲得新生的蘇軾。 《歸去來兮辭》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
  • 意境很美的五首詩詞,越讀越有味道!
    在中國的詩詞寶庫中,有些詩詞的意境是非常美的,讓你我一讀再讀,越有滋味。今天小編就非常五首小編最喜歡的詩詞,意境很美的五首詩詞,下面就一起來欣賞看看!這首詞的意境是非常美的,構思巧妙,寄託著詞人政治失意之後,不願意同流合汙的一種高尚品質。這首詞是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所創作的經典作品,這首詞的上片化用成句,寫了一對相親相愛的人被無端拆散;下片則是通過故事來說故事,借用古老的傳說,來透露出了詞人的相思之苦。全首詞的意境唯美悽婉,感情真摯。向我們詮釋了一段純潔但又悲傷的愛情。
  • 三首明月詩詞,意境清新優美,越讀越沉醉
    而在文人的心中,月亮代表的是一種思念,「寄月相思」時常出現在詩詞歌賦中。自古以來的文人墨客,沒有哪個是沒有寫過明月的。下面為大家推薦三首明月詩詞,一首清幽,一首孤獨,一首鄉愁。1.《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 縱死猶聞俠骨香——品讀王維的邊塞詩
    原標題:縱死猶聞俠骨香——品讀王維的邊塞詩「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王維的組詩《少年行》,塑造了武藝超群、為國奮戰沙場的熱血男兒形象。全詩雄渾豪邁、器宇軒昂,特別是「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兩句,以「苦」和「香」直抒胸臆、點化詩魂、彰顯情志,給人以直面苦樂與生死的強烈心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