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火千年燒出來的是時代的溫度。陶溪川文創街區從策劃到拓展,本身就是一個成功的策劃案例。」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以文化的高度提升產業升級,以國際視野激活本土資源,在陶瓷文化創新發展產業中樹立了標杆。在這樣的街區裡舉辦策展人論壇,一定能激發更廣闊的藝術交流。
景德鎮市委書記鍾志生為此次論壇開幕致辭。當天,景德鎮陶溪川還啟動了「72亼青年藝術家」及青年策展人計劃。陶溪川將以「邀請制+申請制」的方式面向國內外青年策展人,挖掘青年策展力量。論壇發言嘉賓包括羅一平、田霏宇、王春辰、王紹強、王璜生、王晨、孫倩等,通過各自的策展經驗與案例,介紹了策展在城市文化創新、在國際藝術交流中的推動作用。
景德鎮淘溪川,「策展在中國」論壇現場,北京畫院副院長吳洪亮發言
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的滄桑劇變和中國文化發展的蓬勃生機, 策展或者說展覽策劃已經成為了一個新興的專業,策展界也不斷壯大了自己的學術力量,各位與會同仁豐富的策展實踐經驗和在展覽策劃上的理論思考,是不是到了一個可以更加系統梳理的系統,是不是可以謀求在我們過往的經驗和已有的著述上更鮮明的建立中國策展學,由此形成我們更加有目標的學術發展。至少,通過這次的論壇,能夠對中國策展學形成一個哪怕是初級的學術框架。我這裡也淺顯地談幾點初步的思考。因為我想中國策展事業的發展,當然要靠中國策展人的文化自覺和實踐方式。在這裡很簡要的談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時代文化語境下中國策展的勃興
中國策展的核心是在一個不斷變化,也不斷推進的時代文化預警之中。
藝術繁榮發展,催生展覽策劃。「策展」是在中國藝術探索創新的大潮中應運而生。改革開放在藝術上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極大的解放了藝術生產力,或者說藝術創造力。
社會文化期待,需要展覽策劃,變革中的中國也有對於文化新的需求。中國策展界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品質,就是策展人還是關照社會,研判社會的文化期待和學術需求,由此來形成展覽主題。在策展人的學術動機那裡,都包括了對社會文化接受的先期期盼,使展覽策劃的成果更好的產生社會文化效益。
文化生態結構,推動展覽策劃。策展需要舞臺,需要空間,而策展在中國的歷程也是和這些舞臺、空間的發展相結合。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中國的藝術或者說文化生態結構明顯發生了變化,我們在策展人同行中有許多在美術館工作,從美術館的策展出發,而美術館的興起成為21世紀以來公共文化發展的重要標誌。在藏品研究策劃和當代藝術策劃兩個方面,美術館逐步形成了策展的規制,一方面激活了藏品,一方面及時關照美術創作的最新成果。中國策展步伐雖然在時間軸上與西方發達國家有所距離,但是由於中國自身的文化藝術的生態結構,在短時間裡形成了一個新的有機體,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使得策展人所有的實踐可以更活躍地穿行於這個有機體,策展人這種學術舞臺的不斷擴大,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中國現象。
國際文化交流,拓展展覽策展,這指的是文化視野和學術探討的範圍不斷擴大。毫無疑問,全球文化新的碰撞、交匯、融合構成了中國藝術和文化新的語境。中國藝術的國際對話,既靠藝術家積極參與,也依靠策展人的推動。國際藝術界越來越離不開中國,中國藝術也需要不斷走向世界舞臺。在這方面,可以說策展人為中國藝術走向世界打開了堅冰,探索了道路,以合作的、或者獨特的;以政府支持的、或者企業參與的多種方式,使中國藝術不斷走出去,這方面內容十分豐富。
展覽策劃促進了藝術創作繁榮,豐富的社會文化形成了生態結構、拓展了國際交流。「策展在中國」也包括把國際藝術引向中國。
二、策展的文化坐標
有策展人的所在,有思想、學術和實踐這幾個方面,策展才得以形成,所以「策展在中國」首先是策展人在中國。中國策展人緊追藝術的發聲,緊密投身藝術現場,能夠捕捉最新的藝術現象。
策展本身就是在藝術創作和社會接受,在藝術本體和社會理解這樣的邊界地帶。中國策展人在藝術歷史和理論、在藝術批評、藝術傳播等方面都努力形成了一個自己成長和成熟的基地,這就是在學科邊界的重要探索。更進一步說,這個學術邊界也包括了從藝術本體向其它學科,例如科技領域、人文領域等的一種拓展,所以中國策展的文化坐標是有自己獨特的特性。
不能把中國策展看成是國際策展的一條副線,不是一個從屬的線條。而在內外交往中,我們有自己的脈絡。我覺得這方面也還需要同行們一起來做梳理,這裡面文化的邏輯是我們要把握的。
三、建立中國策展學
以審視之思,提前沿問題。首先在於提出問題,這個問題是由具體的理念、概念、主題來表達的。在什麼地方,以什麼樣的表述來形成策展的主題,我覺得是十分重要的。這些年,我們的許多展覽已經越來越體現出這種有文化自我意識的特徵。
謀特色之為,樹品牌影響。我們要在展覽策展上抱以特色,形成和鞏固展覽的品牌,也可以說是策展的品牌。在這方面,通過大家在一起的交往,我想完全可以形成中國展覽策劃的不同類型,體現它的品牌價值。
持學術新見,成學派氣象。策展學的建立,首先是策展人個性學術的建立,和不同現象實踐能夠形成的學派建立。我們自認為的影響有時候需要拿到社會層面去檢視。一個展覽的策劃,特別是展覽品牌的形成,要不斷向社會縱深去尋找拓展的道路。
立文化主體,構全球對話。要樹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彰顯中國文化精神,來形成全球對話,中國策展發展到今天繁榮的形式,離不開國際文化的大語境。不同文化的藝術創作現象和理論成果的相互吸收,相互借鑑,才是整個圖景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的策展界應該有責任向國際藝術界的展覽領域提供更多的中國經驗,也不斷在交流中豐滿自己。
凡是新藝術的出現,無一不需要策劃,而且策劃展覽在策展人的推動下,越來越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策展人對藝術的再定義,對藝術邊界的擴大、拓展與跨界施展,與跨界的實踐,都在多方位、多層面,做了可貴的探索。
策展在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形態,策展在中國是否可以形成一個學科,範院長剛才從三個方面做了一個架構。我認為這三個方面的架構,完整的把中國策展的學科體系,大的框架搭了起來,包括他每一個大的方面的四個點,都在這個大框架下讓我們展開了縱深的可以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那麼在範院長的報告中,我看到了策展學科它是一個跨學科的學科,策展學與藝術史,與藝術理論,與藝術批評,與藝術管理,與藝術館,與博物館學,與視覺文化研究,與社會學,與政治學,與社會思想,文化思潮等等眾多學科,這些不同專業領域有著廣泛的結合。
30年來,我們中國優秀的策展人,無一不是在這種跨學科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策展理念,策展風格,在中國,乃至在國際社會中形成了我們中國的策展學派。 同時,也在這種綜合各學科的優勢下,逐步的形成了一套自身能夠適應時代發展需求,能夠應對時代的新需要,並有效的推動國家和地方文化發展的一種文化謀略的工作方式和有效的理論體系。我覺得中國的策展人也應該到了對這個理論體系進行認真架構的時候。
今天,中國湧現出了大量的美術館、畫廊、拍賣機構、藝術博覽會、藝術區、藝術空間,這些拍賣行、博物館、美術館的興起,對策展人的需求越來越多,而策展人的身份和知識架構也越來越顯得非常重要。
我認為,首先作為一個中國的優秀策展人,他一定是能夠推動國家和區域文化發展的文化戰略的謀略家,他所策劃的展覽能夠對我們的國家,對於一個區域的文化發展,在做頂層設計和做向前推動中,能夠對政府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第二,一個策展應該具有理論的學術高度和史學功底,只有如此,這個策展人對他所策劃的展覽才能作出正確的學術判斷與學術定位,對展覽的學術方向才能有明確的把握。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策展必須要有策展意識,也就是文化意識。我在文化部參與大量的青年策展方案評審中,就發現在中國眾多的青年策展人才裡,或者在中國的很多展覽機構中,他們提交的方案很少具有一種策展意識。什麼是策展意識?就是一個優秀的策展人,他能夠抓到一個事物的本質,他能夠把一個看似簡單平凡的事情,策展成一個能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策展成一個獨具學術視野,並具有學術高度和學術深度的一個展覽。這個展覽展出以後,能夠引起人們的興奮和文化的反思,以及公眾的持久關注。這裡面就需要他提煉出自己對這個事件的獨特的認識,包括如何把這個認識通過他的各種手段,運用展呈方式,工匠方式,傳播方式呈現出來。
第四,我認為一個策展人要長於藝術批評,因為藝術批評是一個判斷性的工作,策展人要在豐富的感性資料基礎上,作出理論的歸納,同時要形成自我鮮明的批評視覺與觀點。策展人和批評家的身份是有一定的交叉性,這種交叉性能夠有助於策展人從策展的角度來分析各類美術現象,並且能夠從中梳理出學術主題,使之成為策展策劃的主題,而選擇參展作品的依據。然而,策展人和批評是不一樣的,策展人的學術視野應該比批評家更大。他要關注的藝術現象應該是更多。同時他要比批評家有更好的包容性,對不同的藝術家,藝術類型,藝術現象都要有一種兼容並包,能在普遍性的基礎上進行學術判斷,這就是要求策展人能夠避免一般的藝術批評家的一種偏執。
第五,策展人要對國際國內藝術現狀和走向非常了解,對國內國際的藝術家、批評家、策展人、理論家、媒體和資深的記者要有自己詳細的檔案庫,並且使他的檔案資料成為自己的策展資源。
第六,策展人要對國際國內的政治動向有敏銳的感受力,這樣他才能在策劃國內國際展覽的時候,拿捏準確,把握火候。
第七,中國的策展人中還有大量的獨特的策展,他不限於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的特定要求,而獨立的展開工作,對藝術生態和社會生態進行全方位的掃描與參與,其工作性質能夠體現這個策展人的綜合能力與理論水平和學術判斷。
第八,策展人要研究藝術,反映藝術特徵,一方面要對藝術史,時代背景,思想影響有深入的研究,對藝術家的心理特徵,人格特點,身份背景,藝術思想、藝術方法和藝術特徵有一定的分析和研究,並通過對藝術家的推薦和藝術品的展示,在一定深度上揭示藝術的意義和實地性,把握策展策展成為社會與時代思想的表述機制。力求策展人要對已發生、正發生,未發生的事件和藝術現象作出準確的判斷和預購,因此策展人是以所策劃的策展為自己的藝術品,策展人是劇作家,是導演,是製片人,是傳播人,他把這些身份聚集在一起,使他的展覽能夠形成一個獨特的特色,以展覽為綜合的作品形成別樣的觀看對象,呈現方式,傳播模式。
第十,策展人要有出色的管理和溝通能力。要從學術架構和作品的影響,展覽設計到尋找資金,確定場館,畫冊編輯,現場氛圍,後勤保障等全方位的綜合能力,要通過展覽的學術架構和他的溝通能力,促進他所合作的美術館、藝術空間能夠完美的把這個展覽做出來。
如今在世界範圍內,策展已經成為一個顯學,廣為吸收各類學科的特點,吸取各種理論的話語,創造性的與藝術活動、藝術展覽來表現一個時代的藝術觀念,藝術現狀,藝術成果和時代風貌。我們中國要建立一個策展學科,一定是在整合所有人類文明智慧與現狀的學科,它是一定要能夠超越單純的對藝術的表述,而成為一個社會的課題,時代的話題,理論的話語,研究的表現方式,成為我們當下最為綜合的一個重要的學術前沿學科。
「策展在中國」這個標題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感觸的,我不是中國公民,但是我作為策展人的整體生涯都是在中國發生,大學畢業不久之後進入了廣東美術館籌備第一屆廣州三年展的籌備小組,然後慢慢的熟悉了這個領域,開始做自己的研究和策展,直到現在做了機構的實踐,是一個十五年的歷程。去年我跟兩位同事在紐約美術館做的世界劇場,1989之後的中國藝術與實踐,中文的標題翻譯一直是個問題。這個展覽代表我這十幾年在北京學習研究的過程和成果。
我今天主要想談的是對於一個機構策展的過程,因為我覺得機構也是需要策劃出來。主要講我這七年一直在的機構——UCCA。也以此作為了解中國策展領域進步的縮影。
2007年11月UCCA開館,那個時候中國跟現在還是有一定的區別,那時是北京奧運會之際,全北京都是倒計時的大鐘表,整個氣氛充滿一種對未來的期望和一種非常初步,但是又非常確定的新自信,包括對國際交流和國際交往的很強烈的渴望。
UCCA是兩位比利時藏家創辦的,在一個比較官方的語境,我總結出來頭十年UCCA的主要矛盾,一開始是創始人展示藏品,可以說是個人秀財富和欲望與北京城市的市民,藝術圈,藝術體系的對於一個新型獨立美術館渴望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我們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來回應。
2007年開館的時候,要進入UCCA要通過一個黑乎乎的通道,左轉,突然出現一個很高大上的空間。這可能跟當時的理念比較匹配,跟當時的798比較匹配,因為那個時候的798沒有像現在的人流,所以只能藏在裡面,不能面向大眾。一開始UCCA的矛盾也體現在不同的學術和策展階段。
這個矛盾的第一個結點是在2011年,尤倫斯夫婦決定把第一批拍品放到拍賣市場,大家開始討論這個機構要不要做下去。我正好是2011年2月份入職,很快把黑乎乎的門口調到大馬路,用了不到一百萬請了中國先鋒建築師做了一個裝置。
我們給自己定了一個使命,希望以國際的視野呈現中國當代藝術,以應對中國的現實呈現國際當代藝術,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但是比較豐富的雙向交流的目標。到2016年矛盾突然又出現了,創始人宣布這個機構要賣掉,當時不是特別清楚,很多人不知道能出售什麼,因為機構跟收藏不是一回事。在轉手期的展覽中,我們想了半天到底核心使命是什麼,總結了兩條,一是我們認為藝術可以改善與豐富生活,而且是所有人的生活。二是我們相信中國與國際的文化對話,可以是一個貢獻者,也可以是一個受益者。我們作為一個外國背景的機構,不適合做純粹的中國文化建設的工作,我們基於這個工作展開自己的工作,我們希望有一種比較巧妙的結合,把中國的聲音放大,同時也可以更多的聲音進入到中國。在總結的過程中,我們自然而然就變成一個更公開的機構。今年夏天我們做了徐冰老師的大型回顧展,整個展覽跟公眾的關係發生的最自然通透,任何一天走進來,就發現有大量的觀眾坐在小小閱讀區,瘋狂讀著徐冰有關的文獻。這個代表我們十年走過的路,想到開館展徐冰的籤書。十年同樣的一件作品出現在同樣一個展廳,只不過這是這個展廳存在的最後一個時刻。
剛才說的三個階段,初期的階段,中間的階段,現在剛剛開始的新階段,剛剛換了一個新的logo。我們這些老的字母,不破不立,把這些字母拆了,今年美術館的註冊和基金會的註冊都拿到了,我們開了第一個分館在北戴河,來自中國建築師李虎設計的。
下個月到北京就可以看到我們全新的面貌,過去大家都不知道UCCA在哪裡,只知道是有三個恐龍的作品,但未來大家能直接進到我們的門口,在大馬路上可以看到有講座,有兒童活動場合,可以看到我們的商店,我們的展品,以及休閒、咖啡區域。我們終於是名副其實的美術館的機構。
王春辰(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策展是一種超越藝術本身的實踐方式
策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觀看,策展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方法,它已經是一種思維方式,甚至說在這些年的國際策展領域的發展當中,都提出了策展哲學。我們叫策展學,其實在這裡面要思考到底什麼是策展,僅僅是把作品展示在空間裡嗎?或者僅僅是把畫掛在牆上嗎?還不是這麼簡單。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策展在改變我們,改變世界。後來我又把題目改成策展改變藝術世界。策展影響了藝術,藝術反過來又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我從幾個方面簡要的說。一是現在的展覽,無論是哪個層面的展覽都有策展的介入都會冠以策展人,策展小組,策展委員會等方式,這已經是滲透到我們的思維方式當中。另外一個是在教育方面,這一點特別突出,我們做第二屆中央美院雙年展的時候,主題就叫無形的手,策展作為立場,當時侯瀚如作為顧問,我們邀請世界六個策展學校,通過這六個學校策展實踐就能看到策展在過去四十年的發展。一開始策展並不是一個自覺的行為,慢慢開始大家發現策展是我們自覺的行為,所以他一開始的學習和實踐,主要是以實踐為主,甚至世界上不斷有人討論,就像我們說的策展學,從一開始專家就說策展是個學問嗎,是各學科嗎?更多的認為它是一個實踐領域,實踐的工作。到現在為止,這些年不斷的國際交流,也包括出國,看了大量的書,這個時候策展已經成為教育中一個重要的內容,也可以從學的角度來說它。這次策展的英文用到的是curatoing,curatoing可能在這裡不是特別合適,應該是curator,curatoing有點進入思辨、哲學,學理上的形而上的討論。這三個詞彙在國際學界開始討論,這就是在策展哲學裡面討論。我不知道怎麼用漢語學,策展學,策展行為,不知道,中文沒辦法和它對應。但是國際上開始基於過去幾十年的世界範圍的展覽和策展實踐,在深入的推進,已經不是簡單的策展人的工作。教育已經成為今天的熱門專業。
再是,藝術家群體,今天的藝術家,無論是怎麼樣的創作,最後都有一個展覽。這個展覽構成了藝術生涯的組成,如果沒有展覽,不會構成一個藝術家總體的藝術創作。藝術家表現自己的展覽,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策展工作,甚至在創作的那一步就已經和策展密不可分,不是等到作品完成之後,才想最後的展覽方式。其實展覽、策展和創作已經成為一個一體。從藝術家這個層面上,已經是方方面面,無論是從事什麼樣的媒介、題材的藝術家,都會想到策展和展覽的方式,所以在一個意義上,策展已經改變藝術家的創作方式。
還有出版,我想大部分策展類書籍中文都沒有出版,只有可數的一兩本,《重新思考策展》清華大學已經出版了。但是更多的教學,包括央美的教學也沒有統一的教材。基於國際範圍內對策展總結出版和學術的寫作,下一步的工作,策展委員會就是總結我們的經驗,寫我們的歷史,思考我們的策展體會,綜合各種知識,包括史學。今天的策展其實已經是一個超越於藝術本身的實踐方式,否則我們沒辦法理解雙年展,何以為雙年展,特別是藝術與科學的跨界交流,其實在這個意義上,策展恰恰起到了黏合劑和中介的作用,如果沒有策展這個思維方式,兩個學科無法達到統一和對話,科學就是科學,藝術就是藝術,可是在策展的思考方式和思維方式下它就成為一體,在這個一體下,改變我們的世界,改變我們存在的方式。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它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策展打開了這個世界,而不僅僅是眼前的一扇窗戶,窗戶只是看風景,而門是通向世界的窗口,而門才是通向世界的出口,所以策展促進了藝術改變世界的時代到來了,它就在我們的眼前。
王紹強(廣東美術館館長):視野、經驗與方法,我的工作我到廣東美術館工作三周年,之前一直在廣州美術學院教學。我在上課之餘有一個小小的編輯室,我到現在為止已經編輯過超過400種書,自己想、自己搭架構、自己組稿,然後在法蘭克福以版權交易的方式,在世界各地進行發行。這個工作我持續了大概有15年時間,到廣東美術館工作主要從事展覽策劃工作,期間也做過一些展覽書籍。
2016年我到廣東美術館工作,這是藝術跟思想的殿堂,當我的第一件事情做了一個策展人論壇,我在編輯跟教學過程中,我悟到一個道理,策展人、理論家跟藝術家之間是一個很好的生態,如果通過一種形式把策展人引入美術館進行工作。我一次聘請18個策展人,作為廣東美術館長期的策劃人。這個展覽是我到廣東美術館工作的巨大挑戰,這是一個官方的學術展覽,這個展覽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展覽,梳理近現代以來廣東美術整個脈絡,在中國美術館做了展覽。我用我的方法把中國美術館所有的尺寸跟比例全部測量出來,把所有的作品按照板塊做了方案。到了廣東美術館展出,也做了很多科技的方法跟觀眾互動交流。
另外一個展覽是我在廣東美術館對整個學術體系重新梳理,我思考用三年的時間把廣東美術館學術體系讀透,再有所創新。
現在正在準備的很重要的展覽是廣州雙年展,今年是第六屆,我為了這個展覽準備了三四場學術研討會。這三四場學術研討會,我也受到很大的啟發。我們請了國際頂尖的策展人,並在德國做一個主題展。今年的主題是「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我們也從邊界的角度探討科技藝術給人類帶來問題,我們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展覽,還是希望有一定的反思。
我們為了這個展覽,把前五屆的圖像資料以及藏品做了一個梳理文獻展,有三個策展人來做三個板塊的作品。我們希望通過整個形象的塑造,到區域美術,區域當代藝術的思考,並聯合珠三角11家美術館一起做平行展,整個展覽希望通過大型的學術品牌來帶動區域美術的思考、發展以及區域之間的聯動。
王璜生(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新美術館學視野中的策展要談新美術館學,必須從新博物館學談起,1984年在博物館界推出一個新博物館學,它非常重視一種對市區,對生態,對教育等問題的展開。博物館學跟藝術博物館相關的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也是《博物館懷疑論》,在這本書裡面更多探討的是公共博物館的職權問題,也提出了對文化制度,展示空間等非常重要的理論,包括對公眾文化,對藝術主體問題,美術館的制度問題提出一些質疑跟批判。
中國的美術館應該是博物館的重要的分支,也是納入在博物館的框架裡面,但是中國的美術館又有自己的現實發展歷程,有它非常獨特的特點。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當代的文化語境,在當代的文化語境下,我們如何應對在一個國際上更有新博物館學,新藝術館學等相關的問題,我們如何能夠在國際文化策展中呼應當下的文化發展,尤其是在美術館、博物館策展等相關問題,包括藝術文化問題。這也正是我們想要提出一個新美術館學問題的討論。
首先制度批判是當代文化非常重要的方向,作為一個美術館新的策展思考,應該具有一種更強的批判質疑,或者自我質疑的質疑。那麼這種自我批判,自我質疑,正是當代文化非常突出的特質。作為新的一代策展人,應該對自身的文化,在使用權力過程中,對我們可能的問題作出新的思考和自我質疑,以便於我們超越自己,或者對於已然的策展方式提出新的考慮跟理論上的思考。例如這幾年央美美術館做的第二三屆雙年展所提出來的對策展問題的重新思考,還有藝術方式新的展開,我們希望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第二,是有關空間概念,策展是在一個空間裡面被呈現,但是我們對於空間問題的理解上有更開放的理解,是物理的,包括心理的,文化的,還有虛擬的,未來的等等。美術館不僅僅是一個開放空間,其實是一個更複雜更多元的文化心理感受的空間,尤其是在新媒介時代到來的時候,為我們所打開的一種新的感知、認知等等空間。在這種空間裡面,我們如何用這種新的感知方式去認知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未來,我們自身的文化。
第三是人。我覺得策展是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這個共同成長,博物館學、美術館學從物到人是一個重要的轉型,是對人的思考。首先一方面是觀眾,如何從觀眾、公眾到公民這樣一個思考,如何鼓勵培養使公眾成為更具有獨特能力和公共文化意識的公民,這是在策展上進行嘗試。另一方面,也應該關注藝術家。我們以前更多的集中在作品,現在如何關注藝術家,而且是用人的眼光,人的關懷眼光來研究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家,還有相關的藝術歷史。這也是要高度重視的。
最後一個方面是有關策展人,其實也是人。在人的概念底下,我們策展人如何成為真正的人,這是我們自身要進行思考和反思的。我們作為一個大寫的人,在策展中自覺的建立智慧時代道德精神等文化進程中,這是策展人自身要進行思考的。我希望策展人能夠成為這樣的人。
首屆「策展在中國」活動嘉賓合影
首屆「策展在中國」活動嘉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