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重慶崽兒,今天就給大家講講重慶的一些地名來歷
李家沱:重慶在長江邊有回水的地方都稱為沱,在清朝年間有一對李家兄弟在此擺義度,方便行人過江,所以後面把此地稱為李家沱
魚洞:以前在此地的長江邊有一片巖石,巖石底部被江水侵蝕,形成斜洞,魚喜歡藏於其中,於是後人稱為漁洞
花溪鎮:以花溪河而得名
天堂堡:天堂堡是重慶巴南一個山間村莊的名字,聽老輩人傳說,原本這裡有一座碉堡,晚上總是燈火通明,當地人叫它「天燈堡」,後來傳來傳去,就成了這一片地域的地名,讀音也被傳成了「天堂堡」
彈子石:傳說大禹取得塗山氏,因治水三過家門,塗山氏於長邊上盼大禹歸,後在江邊誕下夏朝的第一個君主「啟」後,化身一塊石頭,「誕子石」由此而來
望龍門:傳說一條小龍來到此處,用自己的身子形成堤壩,把滔滔江水堵在外面,避免洪災的發生。每年八月十五時,小龍思念家鄉,抬頭仰望東方,期待龍門開啟,看到東海的親人。而正東方的長江對岸有兩塊礁石倒映在水中,正好像一座龍門,給了小龍思鄉的慰藉。小龍臥溝底的地方,從此得名:望龍門。而對岸,就是南岸的龍門浩
鴛鴦:原鴛鴦鄉政府所在地場邊小溪上30米間有兩橋並列,又有大樹一棵兩枝主幹直搭對岸,形成天然橋梁,似鴛鴦展翅,匍匐溪面,故名鴛鴦
兩路口:舊時此地為出重慶分道口:一路通成都,一路通川北
縉雲山:縉雲山如何得來,想必大家很難猜到了吧。縉雲山間雲霧繚繞,氣象萬千,雲霞時常變得色赤如火,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古人以赤多白少為縉,故名縉雲山
十八梯:明朝時期這裡原有口水井,附近的居民都吃這口井裡的水。這口水井距離居民的住處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人們把這裡稱作「十八梯」
石橋鋪:很久以前在這裡有一座石頭做的橋和一間鋪子,所以叫石橋鋪
九龍坡:《巴縣誌》記載:境內王坪山巖上,鐫有九龍灘古蹟五個大字,灘在江心,有九石翹首若龍,得名九龍灘。後設店鋪,名九龍鋪。一說因地處長江北岸呈斜坡地形,演化為九龍坡
鳳鳴山:早年名降虎廟、龍燈灣,據傳清末曾有鳳凰在此長鳴,遂稱鳳鳴山至今
佛圖關:佛圖關又名浮圖關,也是有千年歷史的老地名,「佛圖」和「浮圖」都源於楚語「於菟(音:烏塗)」,是老虎的意思,佛圖關就是於菟關,也就是虎關。佛圖關地處鵝嶺山嶺的脊梁上,懸崖絕壁,易守難攻,形似老虎把守,是其得名的地貌原因。當年巴人溯長江西進,到達重慶,便用與楚語相近的巴語「於菟」來命名佛圖關,是其得名的音韻原因
九宮廟:古代有「九宮八卦」之說,九宮廟其實原來並不叫九宮廟,叫九龜廟,九龜廟的來歷:相傳當地有懸崖上嵌有九石,形如欲行之龜,故名行龜山。清乾隆時期修真武殿鎮龜,因此便有了九龜廟。因這「龜」字畢竟含有貶意,作為地名著實不雅,因此清末時九龜廟就更名為了九宮廟
馬桑溪:相傳,馬桑溪的來歷是由當時古鎮栽滿了馬桑樹而得名,大渡口名字的由來也是因馬桑溪而得名:「馬桑溪的黃金時代,是從明清時期開始的。當年有個富人,看馬桑溪正好位於長江的一個大彎道上,水緩沙廣,為方便南岸過江的商賈和百姓,便在馬桑溪設立義渡,接送往來,分文不取。那時長江上沒有一座大橋,而馬桑溪義渡又位於進重慶,至貴州的重要位置,此渡一開,便成為重慶最大渡口。當時重慶共有十來個渡口,都沒有馬桑溪渡口規模大、人流多,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裡叫做『大渡口』
禮嘉: 清乾隆初已建為李家場,因隸屬江北廳禮裡,地瀕嘉陵江邊,故更名禮嘉
小龍坎:曾名小門坎,因背靠平頂山,山勢似龍,明末改成小龍坎
堆金村:昔年江北卵石堆下可淘沙金得名
雙碑:清光緒年間,此地有兩塊指路碑,得名雙碑
新橋:清代此地建橋竣工時,恰遇新娘花轎經過,故名
白馬凼:傳說該地曾有一大水凼,周圍皆稻田,夜靜時有白馬從水凼中出食稻苗,因此得名
井口: 此地處山溪入江處,明末建有鹽井,故名
楊家坪:清康熙年間,多楊姓居民在此坪上居住,故名。民國三十三年雖設萬年場,但民眾仍習慣稱楊家坪至今
灘子口:清光緒年間,此處是灘腦殼通往巴縣城山路必經路口,故名
黃桷坪:清乾隆年間,此地坪上有一大黃桷樹,行人常在此休息乘涼,故名
跳磴鎮:原是一條老街,臨街有一條小河,小河上無橋,為了過河先人便在小河上立了一些石磴,腿短的要跳一下才能邁過,因此跳磴河、跳磴便由此得名
PS:本文取材自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