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合訂初版本 | 陳子善

2020-12-13 騰訊網

《文匯讀書周報》第1709號第二版「特稿」

(2018年4月16日發行)

毛邊舉隅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合訂初版本

陳子善

《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是魯迅研究中國小說史的專著,也是國內研究中國小說史的開山之作,結束了「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序言》)的局面,其學術價值和深遠意義自不待言。

《史略》本是魯迅據自己192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等校講授中國小說史的講義整理而成,故其版本源流頗為複雜,先後有油印本、鉛印本、新潮社本和北新書局本等,新潮社本又有上下冊初版和上冊再版本。每次重印都有修改,其增刪改動之頻繁,在魯迅所有著作中首屈一指。

筆者日前得到一冊「1925年9月再版合訂」《史略》,北京北新書局發行。此書32開本,曰「再版合訂」,是相對新潮社1923年12月上冊初版和次年6月下冊初版而言,實系北新書局首次上下冊合訂,也即合訂初版本也。

《史略》合訂初版本封面書名「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由魯迅親筆行書豎行書寫,置於封面右上方。書前有魯迅1923年10月7日作《序言》1頁,《序言》反面又有1925年9月10日作《附識》一則(原文無標題),《目錄》9頁,正文345頁,書末有魯迅1924年3月3日作《後記》1頁,《後記》之後又有《正誤》3頁。全書直排,每頁12行,每行36字,與新潮社上下冊版式一致,可見北新《史略》合訂本系借用新潮社紙型合併而成,附錄了新校勘的《正誤》而已。

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史略》合訂初版本系道林紙毛邊精印,且是書頂和書口毛邊。在魯迅督促下,北新書局印行的新書大都採用了毛邊本的新形式,《史略》合訂初版本也因此成了迄今所知中國文學研究領域中第一本毛邊本專著,其版本價值可想而知。

魯迅當時對《史略》合訂初版本,應該說是比較滿意的。查魯迅日記,1925年10月7日云:「下午往小峰家取《中國小說史略》二十本,《吶喊》五本,《陀螺》八本。」從當日起至10月25日,據日記明確記載,魯迅先後贈送《史略》合訂初版本給胡成才、許壽裳(兩本)、章錫琛、鄭振鐸、譚正璧、許欽文、韋素園、韋叢蕪、高長虹、向培良、宋紫佩、王希禮等12位中外友人(按贈送時間先後為序)。在此期間,魯迅日記還有鬱達夫、臺靜農、李霽野、章衣萍、荊有麟等來訪的記載,因此,可以推斷,20本《史略》合訂初版本很快送完,所以10月30日魯迅又「午後訪小峰,取《小說史略》五本」了。

有必要補充一句,魯迅10月7日取回的8本《陀螺》(1925年9月新潮社初版),在此期間也分贈許壽裳、許欽文、韋素園、韋叢蕪各一本。其時兄弟早已失和,魯迅仍把弟弟新出版的譯著分贈與自己關係比較密切的友人和後學,耐人尋味。

對《史略》合訂初版本,還有兩點不容忽視。其一,合訂本中有7幅「尾花」。這是在魯迅著作中,以前沒有、以後也沒有的特殊現象。「尾花」者,《出版詞典》的解釋是「書刊中,裝飾在文末的圖案」。《史略》正文28篇,其中第1、2、4-6、10、11、13、17-22、24-27篇均為雙頁結尾,無「尾花」;3、7、8、9、12、14、15篇為單頁結尾,雙頁印有「尾花」,但16、23、28三篇也是單頁結尾,雙頁卻仍空白,無「尾花」。這7幅「尾花」中,有花鳥、盆景和茶具等圖案。書中加入這些「尾花」,到底是北新編輯所為,還是魯迅本人的意見(魯迅可是很懂美術和裝幀的),尚不得而知。

其二,《史略》合訂本中《序言》之後的一則《附識》,1931年7月上海北新書局出版《史略》新訂正本時,被刪去了。當然,這則《附識》現在已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版《魯迅全集》第8卷《集外集拾遺補編》中,題為《〈中國小說史略〉再版附識》。但是,在筆者看來,所謂「集外文」,當指魯迅生前在報刊發表後從未編集之文,或未能發表而保存有手稿者。這則 《附識》明明已經收過「集」,即收入過《史略》合訂初版本,怎麼能算從未收集的「集外文」呢?因此,合理的處理方法,應將其作為《中國小說史略》最後修訂本的「附錄」編入《魯迅全集》第九卷,而不是作為「集外文」編入《魯迅全集》第八卷。

據《史略》合訂初版本版權頁上的題字,此書原由一個名叫劉璟的人於1926年4月26日購得。此書毛邊已全部裁開,書中還有不少鋼筆校勘(包括《正誤》未校出者)和圈點,可見其認真讀過。後來此書又歸北京已故新文學愛好者王子泉所有,可謂流傳有緒。

中國第一家由媒體創辦的讀書類專業報紙

《文匯讀書周報》

WENHUI BOOK REVIEW SINCE 1985

《文匯讀書周報》採編團隊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推薦給他人或在【朋友圈】轉發

請搜索並添加《文匯讀書周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文匯讀書周報

whdszb

We Have the Divine Scholarly Zest Blessed

喜歡請點讚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合訂初版本
    《中國小說史略》合訂初版本   陳子善   《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是魯迅研究中國小說史的專著,也是國內研究中國小說史的開山之作,結束了「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序言》)的局面,其學術價值和深遠意義自不待言。
  • 《中國小說史略》版本淺談
    這樣,在研究中國小說史的領域中,一部劃時代的開歷史先河的著作誕生了。這就是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史略》一開始是作為講義出現的,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及後來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和新的史料的不斷發現,魯迅對講稿作了幾次修訂,使它不斷完善,成為一部偉大的學術著作,並多次出版發行。現就筆者所見到的幾種版本,做一點說明。
  • (新書推介)溫慶新: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究 ——以中國小說史學為視野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究:以中國小說史學為視野》,溫慶新著,九州出版社2017年5月版。 該書主要通過比對《中國小說史略》不同版本的修訂變化,全面還原魯迅對古代小說的認識,理清其編纂、修訂《史略》時的意念發端及目的,分析此書修訂與彼時同人研究成果的關係,探討《史略》的材料使用、論斷下定因由。此類研究有助於深入探討中國小說史的早期編纂,對現今治小說史者沿著《史略》以「接著說」,推動中國小說史相關研究的深入,將不無益處。
  • 魯迅與《中國小說史略》
    1920年,魯迅應北京大學的邀請,在這裡開設中國小說史課程;稍後又在北京師範大學開同樣的課;魯迅在講稿的基礎上反覆增改,完成了具有開山意義的專著《中國小說史略》。  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魯迅一舉奠定這門學科的基礎。
  • 《中國小說史略》
    《中國小說史略》  內容簡介  《中國小說史略》,是魯迅先生編撰的中國第一部小說史專著,被譽為"是一部開山的創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斷制也甚謹嚴"(胡知《白話文學史》),是本世紀的一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學術著作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被指涉嫌抄襲
    此書原是魯迅講授中國小說史課程的講義,因此隨編隨講,到一定篇幅後,先是油印本,然後再正式出版。 當女師大風潮起,魯迅、陳源纏鬥不可分解時,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已經全部出版了。這時發生了所謂凌叔華抄襲事件,陳源自不忍坐視女朋友被質疑而不救,於是寫了《剽竊與抄襲》一文,為凌叔華辯護。
  • 【1180期】應重視魯迅的小說史研究——讀《中國小說史略》一得
    此外還要考察版本之流變,這就必須找出《中國小說史略》的最早版本,比照再版本以及今年來的新版本訂正舊版的錯訛,在具體的小說史論述和資料徵引上也存在若干校訂工作。據我所知,在關於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究的過程中,還鮮有人這麼做。  眾所周知,小說在中國舊文學中歷來是被視為不入流的,長期以來被排斥在所謂「國學」視野之外。
  • 顧頡剛如是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藍本事件
    信中寫道:「魯迅在《中國小說略》中列了一個關於《紅樓夢》人物的關係表,而這個表是從日本人鹽谷溫《支那文學講話》中鈔來的,我用考據學的眼光看,認為魯迅應當寫出出處,並把這種想法講給陳源,也告訴了孫伏園。」    顧頡剛所說「人物的關係表」,鹽谷溫《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稱之為「賈家の系譜」,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之為「賈氏譜」,魯迅《不是信》稱為「《賈氏系圖》」。
  • 魯迅唯一一部長篇學術專著,《中國小說史略》的傳世價值
    最近在百度上看到很多文章中寫,魯迅先生的好多文章從語文課本中摘除了,我就很疑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魯迅先生寫的文章不好?還是魯迅先生不夠大牌?在我的記憶當中,魯迅先生是20世紀新文學的領軍人物。《中國小說史略》是他唯一一部長篇學術專著,代表了他的最高學術成就。
  • 溫慶新:如何客觀評價《中國小說史略》?
    作為「現代」意義的中國小說史開山之作,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自問世以來就廣受學林推崇,至今仍被治小說史者奉為圭臬。魯迅先生  那麼,魯迅如何進行《史略》的編纂及修訂?《史略》如何進行中國小說史的建構,提出了哪些小說類型觀點,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中國小說史略》的傳世價值
    作者:劉東方(聊城大學文學院教授)  魯迅歷時十餘年完成的《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是中國學術史上較早的古代小說專門史之一。它所形成的文學史理念,對於中國文學史學科的建立,甚至現代學術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用文言:自我矛盾或深刻用意?
    [摘要]就在魯迅稱文言已經「死掉」、已經「氣絕」,因而堅決反對復古逆流的同時,他自己精心結撰的學術著作《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卻偏偏使用了奄奄一息、氣數殆盡的文言。令人頗有些不可思議的是,就在魯迅稱文言已經「死掉」、已經「氣絕」,因而堅決反對復古逆流的同時,他自己精心結撰的學術著作《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卻偏偏使用了奄奄一息、氣數殆盡的文言。於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悄然生成———是怎樣的社會條件和心理因素促成魯迅做出這樣看似矛盾的選擇?這當中又包含著何等的文化信息與學術意義?
  • 《中國小說史略》向未來敞開
    《中國小說史略》向未來敞開 2017年08月31日 08: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谷文彬 字號 內容摘要: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自問世以來
  • 看《魯迅全集》----《中國小說史略》
    看《魯迅全集》時的胡思亂想--852--《中國小說史略》之《題記》--853--《中國小說史略》之《序言》【原文片段】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有之,則先見於外國人所作之中國文學史中,而後中國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書之什一,故於小說仍不詳。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外一種:漢文學史綱要)》:中國小說史的開山著作
    (《南腔北調集》)的確,在中國自有文學藝術的幾千年的社會裡,小說一向是被看作「雜書」、「閒書」的,不能登藝術的大雅之堂。寫小說的人也一向被看作是不安本分的人,是無聊的人。所以,文人只能讀孔孟的書,做八股文,在科舉上求進取。而「小說不算文學」,研究小說史就更談不上是學問了,所以在中國「小說自來無史」(《中國小說史略·序言》)。
  • 顧頡剛最早認為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有抄襲之嫌
    [摘要]顧潮:魯迅作《中國小說史略》,以日本鹽谷溫《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為參考書,有的內容就是根據此書大意所作,然而並未加以註明。當時有人認為此種做法有抄襲之嫌,父親即持此觀點並與陳源談及。 陳西瀅含沙射影攻擊魯迅之後,卻未見魯迅反應,於是不出十天,他就寫了《致志摩》一文,於1926年1月30日在《晨報副刊》上公開發表,其中攻擊魯迅說:「他常常挖苦別人抄襲。有一個學生抄了沫若的幾句詩,他老先生罵得刻骨鏤心的痛快。可是他自己的《中國小說史略》卻就是根據日本人鹽谷溫的《支那文學概論講話》裡面的『小說』一部分。
  • 《中國小說史略》題記及序言
    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是中國小說史的一部開山著作,也是一部奠基著作。
  • 陳子善:海派文學從何而來,今後如何發展
    說明魯迅對 『海派』這個概念是不認同的,有批評的,與我們今天對海派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陳子善說,但一筆寫不出兩個海派,他必須把這個背景講清楚。「當年魯迅對海派及海派部分作家有批評。現在看魯迅的批評也值得被大家討論。這個事實必須提出來,我們不能迴避。當年魯迅對海派的理解就是海派是近商的,實際上就跟金錢走得很近,這是魯迅的看法。」
  • 品讀中國各類小說,魯迅文集裡追求美感的一面
    作者:秦藝原你可能對魯迅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其辛辣諷刺的作品內涵,卻不知道魯迅一直對中國小說頗有熱愛與深入的研究。他博覽群書,並寫下《中國小說史略》這邊鑑賞文集,對文學、文藝的發展有突出貢獻,並且,研究過美術的他對美學的追求起來也是不遺餘力。
  • 陳子善:要有眼光選擇適合自己的書
    第四講傅傑邀請到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文史館館員陳子善。陳子善著有《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十講》《沉香譚屑》《拾遺小箋》《從魯迅到張愛玲:文學史內外》《張愛玲叢考》《籤名本叢考》等。在講座的開場介紹中,傅傑講道:「陳老師一直到現在都保持著年輕的心態和對工作痴迷的狀態。今天來志達書店做講座,陳老師比我先到,我就建議他先去樓下志達書店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