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畫反彈琵琶飛天形象

2020-12-15 騰訊網

反彈琵琶飛天見敦煌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中,為該窟《西方淨土變》的一部分,伎樂天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創造了反彈琵琶的絕技造型。

可以說,反彈琵琶飛天是敦煌壁畫中藝術表現手法最具特點的畫面,也代表了敦煌壁畫較高的藝術水準。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富有浪漫色彩的經典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則從另一個角度塑造了具有活生生人的體溫的反彈琵琶經典形象。

《絲路花雨》誕生於20世紀7 0年代,以舉世聞名的敦煌壁畫和絲綢之路為題材,描繪了敦煌畫工「神筆」張和英娘,以及波斯商人患難與共、生死相交的動人故事。《絲路花雨》以富有表現力的舞姿、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將瑰麗多彩的敦煌壁畫搬上舞臺,形象地再現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創造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讓觀者宛如置身於充滿傳奇色彩的絲綢之路上。

《絲路花雨》女主角英娘反彈琵琶飛天的造型,把東方女性的優雅嫵媚之美,以美倫美幻的舞蹈形式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在敦煌壁畫中,反彈琵琶飛天是佛及菩薩的侍從,其主要職能是「娛佛」。

敦煌飛天總數接近6000身,每個時代的飛天都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從中可以看出外來飛天變身中國式飛天的發展軌跡。

飛天形象起源於印度,最初為強壯的男性。

飛天,佛教中天歌神與天樂神的化身,也是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這本是夫妻的一對男女,後來合為一體,不男不女,再後來就變成了女性的飛天。

敦煌早期北涼石窟中的飛天就是典型的男性形象,帶有明顯印度和西域風格特徵。

到了北魏,飛天下身羽衣,上身赤裸,臂纏綢帶。這就是王充《論衡》所云:「圖仙人之形體生毛,臂變為翼,行於雲」的羽人?但羽人是依靠羽翼飛翔,飛天則是靠身上的長袖長巾憑空飛翔的。或許,這個飛天是羽人向飛天演變過程中的混合者?來自古印度的天人和中國本土的羽人,合而為一飛翔在莫高窟的天空。

和唐代的飛天相比,北魏的飛天缺少飄逸和靈動,但略顯木納的北魏飛天更多了一些純真和質樸。

早期敦煌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處,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近旁,或用做窟頂藻井的裝飾。這時的飛天有著顯著西域民族的特色,膚色黑,粗獷健碩的身軀,直鼻大眼,雖然衣帶環繞,依然讓人覺得這是即將跳一曲戰舞的樂伎,蒙昧之氣未消。

隋代是莫高窟壁畫飛天最多的一個朝代,也是莫高窟飛天種類最多、姿態最豐富的一個朝代。

第427窟是隋代洞窟,四壁上飛天沿天宮欄牆之上繞窟一周,共計一百零八身。

一百零八身窈窕飛天,皆頭戴寶冠,上體半裸,項飾瓔珞,手帶環鐲,長裙彩帶飄飄,逆風飛翔。有的手捧蓮花,有的手執花盤,有的揚手散花,箜篌、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同奏,一時間,飛天四周,落花打著旋兒,雲朵懸在空中。

一幅人間天堂的景象。

可以看出,隋代洞窟已經完全擺脫西域飛天的影響,而以中原女性形象取而代之,莫高窟壁畫上的飛天一改最初依靠雙臂揮動略顯笨拙的飛行姿態,而是彩帶、祥雲、花瓣飄灑,成群結隊的飛了起來。

這一時期,已經完全女性化了的飛天,換身唐裝,衣袂飄飄,綢帶一甩,花瓣一撒,接著飛。

唐代飛天姿態舒展,服飾華麗,達到後世無法企及的高度。飛天用舒展飄逸的綢帶,顛覆了西方天使帶翅膀的傳統形象。因此,有人說,敦煌藝術是「飄帶的藝術」。唐代飛天進入最完美的階段。

仙風吹拂,飛天髮髻越來越高,昂首散花,衣裙飄帶隨風舒展,亦如大唐帝國絢爛的彩虹。

莫高窟492個有壁畫的洞窟中,其中有270個洞窟繪製了飛天。舞蹈演奏者3400個,樂隊500組,樂器4500多件,這個數量可以組成世界上最大的歌舞劇團和交響樂團。敦煌壁畫裡可以找到千百年間,中原和西域所有流行過的舞蹈樣式。

盛大的樂舞場面,經變化中的樂舞形象,反映了隋、唐時期宮廷音樂的盛況。我們從《絲路花雨》和《大夢敦煌》中都可以找到影子。

敦煌反彈琵琶飛天形象與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內的飛天樂伎形象如出一轍。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當陸上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時,另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從泉州港遠赴重洋。可以看出,作為佛教文化之一的飛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敦煌,也傳入了泉州。從年代上看,敦煌的飛天形象比泉州要早,泉州和敦煌的飛天,可以算作是一種文化認同吧。

據考證,反彈琵琶飛天形象所謂的「琵琶」,原是在馬上演奏之樂器,本名「批把」,所謂「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至魏晉時才更名曰「琵琶」。

絲綢之路歷史源遠流長,敦煌文化博大精深,已經成為一種「親善天使」的反彈琵琶飛天形象,在現階段「一帶一路」的宏觀大背景下,必然被賦予新的價值與意義,繼續樂舞蹁躚。

(來源:莫高窟參觀資訊)

相關焦點

  • 「反彈琵琶」:敦煌壁畫舞姿藝術形象來源考
    三、敦煌莫高窟中唐壁畫的「反彈琵琶」關於反彈琵琶的最早出現,曾有人推測是敦煌莫高窟第299窟中北周時期飛天「反彈琵琶」,但是這幅壁畫很難判斷是當時畫家有意為之,側面圖像似是而非進一步考證,目前佔主流說的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反彈琵琶」壁畫時間為中唐,也就是盛唐之後的作品。顯然比起武惠妃石槨線刻畫出現的年代較晚。莫高窟中晚唐至西夏十餘幅壁畫均有反彈琵琶舞姿(圖12—13),我們可再觀察其流傳脈絡。
  • 葛承雍|「反彈琵琶」:敦煌壁畫舞姿藝術形象來源考
    三、敦煌莫高窟中唐壁畫的「反彈琵琶」關於反彈琵琶的最早出現,曾有人推測是敦煌莫高窟第299窟中北周時期飛天進一步考證,目前佔主流說的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反彈琵琶」壁畫時間為中唐,也就是盛唐之後的作品。顯然比起武惠妃石槨線刻畫出現的年代較晚。莫高窟中晚唐至西夏十餘幅壁畫均有反彈琵琶舞姿(圖12—13),我們可再觀察其流傳脈絡。
  • 【敦煌莫高窟】反彈琵琶 之謎
    「 反彈琵琶,敦煌壁畫中的一種舞蹈姿勢,敦煌藝術的代表形象之一。莫高窟有十多幅壁畫中的樂舞場面都繪有此舞姿。
  • 敦煌印象:「飛天」是莫高窟壁畫中最常見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象
    即使你沒有去過莫高窟,你也一定看到過以下圖片:圖片來自網際網路。他們都是佛教中擅長歌舞的樂神——飛天。第二把(漫畫飛天)反彈琵琶,「天女三華」甚至是家喻戶曉的名字。飛天是莫高窟壁畫中最常見、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象。
  • 莫高窟的「飛天」壁畫,沙漠裡的月牙泉,走進敦煌之旅!
    提起敦煌,大家肯定就會想起大西北的大漠風光、廣袤無垠、黃沙飛揚……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也是古時的絲綢之路必經的重鎮,如今的敦煌也許多了些許蕭瑟,但蒼涼的戈壁,莫高窟的「飛天」壁畫以及美麗的自然風光,無疑顯露了曾經的輝煌種種。
  • 敦煌壁畫裡的「反彈琵琶」舞姿到底源於何處?
    敦煌壁畫中的「反彈琵琶」被譽為中國唐代舞蹈文化中最著名的絕技藝術形象,長期享譽海內外。但關於反彈琵琶最早出現時間和藝術源流一直沒有明確答案,也有人宣稱「反彈琵琶」是中國人獨創的樂舞高峰,是中國舞蹈史上民族藝術的絕技。
  • 你知道敦煌壁畫——「反彈琵琶」的美,但你知道琵琶有多難嗎?
    年在遼寧遼陽棒臺子發現的一號墓壁畫中有兩幅「奏琵琶」的畫像《四川文物》琵琶-初唐-莫高窟第220窟Tips-敦煌有「多少只」琵琶?據統計,敦煌壁畫中有音樂題材的洞窟236個,共繪有各種類型樂隊約500組,有各種類型樂伎約4000身,共出現各類樂器44種,4500多件。而琵琶僅莫高窟就繪有七百餘只,居所繪樂器之首,凡畫有音樂形象處必繪有琵琶。
  • 【視點】飛翔的舞蹈——論李建英繪畫中的飛天形象
    【視點】飛翔的舞蹈——論李建英繪畫中的飛天形象飛天迎賓莫高頌反彈琵琶飛天頌  再看李建英的《敦煌飛天》,這幅畫中的兩個飛天,懷抱樂器,形態妖嬈,綢帶飄逸,集合了我印象中最美的飛天姿勢。  對生命的褒獎,是通過飛翔的舞蹈來完成的嗎?  接著看李建英的《反彈琵琶》,想起李建英家鄉敦煌的城市雕像就是一個反彈琵琶飛天的形象。反彈琵琶飛天一隻腳抬起,琵琶背朝前置於身後,手心向上,優雅地反彈著。
  • 「視點」飛翔的舞蹈——論李建英繪畫中的飛天形象
    【視點】飛翔的舞蹈——論李建英繪畫中的飛天形象飛天迎賓莫高窟清風吹拂,一個個飛天衣裙飄帶隨風舒展,上下翻飛。仔細看去,發現隨著時間的變化,一個個飛天的髮髻越梳越高,那本來就是一個朝代拓疆擴域的夢想,當然,也是敦煌畫派傳承者李建英繪畫的夢想——一個個飛天的髮髻越梳越高。先看一幅《飛天迎賓》,一群風姿綽約餐花食露的飛天從四面八方各個年代飛來,似乎全都是為了趕赴一個就要臨近的盛大節日。
  • 關於敦煌壁畫飛天
    一 : 關於敦煌壁畫飛天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
  • 天宮裡的精靈,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有的洞窟四壁,環窟繪帶狀飛天一周,有天宮欄牆紋為界線,以飛天代替過去的天宮伎樂,如莫高窟244、390窟,這是隋代飛天變化的特徵。還有一種特殊形態,莫高窟276窟有反彈箜篌(音:空侯,古代傳統彈弦樂,形似豎琴)飛天一身,在莫高窟反彈琵琶圖形甚多,反彈箜篌僅見此例,反彈樂器有悖於人體自然規律,實屬想像中的藝術造型。
  • 敦煌莫高窟壁畫飛天的意義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提及敦煌,人們就會自然想到神奇的飛天。飛天或稱天人,是一種俗稱,而非佛教的專用名詞。它是一個善奏樂、能飛舞,滿身異香美麗飄逸的形象。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可以說,飛天是印度的佛教藝術與中國的民族藝術融為一體的集合形象。本文以敦煌壁畫中的飛天為例,從構圖和色彩上來討論其裝飾藝術性。
  • 敦煌的榮耀:反彈琵琶的新社交屬性
    在最近上線的「雲遊敦煌」中,記者用反彈琵琶伎樂天、藻井、祥雲等敦煌壁畫元素在線DIY了一條敦煌絲巾後,得到了這樣一句妙語。「雲遊敦煌」是3月最為火爆的一個新文創小程序,由敦煌研究院和騰訊共同推出。開鑿於中唐的莫高窟第112窟中,藏著一幅著名的《伎樂圖》。畫面上,樂舞六人被分成兩組,左面三人演奏鞀鼓、橫笛、拍板,右三人演奏箜篌、阮鹹、琵琶, 中間一舞伎則另闢蹊徑將琵琶反手託舉到身後演奏。這個舞姿造型後來演變成了成語「反彈琵琶」,用來喻指突破常規的思維和行為。
  • 人生不設限|海爾空調極限挑戰 「反彈琵琶」再現飛天神韻
    據有關學者考定,琵琶是敦煌樂像中出現最多的樂器,僅莫高窟即繪達685件。其中,出自莫高窟112窟中的反彈琵琶樂舞圖,以其獨特的氣韻之美,成為敦煌的代表形象。在7月12日的海爾空調敦煌沙漠79℃極限大挑戰中,敦煌壁畫藝術研究院創始人李永軍,為海爾空調帶來了他耗費十餘天創作的《反彈琵琶》,使精妙絕倫的敦煌藝術在海爾空調的沙漠空氣綠洲中,以特殊的方式與大家見面。
  • 王者榮耀:遇見飛天——楊玉環,雲鬢霓裳,反彈琵琶,不鼓自鳴
    從官方發布的楊玉環新皮膚原畫中可以看出,高顏值模型在眾多古典女英雄中獨樹一幟,色彩豔麗、美輪美奐,而楊玉環這款皮膚命名為「飛天」,指的是飛舞的天人,是敦煌藝術的標誌,海報展示了飛天中最為柔美的反彈琵琶舞姿造型!
  • 敦煌飛天除了歌舞昇平,還有……
    而敦煌是很多人去西北環遊的必選之地,吸引力之一就是敦煌莫高窟。之前我們已經聊過關於莫高窟飛天的性別及形象演變,具體見文章「你以為敦煌飛天都是小仙女?」所以從職責的角度來說,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大致可以劃分為伎樂飛天、舞蹈飛天和散花飛天這幾類。「伎樂飛天」伎樂飛天是指壁畫中持有樂器的一類飛天。敦煌莫高窟中就有600多身飛天為伎樂飛天,儼然藏著一個栩栩如生的音樂世界。壁畫上眼花繚亂的樂器,形態各異的樂伎共同組成了編制不一的樂隊,其樂隊規模或大或小,均妙趣橫生。
  • 火遍全網的飛天你了解她的底細嗎?敦煌壁畫該如何欣賞?
    估計大部分人都是懵圈的——飛天還分朝代啊?沒錯,飛天不但分朝代,還分國籍和性別。飛天形象起源於印度,是佛教中天歌神與天樂神(就是天龍八部裡面的乾達婆與緊那羅)的化身,最初為一對男女,後來才慢慢轉為全部是美女的(畢竟女性舞姿更優美)。
  • 王者榮耀:楊玉環飛天皮膚cos出來了,小姐姐反彈琵琶好美!
    大家好,我是豫先生,很高興見到各位朋友,最近最好的一款皮膚就是敦煌系列的楊玉環反彈琵琶皮膚,這款皮膚源自壁畫中的人物。下面一起看看CosPlay的楊玉環新皮膚是怎樣的吧?楊玉環反彈皮膚,小姐姐CosPlay微妙微翹,身材也很好,2米的大長腿,反彈琵琶。梳起飛天專用雙環高髻,施以唐朝飛天最愛的紅粉妝容,身上的瓔珞臂釵也是壁畫中不可缺少的飾品,連自帶的無弦琵琶都與敦煌壁畫《伎樂圖》中的一毛一樣!楊戩,后羿,這次是楊玉環,都是從畫中走出的人物,已經有三個英雄從畫中走出,下一個會是誰呢?
  • 莫高窟,讓敦煌聞名於世
    莫高窟洞窟眾多,因為其石窟、彩塑、壁畫的珠聯璧合,形成了驚豔了世界的佛窟藝術。,石窟壁畫的主要內容是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臺樓閣與世俗生活場景。 「敦煌飛天」、「反彈琵琶」是敦煌壁畫的精華所在。如果琵琶來自於西天的話,那飛天卻是中國人自己的國粹。飛天的形象在樓蘭與尼雅也都有所發現,斯坦因說它來自於西方,因為西方的飛天是長著一對翅膀的,就象展翅高飛的大雁一樣。但敦煌的飛天不用翅膀,它靠的是騰雲駕霧,身後的翻飛的絲帶把飛天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 敦煌樂舞——飛天
    這是第112窟的《反彈琵琶》中,表現的畫面,這是敦煌的標誌性壁畫,是最能代表敦煌藝術的圖像。這個反彈琵琶的舞女表演的是唐代的樂舞,這是最生動的一個瞬間,一個高潮的段落,少女的體態豐腴、自在優美、肌膚似雪、神情專注,輕柔的腰肢和胳膊體現了那種西亞地區女性特有的含蓄和奔放。畫工的技藝高超,站在壁畫前,仿佛感覺有音樂從牆體裡流出來。再湊近一點看,好像能夠觸摸到她渾身肌肉的彈性,感受到她細微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