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王荷波》演出現場 記者郭良朔 攝記者王娟 通訊員蔣豔麗
一方小小的舞臺,裝不下王荷波厚重的一生。大型原創話劇《王荷波》截取了王荷波革命生涯中的幾個片段,再現了這位黨的監察紀檢工作奠基人從一名普通鉗工歷練成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生命歷程。
罷工、起義、被捕,導演傅勇凡獨具匠心地將大革命的腥風血雨用王荷波和母親、妻子跨越時空的對話串聯起來,用無數動人的細節帶著觀眾穿越時代的風雲,認識到了王荷波作為革命者有血有肉的家國情懷。鬥爭中,他不僅時刻保持著對敵人的警惕,也堅決退回工友的饋贈,推掉了商人提供的豪宅;在和母親的對話中,他吟誦著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深愛妻兒,一雙布鞋和一句愧疚的留言,都體現著他對家人的牽掛和深情。
《王荷波》編劇、著名劇作家趙瑞泰多年來一直專注於近代史紅色題材的創作。他的創作一向主張「為了明天寫昨天」,因此劇中不少場景也和當下反腐的社會現實有著呼應和共鳴。劇中王荷波收到工友們所贈牌匾時感嘆:「一個人、一個政黨,只有品重,才能成為真正的柱石!」他勸誡季平海不要被權力和豪宅迷惑時說:「我們時刻都要記住,如果有一天我們不與人民同甘共苦了,那我們必將背離人民,我們的事業也將在迷茫中被毀掉啊!」走上刑場的最後一刻,王荷波面向未來發出最後的告誡:「將來,如果你們過上了我們所追尋的好日子,請珍惜啊!請珍惜!」這些呼聲振聾發聵,一次又一次衝擊著觀眾們的心,終場的歌聲響起時,熱烈的掌聲也隨之響成一片。
《王荷波》打動全場觀眾
「理想信念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話劇《王荷波》首演過程中,觀眾們多次被劇情打動,甚至感動落淚……
王荷波的故事發生在革命戰爭時期,一些黨員幹部看完話劇後思考:在和平年代,在全面從嚴治黨的今天,如何做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他們認為,無論什麼年代,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都不能丟。
「理想信念是我們的精神支柱」
市紀委派駐市委統戰部紀檢組組長李濤從王荷波身上受到的最大教育和鼓舞,是革命理想高於天,「王荷波對妻子說的話,實際上也是對同志們說的。無論是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和平年代,理想信念都是我們的精神支柱,黨和人民的事業重於山,這是始終要堅持的,無論什麼時代、什麼環境,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政治本色都必須傳承和發揚」。
話劇第一幕講的是王荷波帶領工人罷工,新洲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徐安剛看完這一幕就感到非常震撼,「他為了信仰不惜犧牲一切,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現在生活過好了,時代在發展,但初心不能忘」。
「廉潔自律,做忠誠乾淨擔當的黨員」
昨晚的話劇讓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原館長、黨史專家趙曉琳多次感動流淚。她說,王荷波領導工人鬥爭,工人們真心擁護愛戴他,為他送「品重柱石」的牌匾等細節,在歷史上都是真實的。
讓趙曉琳最感動也是最受教育的,是王荷波對黨的忠誠,「他作為黨的領導人,生活非常節儉,以身作則、廉潔自律,嚴格執行黨的政治紀律,所以他的威望很高,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他就是一名忠誠、乾淨、擔當的共產黨員」。
「共產黨員要有『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
年輕黨員張思穎是一家文藝院團的人事幹部,她說:「王荷波有家有孩子,但為了革命事業根本顧不了家,4年都見不到妻兒,雖然他很自責,但為了革命,任何事情都可以拋下。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對我們今天的共產黨員是一種很好的教育。(記者黃徵 通訊員陳釩 張圓)
王荷波侄子王更生:
大伯父家訓「嚴」字當頭
「大伯父犧牲前,獄中給家人留下的唯一囑託,就是請求黨組織對子女加強革命教育。」昨日,專程從福州來漢參加話劇《王荷波》首演活動的王更生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大伯父王荷波留下的家訓,「嚴」字當頭。
王荷波早年當過水手、工匠,192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79歲的王更生介紹,1927年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失敗後,大伯父從上海來到武漢,參加中共五大會議,當選為我黨第一個紀律檢查機構——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
「他之所以能擔任這個職務,在於他嚴於律己,公私分明,從不亂花大夥一分錢。」王更生回憶,家裡人曾講過一個故事:王荷波有一次過生日,工友們送他一塊紅綢,題上「品重柱石」4個大字,敲鑼打鼓在街上環遊一周。
在王荷波引導下,他的4個弟弟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大伯父的廉正思想,對我父親的影響尤其深遠。」王更生說,退伍時他本想到父親單位弄一份攝影工作,沒想到父親一口拒絕,他最後到工廠當了一名工人,直至退休。(記者蔣太旭)
來源: 長江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