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對每個人的學習、成長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弗洛伊德就說,童年時期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隨著我們的成長,也越來越發現,自己身上一些性格,多多少少都有父母親的影子——「孩子是生命的延續」這句話,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或許更貼切。
萬科創始人王石在《我的父親母親》一文中,這樣回顧父母對自己品格的影響:
「我讀大學、開公司、登珠峰,這其中每一個階段都遇到過很多困難,但我從來沒有被這些困難打倒過……因為母親以她一貫的堅強告訴我,人只要不被困難打倒,就一定能打倒困難。」
俞敏洪兩次高考失利,他本來打算放棄了,但母親堅持去縣城裡的英語補習班為他報名。從城裡回來那天晚上,下了大暴雨,母親回來時滿身泥漬,俞敏洪大受感動,拼命一年後,終於走進北大。
這就是大佬們的媽媽,平凡中自有不凡。她們用自己的品格和智慧,鑄就了大佬的個性,為他們埋下成功的基因。
給他們提供幫助的,不止是父母,還有伴侶。
1
瑪莉安和麥可·伊裡奇
1959年,二人聯合創立了Little Caesar's Pizza公司,現在每年的比薩餅銷售額達到37億美元。
2
李彥宏、馬東敏
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更是直言,妻子馬東敏是勇氣的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取得成功之後,也沒有因為工作繁忙而忽略家庭。且看看大佬們是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係的~
在很多人眼裡,比爾.蓋茨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之一,但你肯定沒想到,他除了擔當微軟顧問、跑遍全球進行慈善活動,還有個特別的愛好,就是每天晚上堅持為家人親自下廚、並且在吃過晚飯後親自動手洗碗。
英國作家塞·約翰生說,「在家中享受幸福,是一切抱負的最終目的。」真正的人生贏家,從來是家庭事業兩不誤。在家如沐春風,在外波瀾不驚,這才是最大的能力吧。
最後,我們還要講一位把事業當做家庭去經營的教育家的故事。
1961年,只有14歲的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家庭變故。父親的去世,讓一家人失去了經濟來源。為了維持家裡的生計,他在自己家中地下室,和媽媽一起幫人照看孩子賺錢。
從一天天和孩子們的接觸中,他漸漸意識到:
託兒所不是簡簡單單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它更應承擔教育責任,讓孩子們在知識、身心、教養上都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
而傳遞這些內容,最好的方式就是擁抱。為此,他還將「Hug First,Then Teach」的教育理念注入他所創辦的幼兒園品牌的靈魂中。
後來這個品牌來到中國,始終堅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的價值觀,將幼兒園打造成孩子第二個家庭,並憑藉愛心和專業,好評如潮。
讀到這裡您肯定已經猜到了這個幼兒園品牌就是凱斯,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KRK創始人Pat 和Janice Vinson夫婦!
凱斯在美國成為知名的連鎖幼兒園品牌,除了對所有園堅持嚴格的QA質量管理標準之外,也是因為在合作之初,對於園所經營者的認真評估——那些更有家庭意識的合作夥伴,會更容易得到Pat的認可。
Pat先生"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的觀點也得到了妻子Janice的認同,他們努力將幼兒園打造成孩子第二個家,他們的一兒一女都在自己的幼兒園快樂成長。Pat和Janice對孩子個性的尊重,循循善誘,讓他們的子女沒有變成驕橫無能的"富二代",而是在之後的家族事業發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作用。
由此可見,和諧的家庭關係也能助力事業發展!
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良好的家庭中,父母善良和睦、互敬互愛和互讓是教育影響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