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少顯詩名志躊躇,南渡逃難空悲嘆

2020-09-03 唐詩宋詞古詩詞

自古文章憎命達,越是有文才的人,其人生際遇越是坎坷。

日子過得好的人,寫詩文或多或少總有點無病呻吟之感,畢竟順風順水的人生,對藝術創作來說容易有深度不足的弊病。

而命運跌宕起伏的人,他們的才華被錐心刺骨的苦難打磨得更加耀眼,其作品中的真情,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生於北宋末年的他,年輕時光芒初露,前途光明;爾後遭逢國難,北宋南遷,人生突變。他歷經兩個不同的朝代,寫下無數沉鬱頓挫、憂國憂民的佳作,頗具杜甫遺韻,留下千古詩名。

這一抹孤獨悲傷的身影,屬於他——陳與義


天資聰慧年少成名


《宋史·陳與義傳》是這麼介紹他的:「與義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可見,這是個聰明早慧,天賦過人的孩子。同齡人與之相比,都要黯然失色。日後的陳與義,才能日漸增強,最終成為了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

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對陳與義的評價是:「在北宋南宋之交,也許要算他是最傑出的詩人。


這麼優秀的人,24歲時已考中進士。別人終其一生都考不到的功名,他如此年輕就獲得,可謂是人生贏家。在三十歲不到的時候,陳與義寫的一組《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更是受到當朝者的賞識,一舉成名。我們來看看其中一首:

含章簷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


這首詩最精彩的莫過於頸聯與尾聯,意即繪畫的精髓在於神而不在於形,意境到了,便無須講究外表。賞花相馬均如此,重要的是要懂得透過現象看本質,人才的選拔不也一樣嗎?


無怪乎宋徽宗偶然間看到他這組詩,就立馬召見他,賞識之情溢於言表,頗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在旁人看來,這是多大的榮耀啊!自此,陳與義名聲漸響,成為大家眼中的「潛力股」。


彼時的他,年輕有為,躊躇滿志,雖不是位居要職,但也算前途無量,更何況還被皇帝賞識,才名遠播,人生正要精彩。可惜,天意弄人,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來到了個人力量無法扭轉頹勢的歷史階段。


靖康之難詩風大變


陳與義的人生,開始有了翻天覆地的轉折。靖康之變爆發,金軍南下,強勢攻入北宋首都汴京,將宋徽宗、宋欽宗二帝擄走,導致北宋滅亡,隨後宋室南遷。作為亡國之臣,陳與義自陳留向南避難,輾轉多地,經歷了一段充滿艱辛與驚險的逃難之旅。


陳與義成為了逃亡難民的一份子,甚至還曾被金兵追殺,遭受常人無法想像的生死磨難。在《正月十二日自房州遇虜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谷張家》中,陳與義寫道:「今年奔房州,鐵馬背後馳。造物亦惡劇,脫命真毫釐。」


逃難的路上是個什麼情況?金兵的鐵騎拿著武器哐當哐當在你身後狂追不舍,馬蹄聲聲叫人聞風喪膽,無比兇悍。這次經歷有多可怕?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面對敵人的追趕,弱小無助,命懸一線,逃脫僅僅在毫釐之間。


一個「真」字,讓我們體會到當時順利逃生的一刻,陳與義那種驚魂未定的恐懼。這情節,堪比驚險刺激的戰爭大片,不同的是,這的確是陳與義真實感受到的一次危險逃命,兇險程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糟糕。


一路上,陳與義顛沛流離、居無定所,親身經歷了戰爭下老百姓水深火熱的生活,被追殺的回憶更是歷歷在目,午夜夢回仍忍不住打顫。


國難當前,山河破碎,陳與義在創作的時候,風格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他把現實生活融匯進去,寫出了很多具有現實主義色彩的詩詞,如《巴丘書事》:


三分書裡識巴丘,臨老避胡初一遊。

晚木聲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嶽陽樓。

四年風露侵遊子,十月江湖吐亂洲。

未必上流須魯肅,腐儒空白九分頭。


陳與義因為避難,才來到了軍事重地巴丘,曾經的他,對這裡的認識還停留在《三國志》裡的描寫。其實他當時也就差不多40歲,正值壯年,但幾年來一直過著風餐露宿的逃難生活,內心惶恐不安,人已變得蒼老,心理狀態也不好。



朝廷的無能懦弱,不只是給他這樣的臣子帶來苦難,更是給眾多渺小微弱的老百姓以重壓,使人無法喘息。

兵荒馬亂的日子,讓陳與義把目光投向了國家民族的命運,把精力集中在對亡國之痛的書寫上,把悲憫之心放在老百姓身上,其創作的詩詞飽含憂國憂民之情,也由此奠定了陳與義在南宋詩壇甚至是整個宋代詩壇的重要地位。


思鄉難歸悲憤沉鬱


國破家亡,戰事不斷,陳與義眼見這今昔巨變,徒嘆無可奈何,忍不住憶起當年,跟如今殘酷的現實形成鮮明對比,頓時心中感慨萬千: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閒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這首《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陳與義回憶處在人生美好年華時,廣交青年才俊,意氣風發。然而這二十多年來,面對無力回天的國家悲劇,陳與義感覺恍如隔世,悲痛不已。

此刻,國恨家仇與個人遭遇緊緊結合在一起,陳與義聽到漁夫的歌唱,愈覺蒼涼。

人老的時候,就特別想要落葉歸根,重回故鄉的懷抱。故鄉給予的溫暖和安全感,是任何地方都不具備的。陳與義亦是如此。晚年的時候,他寫了這麼一首《牡丹》,寄託了對家鄉的愁思: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洛陽是陳與義的故鄉,洛陽的牡丹揚名天下,美不勝收。陳與義看著青墩的牡丹,在春日裡盛開得那麼嬌豔,心中想著什麼時候能重回舊地,再賞牡丹。

他雖然才四十幾歲,但已是老態龍鐘的模樣,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艱苦、國運的凋敝,將他的精氣神全都磨礪乾淨,只剩滿心孤獨傷感。


他可能也知道,自己終究回不去洛陽了,事實也的確如此。四十九歲那年,陳與義就這麼懷著遺憾與悲憤,咽了氣。在我看來,於他而言,這或許是種解脫。


清代詩人趙翼在《題遺山詩》中寫道:「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這句話放在陳與義身上,再合適不過。他創作的詩詞,也是在南渡之後,因其愛國情懷,才擁有了令後世傳誦的風雅精神。


也許,這是命運給予悲苦才子陳與義另一種饋贈吧。


作者:小柴,喜音樂美食,愛電影品茗,只想快快樂樂過日子,不想唯唯諾諾度一生。

相關焦點

  • 陳與義:少顯詩名志躊躇,南渡逃難空悲嘆
    這首詩最精彩的莫過於頸聯與尾聯,意即繪畫的精髓在於神而不在於形,意境到了,便無須講究外表。賞花相馬均如此,重要的是要懂得透過現象看本質,人才的選拔不也一樣嗎?無怪乎宋徽宗偶然間看到他這組詩,就立馬召見他,賞識之情溢於言表,頗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在旁人看來,這是多大的榮耀啊!
  • 陳與義《春寒》詩賞析
    ——宋·陳與義《春寒》賞析春寒宋·陳與義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陳與義是兩宋之交的一位詩人,詩作細膩,自出機杼,意境深遠,晚年之作頗有老杜之風,在詩壇自成一家,頗負盛名。如果大家留心的話,陳與義就出現在2020年的高考語文全國卷的詩歌鑑賞題中。主要考察的是學生體味作者觀摩畫作,想像畫卷內容的能力。提醒我們在詩歌鑑賞時要做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同時也得注意「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
  • 陳與義的詩有哪些?陳與義的詩詞全集44首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 宋代·陳與義餘甲寅歲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無復存者。乙卯歲,自瑣闥以病得請奉祠,卜居青墩鎮。立秋後三日行。舟之前後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以長短句記之。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來遊,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
  • 古代歷史,洛中八俊陳與義,客子光陰詩卷裡
    的題花光仁老墨梅畫詩《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是成名作,其一雲:「含章簾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得到宋徽宗的嘉賞,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陳與義由此受到器重,接連得到提升。陳與義以詩而成名,而花光仁老此畫也以陳與義的詩而名氣大增,一時傳為佳話。然而,靖康之難,宋室倉皇南渡,一切都改變了,包括陳與義的人生路徑和他的詩風。
  • 陳與義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可與蘇軾《海棠》媲美
    陳與義也工於填詞,但尤以詩文著稱,他詩尊杜甫,號為「詩俊」,與「詞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宋史·陳與義傳》說他的詩詞「體物寓興,清邃紆餘,高舉橫厲,上下陶(淵明)、謝(靈運、眺)、韋(應物)、柳(永)之間」。
  • 宋·陳與義《臨江仙》賞析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博士。南渡後,召為兵部員外郎、翰林學士、知制誥,官至參知政事。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 陳與義性格沉穩,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謙虛謹慎。
  • 王和尚讀宋詩,陳與義的妙想與風骨,寄託家國情懷,細讀讓人落淚
    陳與義,是兩宋之交的著名詩人,後人尊崇他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之一。他早期的絕句充滿奇思,詞句乾淨利落,音節也鏗鏘響亮,在詩中蘊含著灑脫和感慨。「靖康之變」後,他流落江南,詩風變得更加蒼涼悲壯。陳與義是宋人對杜甫詩體會最深的詩人之一,他和杜甫一樣,早期生活清貧,仕途不順,南渡後又像杜甫一樣漂泊江湖,歷盡艱難,故而他的詩更加雄渾慷慨。今天,王和尚選取他的7首絕句,每首都有妙句,每一首都蘊含他對生活和家國的感悟,讀來非常動人。絕句應該如何寫?
  • 臨江仙-詞家譜(27)陳與義
    詩酒唯盡興,狷介少憂患。國破家失知淚衍,杏花蔬陰悲涼伴。感時傷懷英豪盼。眉宇間,中興復何年?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居士,洛陽人。歷任中書舍人、吏部侍郎、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南渡後,經歷亡國之痛,顛沛之苦,詩風驟變。其詞後期抒慷慨悲涼,憂國憂民,感傷時事之情愫。其乃兩宋交替時重要作家。有《簡齋集》《無佳詞》傳世。
  • 陳與義二十三歲中進士,被兩位皇帝賞識,官至副宰相,卻憂鬱病逝
    ——《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 其四》 陳與義這首詩講的是繪畫,意在告訴大家繪畫的精髓在於傳神不是在於顏色上面,也就是說在於神而不在於形,所謂繪畫講究意境,意境到了,也就無須講究外表了。說到這裡,詩人還想說,不僅賞花相馬是這樣,人才的選拔不也是這樣嗎?都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不需要虛有其表的人。
  • 登嶽陽樓二首·其一——宋·陳與義
    登嶽陽樓二首·其一——宋·陳與義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裡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裡,老木滄波無限悲。
  • 宋代詩人陳與義五首詩詞,堪稱一代「詩俊」
    客子光陰詩卷裡,杏花消息雨聲中。西庵禪伯還多病,北柵儒先只固窮。忽憶輕舟尋二子,綸巾鶴氅試春風。——《懷天經智老因訪之》早春時節,冰雪都開始融化了,我蕩舟尋訪二位老友。在春風的吹拂下,我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是何等的風流俊逸。張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詩日日待春風,及至桃花開後卻匆匆。歌聲頻為行人咽,記著尊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
  • 歷史上陳與義是誰?他有哪些貢獻?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陳與義母親逝世,回汝州服喪。結識汝州知州葛勝仲。兩年後,由葛勝仲舉薦,任太學博士。後來又升任符寶郎,但不久被貶為陳留酒監。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滅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陳與義自陳留南遷避難,經湖北、湖南、廣東、福建。
  • 悲嘆才俊王勃
    檻外長江空自流。然名篇佳作何其少?《滕王閣序》字挾風採,氣凌雲漢,堪稱絕世佳作。昔日名家作文,無不費思勞神,推敲斟酌長久,方得佳句一二。唯王子安王大才子天縱英才,觀天地於方寸之間,詠日月於心懷之內。筆下貫通古今,紙上跨越南北。宏篇之作,頃刻而就,即席成詩。
  • 宋代名人大觀 陳與義:壯歌一曲伴大宋
    本報記者 李 喆 只要陳與義把自己的作品一念,大家立馬畢恭畢敬,洗耳恭聽,誰也不敢在這方面和他較量。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兩宋之交著名的愛國文人。他用詩打動了宋朝的兩個皇帝,也用詩鼓舞了宋朝無數熱血志士。
  • 觀宋填詞103 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有人說陳與義像極了蘇東坡
    一、江西詩派一宗 因詩而貴很可惜陳與義只傳下來十幾首詞,但是他的詩卻傳下來幾百首,事實上,陳與義也的確是因為詩做得好而聞名,更因為詩做得好而受到了皇帝的賞識。陳無己所以謂之『詩能達人矣,未見其窮也』。葛魯卿序《簡齋集》亦用此語,蓋為是也。」宋徽宗喜歡陳與義的《墨梅》以外,更喜歡他的」客子光陰詩卷裡,杏花消息雨聲中。「這兩句出自陳與義的七言律詩《懷天經智老因訪之》:今年二月凍初融,睡起苕溪綠向東。
  • 文學史:南渡前後詞風的演變
    南渡詞人: 一、以李清照、朱敦儒、張元幹和葉夢得、李綱陳與義等詞人為代表。 二、主要生活在12世紀上半葉徽、欽和高宗朝社會由和平轉向戰亂的時代。
  • 宋代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靖康之難後,宋室南渡,詞人也因之開始了流亡生涯,飽受國破家亡的痛苦,歷經顛沛流離。他在南宋都城臨安回想起青壯年時在洛陽與友人詩酒交遊的情景,不禁感嘆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陳與義簡介: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
  • 宋代趙鼎《滿江紅·丁未九月南渡泊舟儀真江口作》古詩欣賞及解析...
    滿江紅·丁未九月南渡泊舟儀真江口作注釋:慘結秋陰,西風送、霏(fēi)霏雨溼。悽望眼、徵鴻幾字,暮投沙磧(qì)。試問鄉關何處是?水雲浩蕩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無中,遙山色。空陰沉愁雲盤結多悲慘,西風悽涼吹送滿天細雨溼江舟。抬眼望風雨悽迷歸雁結成人字隊,暮色裡振翅兼程投宿沙漠和荒丘。鐵蹄下請問我家鄉在何處,江上雲水相連浩浩蕩蕩不辨南北迷雙眸。我只見一抹寒冷的青色時隱現,想必是江對岸遙遠的山巒峰頭。結:凝聚。霏霏:形容雨細密。徵鴻:飛,仨的鴻雁。幾字:指雁飛結成人字形或一字行。沙磧:沙石淺灘。山色:山的景色。
  • 「詩俊」陳與義十首經典詩詞,唯美感傷,道盡故國情懷
    2019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中,有一道古詩閱讀題,選的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一首詩《題許道寧畫》。結束之後,很多人都說怎麼如此冷門的詩人會出現在高考試卷上?也對陳與義產生了一些關注。其實陳與義並不冷門,只是相比其他大詩人、大詞人而言,他的知名度小了一些,但這並不能影響他的個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