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玩石「鳳巖硯香爐」

2021-01-09 光明數字報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裡曾憧憬了這樣的生活場景:「有遊士借居萬柳堂,夏日湘簾榧幾,列古硯七八,古玉器銅器磁器十許,古書冊畫卷又十許,筆床水注,灑盞茶甌,紙扇棕拂之類,皆極精緻。壁上所粘,亦皆名士筆跡,焚香宴坐,琴聲鏗然,人望之若神仙,非高軒駟馬不能登其堂也。」玩物不一定喪志,有時也會益志。這種「玩」不是停留在手上,更重要的是在心裡,用知識和智慧,將「玩」升華為中國文化特有的賞玩文化。唐宋以來,白居易、蘇東坡、陳繼儒、蒲松齡等都因賞玩文化寫出過千古名篇。可見「俗人之玩,合當令其喪志。君子之雅,識性應可無憂」。

    宋人趙希鵠的《洞天清祿》中記載:「東坡小有洞天石。石下作一座子,座中藏香爐,引數竅正對巖岫間,每焚香則煙雲滿岫。今在豫章郡山谷家,其家珍重,常與告身同置一匣」(告身:委任官職的文憑)。蘇軾到底是名人,連他的玩,都被世人傳頌。這個名為「小有洞天」的觀賞石,經東坡居士獨出機杼的打造,把只有觀賞功能的供石,變成了有入鼻、入心功能的靈石香爐。玩觀賞石要配置相襯的底座,蘇軾將底座的內部空膛內藏香爐,同時,底座的表面上、緊貼觀賞石腳底的地方,開有若干小孔。這樣一來,暗藏於底座內的香爐一旦焚香起煙,便有菸絲從觀賞石腳底的各個孔竅中嫋嫋飄出,煙雲滿岫。足不出戶,便賞山林之氣;坐擁禪室,頓感氣象萬千。

    北宋士大夫玩石成風。杜綰的《雲林石譜》介紹各地美石。其中提到:相州林慮石,「頗多嵌空,洞穴宛轉相通,不假人為。至有中可虛可施香燼,靜而視之,若煙雲出沒巖岫間」。衢州常山石(石筍石)「峰巒聳秀,洞穴委曲相通,底座透空,堪施香燼,若煙雲縈繞亂峰間。」可見這種中空、帶孔的奇石,是逃不過愛玩的宋人法眼的,這種孔眼奇石註定要被宋人賦予煙雲供養。

    這些是小玩,還有講排場的大玩。南宋遺老、大文學家周密在其編撰的《癸辛雜識續集》中介紹「汴京宮殿」時講,宋徽宗時「京師有八卦殿,八門各有樹木、山石,無一相類。石皆嵌空,石座亦穿空,與石竅相通。上欲有所往,與所幸美人自一門出,宮人仙衣,壯士扶輪,一聲水闢歷,則仙樂競奏,雲霄間、石竅間腦麝煙起如霧。」說的是宮中用觀賞石堆砌的假山,內空可燃香,宛若巨型石香爐。供宋徽宗穿梭於龍腦、麝香的煙霧之中。

    山石穿雲播煙,行香運氣,不僅是古人的理想,也是今人的追求。十年前一個硯友曾轉讓給我一方「多孔」石硯,疑是衢州常山石(石筍石),石色薑黃泛青。三個立面崎嶇起伏,如橫峰側嶺;一面立陡如峭,似刀砍斧剁。石中層層疊疊,孔竅相連,若有喀斯特地貌溶洞狀。外露孔竅布滿石身,形若鳳眼,故名之為鳳巖。

    把玩之餘,突發奇想,讓學生在硯底鑿琢一個凹穴,內容一個瓷甌,甌內淺鋪香灰,可做香篆,可埋紅炭,可燃香塔。石竅出煙傳香,絲絲縷縷,隨氣而動、逐韻而行,正合了東坡居士「雲煙出岫」之意。從此,可研墨、能焚香,天人合一、一石二用的文玩雅物誕生了。鳳巖硯香爐製成後,專請京城半隱廬主人張得一先生勒石刻銘,孟玄銘曰:「裁鳳巖,隱岫巒,你悟馨香,我觀紫嵐」。開悟堂主人有詩為記:「屢屢雷霆犯秋山,堪堪電光洞石穿。收拾沉檀理香氣,好將炭紅賦春嵐」(註:黃海濤,字孟玄,號開悟堂主人)。丙申盛夏,歐忠榮於端州拿雲樓次韻開悟堂鳳巖硯香爐詩:「乾坤造化一奇山,剔透玲瓏百竅穿。試點沉香炊墨氣,芸窗嫋嫋舞煙嵐。」半隱廬得一時在丙申夏日和韻開悟堂題鳳巖硯香爐詩:「橫臥一疊山,遠觀鳳眼穿。丹砂結道氣,篆繞起香崗。」半隱廬主人又填詞《滿庭芳》:「凝望沉山,疊巖會意,鳳眼參差相連。飛飄無序,花月起青煙。妙舞輕姿寄幔,香積外,靜水幽潭。良辰聚,中軸一線,同享碧雲天。何難?行樂處,湘雲楚雨,任我憑欄。曾為天然硯,金立裡奸,不理塵冤舊恨,硯爐轉,心暢魂安。悠閒久,琴歌雅韻,共憶醉石嵐。」

    三人唱和,雖不及宋人,但尚留宋人意趣遺風。最終由得一先生手制鳳巖硯香爐全形拓,並將詩詞、書法、篆刻、題跋等諸多文化藝術形式共同展示在三尺白練上。一件傳承古代士夫文化並有新意的藝術衍生品,以全新的姿態進入了新的時代。

    案頭雅石雖然為天然雕琢,卻玄妙深奧。中國自古就有賞石的傳統,在《尚書·禹貢》中即有關於青州貢品「鉛松怪石」的記載。自魏晉以來,文人士大夫對它就有所偏好,並賦詩著文。根深蒂固的「黃老之術」,培育了士大夫對山林之氣的敬仰,讓追求「出世」的文人士夫藉此抒發心中對於寄情山水的渴望,代表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取向和情懷。相傳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宅邊的菊叢中,有一塊如砥的大石,縱橫各有丈餘。陶老每當喝醉酒就在石頭上睡一覺,還給它取名為「醒石」。南朝齊高帝蕭道成之孫、史學家、文學家蕭子顯「性愛山水」,他撰寫的《南齊書》中有記載,南齊武帝長子文惠太子的玄圃內,「起出土山池閣樓觀塔宇,窮奇極力,費以千萬。多聚奇石,妙極山水。」

    至隋唐,此風尤熾,白居易的《太湖石記》是中國雅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闡述太湖石收藏、鑑賞的方法和理論的散文,介紹了唐代牛僧孺雅石的極致,第一次分出了雅石的品級,反映出唐代雅石文化的發達。

    到了宋代,雅石文化已經由「形而下」的擺玩,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文玩」。雅石文化專著的出現是一個標誌。比如北宋杜綰《雲林石譜》中,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匯載了116種石品。北宋收藏家米芾提出的「瘦皺透漏」相石四法,影響至深。另有蘇東坡、歐陽修及宋徽宗等人品石、論石的文藝作品中,不乏雅石文化的精髓觀點。在雅石陳設方面,宋代更是一個高峰,甚至不惜動用國家力量。著名的「花石綱」就是宋徽宗在東京(今河南開封)建「壽山艮嶽」,設蘇杭應奉局,搜羅奇花異石,用船隊運往東京,連年不絕。

    而元明清時的文人士大夫秉承宋人遺風,一方面博雅好石之風不減;另一方面在政治的高壓下,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又有了新的變化,對閒雲野鶴的追求和寄情山水的渴望,已經由自然的日常之「玩」,轉變為必然的精神寄託。明代畫家林有麟著「素園石譜」,這是迄今傳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畫石譜錄,其中錄入名石種或名石品102種(件),大小石畫計249幅,是當今石友了解古代(主要是明代)賞石概貌的重要歷史參考文獻。到了清代,數十種雅石專著或專論,再次把中國傳統賞石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如宋犖的《怪石贊》、梁九圖的《談石》、王晫的《石友贊》、高兆的《觀石錄》、毛奇齡的《後觀石錄》、成性的《選石記》、諸九鼎的《石譜》、沈心的《怪石錄》、馬汶的《縐雲石圖記》、錢朝鼎的《水坑石記》等,反映了雅石文化的盛況及文化水準。

    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綿延不絕。如今,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尚在,當代的審美觀、價值觀脫離不了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的特殊之處,也是對世界文明的突出貢獻。「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玩石論道,祖道不孤。傳承文明,正脈不斷。

相關焦點

  • 石香爐青石香爐大全及石香爐的作用
    石雕香爐(花崗巖石材香爐 石雕香爐供桌)——款式很多。寺廟大型石雕香爐可謂是香爐中的佳品,大多採用優質花崗巖加工製作,三足式圓形香爐,浮雕龍柱製作,整體結構設計巧妙,做工精湛,與寺院宇渾為一體。 花崗巖石材香爐。
  • 深圳鳳凰山森林公園鳳巖古廟,一個香火很旺盛景點眾多的景區!
    鳳巖古廟始建於宋末元初(大德年間) ,屹立在鳳凰山的半山腰,依山傍海,殿宇恢宏,香菸繚繞,晨鐘暮鼓,不絕如縷,成為深圳乃至周邊地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鳳巖古廟鳳凰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三面環山,一面臨海。
  • 深圳鳳巖古廟,最早用來救濟窮人的地方!
    在深圳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山叫鳳凰山,人盡皆知,遠近聞名,山裡的廟叫鳳巖古廟,朝拜的人絡繹不絕,卻少有人知其廟的名字及其廟宇的來歷。鳳凰山坐落在深圳福永鎮境內的鳳凰村,鳳巖古廟位居鳳凰山的半山腰上,如今人們講到的爬鳳凰山,多半都是爬到半山腰上,少有一些體力較好的會攀爬到山頂,當然我也沒有勇氣爬到山頂,只是在半山腰的鳳巖古廟裡面上柱香朝拜一下,順便砸一砸廟門前龜池裡面的烏龜,以圖個吉利,希望有個好前程,好姻緣,這裡每逢節假日來訪的遊客絡繹不絕
  • 石香爐題記
    石香爐題記(闕片)(記刻座上高一尺,四面,每面廣三寸五分,十四行,行字不等,正書。宣和六年閏三月十八日造。今在元氏縣西吳村龍王廟。《常山貞石志》)正文:水淥菩薩三娘子廟真定府元氏縣甘泉鄉吳村,元建廟六十餘年到今,合村人供訖,做造石爐一坐永為供養。
  • 溫富等造石香爐記
    溫富等造石香爐記(闕片)(記刻座上,高九寸,八面,每面廣四寸,行數字數不等,正書。大定三年九月二十一日造,今在元氏縣。《常山貞石志》)正文:大金國真定府元氏縣南程村維那溫富特發願心,管石香爐壹坐,獨力難成,化到龍泉鄉曹家莊眾維那楊寶等,同發願心,置石香爐壹坐於郎君廟內,永為供養,伏願: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時豐歲稔,永為供養。大定三年歲次癸未壬戍月乙酉日置。
  • 雕刻的藝術-樂石硯
    此次,我們赴宿州樂石硯小分隊於7月23日在隊長張姍姍的帶領下,來到了宿州博物館。首先,我們先在博物館內進行了整體參觀,了解了宿州的發展史,並看到了很多與非物質文化相關的產物,有剪紙,樂石硯,奇石,雜技表演等。在參觀過之後,我們團隊整體決定要以博物館為我們暑期社會實踐實行的地點。
  • 宗廟祠堂的石香爐有什麼講究
    香爐是宗廟祠堂都會用到的一種器物,用來祭祀燒香,你也可以在各個寺廟祠堂中發現香爐各有不同,材質有多種多樣,造型款式上更是不同,有簡單的有複雜的,人們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定製雕刻所想要的造型。可以說在宗廟祠堂擺放的任何一種石雕作品,都需要經過認真研究考慮,而香爐也不例外。那麼我們今天來看看香爐的使用一般需要講究些什麼。1.形狀的講究,也就是說香爐的造型上要正,要嘛是方形的,要嘛就是圓形的,所謂正就是天圓地方。而它的形狀並不是說整個形狀都要圓形或者正方形,只是說香爐的爐口要圓形或者方形為主。只有香爐口能呈現一種端正的狀態,也能符合風水學中的端正寓意。
  • 神話故事之西湖石香爐的傳說
    魯妹說:「高高山上高高巖,我要叫阿哥把它鑿成一隻大香爐。」黑後生高興得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魚王,落凡立廟堂。有個你陪嫁的石香爐,正好拿它來收供養!」魯妹拉過阿哥商量了一陣。魯班對黑後生說:「東是水,西是水,怎麼辦呢?你先把大水落下去,我才好動手。」 黑後生張開闊嘴巴一吸,滿城的大水竟飛了起來,倒灌進他的肚皮裡去啦。
  • 文物說:從清代翡翠香爐漫談翡翠
    上好的翡翠, 目前已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珍愛, 同時在世界珠寶習俗中, 人們還把翡翠定為五月的誕生石,為善良,熱情之石。翡翠產於緬甸及中緬邊境地帶, 大量輸入中土是清中期以後的事情,但從文字記載及出土實物記錄看,翡翠的出現時代還要早得多。《漢書·賈山傳》:「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首次出現了「翡翠」一詞。
  • 山東名硯,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
    「燕子石」,石質細膩,沉秀如玉,叩之有銅聲,撫之如凝脂,是治硯的上乘原料。用燕子石製作的「燕子石硯」,保潮耐涸,易於發墨,不傷筆毫,倍受歷代文人墨客所青睞。清乾隆帝在《西清硯譜》中,將其列為眾硯之首,足見其彌足珍貴。「燕子石硯」,又因其硯臺上的三葉蟲化石狀似飛翔的蝙蝠,取其諧音,人們又稱之為「多福硯」、「鴻福硯」。
  • 紅絲石硯的前生與今世
    在文房四寶中,硯的歷史最為悠久,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現代社會硯臺雖然己退出「實用」舞臺,但是仍然能成為文化藝術品。紅絲石因色紅黃相間有紅或黃的絲而得名,它以質地細膩溫潤色彩明亮華美紋理奇特多姿的特點曾為四大名硯之首。
  • 松花江石夔龍紋暖硯
    松花江石夔龍紋暖硯,清康熙,硯石長14.3cm,寬11.2cm,高2.5cm,炭火盒長14.7cm,寬11.5cm,高5cm。清宮舊藏。硯面上沿邊緣有陰刻方框一,內雕荷葉狀墨池一,池邊有一小孔用於蓄水。硯堂凹陷,上有墨痕。硯體四側各雕凹底陽紋兩兩相對的夔龍紋。硯下置匣式銅胎掐絲琺瑯炭火盒一,盒體上部環繞鏤空夔紋一周,下部為藍色琺瑯釉地上飾「雙龍捧壽」紋,兩面為藍龍金桃,兩面為金龍紅桃。盒內有炭火燒過的痕跡。盒外底有「康熙年制」四字篆書印款。本品硯體雕刻細緻,炭火盒精緻華貴,是康熙皇帝的御用暖硯。
  • 燕子石再現億年蟲 多福硯傳播福文化
    在萊蕪區,提起燕子石,無人不曉。燕子石是一種億萬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又名多福石、蝙蝠石,因石上有化石狀如蝙蝠、形如飛燕而得名。  改革開放之後,用燕子石加工製作的工藝品受到市場歡迎,成為人們饋贈親友的佳品。很多人並不知道,燕子石最初「出名」是因為用它製作的硯臺——多福硯。  以燕子石制硯歷史悠久。
  • LOLS10香爐時光皎月怎麼玩 S10香爐時光皎月玩法攻略
    LOLS10皎月怎麼玩?英雄聯盟2020年S10賽季即將開始,很多玩家都想知道S10有哪些強勢英雄推薦?本次,我就給大家推薦LOLS10香爐時光皎月玩法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當前版本皎月十分強勢,已經成為了韓服T1級別的存在,皎月因為被動與徵服者的存在即使在技能空窗期也可以造成不俗的傷害,所以在韓服高端路人的開發下,香爐時光的皎月玩法被開發出來,這套玩法的爆發可能不如火箭腰帶那一套,但是持續作戰能力與坦度十分可觀
  • 朗山和鳳巖:多元文化交融的瑤族古村落
    鳳巖古村至今還保留完好的巷道。  而在蓮花鎮,除了聲名遠播的紅巖新村,還有一大批歷史文化悠久的古村落,其中鳳巖村鳳巖屯、朗山村朗山屯、竹山村委紅巖老村和門等村高桂屯、東寨屯、矮寨屯6個村屯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在桂林134個鄉鎮中,實屬少見。  今天,記者就帶大家走進朗山村朗山屯和鳳巖村鳳巖屯這兩個多元文化融合的瑤族古村落。
  • 制硯大師劉克唐:存石之「天趣」,賦石之「雅趣」
    此次展出的均為劉克唐從藝近50年來的代表性制硯作品、題跋作品拓片,其中硯石主要為端石、歙石、徐公石、紅絲石、紫絲石等20多個品種,呈現出鮮明的魯派硯風。發揚石之「天趣」劉克唐說,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制硯。」
  • 劉長城:以石為緣三十載,不悔琢硯醉此生
    「中國儒家第一硯」之稱的尼山硯。    石為緣:三十餘載與石相伴    尼山硯是曲阜三寶之一,因取材於孔子誕生地尼山而得名。清乾隆《曲阜縣誌》有記載:「尼山之石,文理精膩,質堅色黃,可以為硯,得之不易,近無用者。」如今所見尼山石,是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石雕老藝人在尼山五老峰下找到的新坑而來,色呈橘黃,表面覆有疏密不均的黑色松花紋。
  • 才子佳人的筆墨「硯」遇——中國硯
    戰國末期的硯硯檯曆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臺製作。其中採用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xī)州的歙石及甘肅臨洮的洮河石製作的硯臺,被分別稱作端硯、歙硯、洮(táo)河硯。史書將端、歙、臨洮硯稱作三大名硯。唐代的昌盛與開放,促使文化的發展,文化包羅與社會包容氣度為硯臺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造型(例如:鳳型硯,龜硯,簸箕硯等)多樣化,其材料(澄泥,陶瓷,端硯,歙硯,紅絲等等)也五花八門。
  • 硯錄|硯林攬勝,故宮博物館藏硯三
    端石長方硯  端石長方硯,明隆慶,長9.8釐米,寬9.5釐米,厚2.5釐米。  硯端石製成,長方形,色青紫黑,硯面有青花、焦葉白及火捺紋。硯左側鐫刻陰文楷書「隆慶辛未(隆慶五年,1571年)孟冬識」,其下署一陽文篆書印。硯右側鐫陽文楷書:「劃石骨出雲腴,供吾翰墨,礪我廉隅。」下署「弇州山人」四字。硯背面鐫陰文隸書「直以方,虛能受墨,動如靜,靜則壽」,且署「彭年」篆書方印。  此硯與墨兩錠、筆兩支、銅水丞、銅勺共裝於一紫檀木匣內,組合成套。
  • 硯錄|硯林攬勝,故宮博物館藏硯一
    硯陶製,造型小巧,呈風字形。陶色青灰,陶質較細,硯體薄而輕。硯首高翹呈圓弧形,兩側折腰,因似箕形而稱箕形硯。硯面下斜形成硯池,硯堂表面光滑,可與石硯相媲美。陶質箕形硯為唐代較為流行的硯式。乾隆皇帝題詩端石修褉圖宋硯乾隆皇帝題詩端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