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學習書法都有一個重要的問題「臨摹」,書法臨摹是伴隨一位書家終生的問題,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從古代書論可以窺探出古人用極大的篇幅敘述:書勢論、筆法論、書體論等等,而提及臨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文章極少,對具體臨帖方法更是少之又少。難道古人學書不臨帖嗎?不不不,不是古人不臨帖,而是古人把臨帖貫穿於書法學習的始終。寫字、臨帖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一部分,字寫得好壞可是直接關係到古人的飯碗的,因此可想而知古人重視臨帖的程度是今人不可比擬的。例如,米芾的「集古字」和王鐸的「如燈取影,不失毫髮」「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便是典型的例子。
臨帖不過就是「形」與「神」兩個方面的學習,但是如何在實踐中由「形似」達到「神似」的確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臨帖的過程就是與實用審美較量的過程,或者是說在碑帖中尋找與實用不同點的過程。比如使用審美中對「十」字的要求是橫平豎直,書法藝術審美則不然,這個橫畫在傳統法帖中表現姿態萬千,韻味無窮,左圓右尖、左細右粗、左藏右露等等,且左右形態互換,追求的是變化,是打破平衡,是對立統一的和諧。所以臨帖要審美觀念到位,讀帖研究鐵道為思考認識到位,情感到位,技法到位,形態到位,神採到位。
另外,臨帖要強調筆到與心到的結合,筆到解決形似問題,心到才能達到神似的境界,筆到法不虧,但心不到就打不開法帖作者的內心世界。筆到嚴格來說是在模仿學習書法的技法,也可以理解為符合技法的書寫,同時揣摩古人法帖,尋找總結規律性的技法。下筆需反映作者意圖,考慮作者書寫狀態,進而更好地書寫。
關於臨摹還有幾個重要的問題:第一,古代法帖時間的節奏體現,臨摹時不僅要位置準確,筆法到位,而且要知疾澀、知節奏、知輕重。第二,要不斷從古代法帖得到空間變化的啟示,從古人的某個空間處理方式領悟到空間造型的一般規律。第三,要揣摩古代作者的情感與法帖產生的背景。總之,臨摹的重點在零臨,在想,在生發。一定要抱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態度來認識臨帖,掌握規律。
臨摹就是與法帖對話,與古代聖賢對話。臨帖者,須探古人之玄微,摹帖中之工巧,悟毫端之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