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民國大家之辜鴻銘

2020-12-09 騰訊網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湯生,字鴻銘,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縣,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穫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1857年7月18日,辜鴻銘生於南洋馬來半島西北的檳榔嶼(馬來西亞的檳城州)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內。早年,他祖輩由中國福建泉州府惠安縣遷居南洋,積累下豐厚的財產和聲望。他的父親辜紫雲當時是英國人經營的橡膠園的總管,操流利的閩南話,能講英語、馬來語。他的母親則是金髮碧眼的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這種家庭環境下的辜鴻銘自幼就對語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沒有子女的橡膠園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歡他,將他收為義子。自幼讓他閱讀莎士比亞、培根等人的作品。

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時,把十歲的辜鴻銘帶到了當時最強大的西方帝國。臨行前,他的父親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誡他說:「不論你走到哪裡,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

1870年,14歲的辜鴻銘被送往德國學習科學。後回到英國,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並以優異的成績被著名的愛丁堡大學錄取,並得到校長、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

1877年,辜鴻銘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後,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此時,辜鴻銘獲文、哲、理、神等十三個博士學位,會操九種語言。他在德國人舉辦紀念俾斯麥百年誕辰會上所作的即席演講,博得一片喝彩。他還會用拉丁文作詩。民初上海愚園路廊壁上鑲嵌的拉丁文的詩,系辜鴻銘手筆。後來,蔡元培去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已是聲名顯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後,當林語堂來到萊比錫大學時,辜鴻銘的著作已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了,在林語堂的《京華煙雲》一書中曾提及辜鴻銘。14年的留學生活使富有天賦的少年辜鴻銘成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

1880年,辜鴻銘結束自己14年的求學歷程返回故鄉檳城。

1881年,遇到馬建忠並於其傾談三日,思想發生重大改變,隨即辭去殖民政府職務,學習中國文化。

1883年,開始在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上發表題為「中國學」的文章開始,他昂首走上宣揚中國文化、嘲諷西學的寫作之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幾年裡,他還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相繼在海外刊載和印行。後來又翻譯了《大學》。

1885年,辜鴻銘前往中國,被湖廣總督張之洞委任為「洋文案」(即外文秘書)。張之洞實施新政、編練新軍,也很重視高等教育。他在晚清實權派大臣張之洞幕府中任職二十年,主要職責是「通譯」。他一邊幫助張之洞統籌洋務,一邊精研國學,自號「漢濱讀易者」。

1891年,俄皇儲來華,贈其鏤皇冠金表。

1893年11月29日,在辜鴻銘鼎力謀劃並擬稿,再呈張之洞審定,於光緒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以《設立自強學堂片》上奏光緒皇帝,籌建由國人自力建設、自主管理的高等學府——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得到欽準。自強學堂正式成立後,蔡錫勇受命擔任總辦(校長),辜鴻銘任方言教習,成為自強學堂一代名師。

1898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晤訪。

1901年,清廷曾以「遊學專門」名譽賜他為「文科進士」。

1905年,辜鴻銘任上海黃浦浚治局督辦。

從1901至1905年,辜鴻銘分五次發表了一百七十二則《中國札記》,反覆強調東方文明的價值。

1906年,與俄國作家託爾斯泰書信往來。

1908年,宣統即位,辜任外交部侍郎。

1909年,英文著本《中國的牛津運動》(德文譯本名《為中國反對歐洲觀念而辯護:批判論文》)出版,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產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大學哲學系將其列為必讀參考書

1910年,他辭去外交部職務,赴上海任南洋公學監督。

1911年,辛亥革命後,辜辭去公職

1913年,和泰戈爾一起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1915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主講英國文學。《春秋大義》(即有名的《中國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義的熱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同時,他對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銳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義》德文版出版了,在正進行「一戰」的德國引起巨大轟動。

1917年,蔡元培執掌北大時,提出了「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的用人主張,創中國大學曇花一現的鼎盛時代。辜鴻銘被邀請教授英國文學。

1920年,英國作家毛姆來訪。

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來訪。

1923年,蔡元培辭去北大校長職務,辜鴻銘也緊隨辭職。不久,經人推薦到一家日人辦的英文報館當總編。

1924年,辜鴻銘赴日本講學三年,其間曾赴臺灣講學,由臺灣遠親鹿港辜家的創始人辜顯榮招待。4月23日,印度詩哲泰戈爾訪華,辜鴻銘與梁啓超、蔡元培、胡適、梁漱溟、熊希齡、蔣夢麟等前往北京前門車站迎接。同年,見溥儀。

1927年,辜鴻銘從日本回到故國。不久妻子淑姑去世。日本人推薦他做新組建的「安國軍政府」大帥張作霖的顧問。張作霖對這位穿前清服飾,留小辮的老古董很奇怪,直截了當地問:「你能做什麼事?」辜鴻銘怔怔地看著這位大帥,絲毫也找不到當年張之洞總督那待人如賓的影子,乃拂袖而去。

1928年4月底,奉系軍閥張宗昌內定辜鴻銘為山東大學校長,辜鴻銘也有意前往執掌。但染了感冒,請了法國醫生來看,不見好轉。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

---------------------------------

推薦好書好詩好故事

天天送好書,

分享即快樂!

相關焦點

  • 民國奇人辜鴻銘,不隨大流守住真性情,留著一條搞笑的辮子
    民國時代是一個軍閥混戰的時代,是一個思潮碰撞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守舊的儒生們和新文化運動中成長起來的,有志於用新思潮來改變中國的比比皆是,他們相互碰撞,有了激烈的火花。這時代不乏胡適,魯迅等接受新思想的才子們,也不缺辜鴻銘這樣的儒學奇人。
  • 民國哪些名人偏愛三寸金蓮?辜鴻銘顧頡剛榜上有名
    我看了這幅圖影,不由想到李後主的文採風流,這位「亡國之君」,以蓄養「娘」、首創纏足著稱,對婦女施以這種酷刑,斯人而稱聖賢,真不知聖在何處?賢在哪裡!古代關於纏足的記載,前已詳述,到了民國初年,天足運動高唱入雲,從這時起,女孩子已不再纏足,應該是再沒有人歌頌纏足之美了。
  • 民國大師辜鴻銘:納妾合理的9個理由
    父親給一個英國人看管橡膠園,相當於大管家,家境不錯,這個英國老闆叫布朗,跟辜鴻銘的父親關係很好。 辜鴻銘家庭算是很富有了,布朗在馬來西亞住不習慣,想回蘇格蘭,因為自己沒有兒子,就希望辜父將兒子過繼給自己,自己帶他回去受西方教育。 辜鴻銘父親同意了,此時辜鴻銘才十歲。
  • 民國奇人辜鴻銘:精通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拖辮子北大上課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到處亂鬨鬨,但卻出了一批大師級的牛人。辜鴻銘就是一位奇人,他出身在南洋(現在的馬來西亞),父親是中國人,而母親確是金髮碧眼的西洋人。他學貫中西,精通種9語言,獲得過十三個博士學位。辜鴻銘還有一個讓人詬病的事情,喜歡小腳女人,還贊成男人納妾,這給民國一些號稱思想解放的新人狂批提供了素材。常常用英文、德文等語言給西方人寫作或演講《論語》等中國經典著作。泰戈爾、毛姆這些文學巨匠也對辜鴻銘的思想和才學欽佩不已、伊藤博文、印度聖雄甘地都有來往。圖為辜鴻銘接待泰戈爾訪華時的情景,右二為辜鴻銘。辜鴻銘多才多藝,他的書法作品也是一絕。
  • 辜鴻銘: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
    1921年,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到訪中國之前,他的朋友叮囑他:「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緊,但不可不去一見辜鴻銘啊。」 1882年,返回亞洲的辜鴻銘在新加坡偶遇當時的維新派人物馬建忠,「三日傾談」後,辜鴻銘豁然開朗,找到了自己中國人的根。及至1885年辜鴻銘投奔兩廣總督張之洞門下任幕僚,從此徹底迷上中國傳統儒家文化。
  • 辜鴻銘和胡適:他們的思想水火不容,但他們也有共同語言,怕老婆
    民國時期也有兩位出名地怕老婆的大人物,就是辜鴻銘和胡適。 02 胡適則是我們更熟悉的一位民國人物了。
  • 辜鴻銘:中華文化堅定的捍衛者,褒貶兩重天,心中的孤獨,誰懂?
    辜、胡都是大師,是民國初年響噹噹的國學大師,但是,二人卻是一生中最大的冤家,辜鴻銘全方位地堅守國粹,胡適則推崇西學,辜鴻銘笑胡適說的英語,是英國鄉下人說的土話,胡適則諷刺他是留著辮子的老怪物,二人相互攻擊,差點還弄上法庭去。
  • 辜鴻銘:我就是要和胡適對著幹
    但西方人卻對其敬之畏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英國作家毛姆、印度詩人泰戈爾……這些當時不管是政壇還是文化界的頂流人物,到中國必訪辜鴻銘。因此當時西方一直盛傳這樣的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 寧死不剪辮子,英語六級 的「一代狂儒」辜鴻銘到底有多牛
    1915年,辜鴻銘在北京出版了《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漢語題名「春秋大義」。不久即被譯成德、法、日等多種文字出版,一時轟動東西洋,在德國甚至掀起了持續十幾年的「辜鴻銘熱」。辜鴻銘和胡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他一向和胡適對著幹,有一次竟在報紙上公開揚言要去法庭正式控告胡適,大致是胡適先生提倡的新文化運動惹惱了這個民國時一身復古風的老學究。
  • 此人在北大教古典文學,辜鴻銘嘲諷:你能教書?後此人成國學大師
    我們前面說了一些民國的故事,今天我們繼續來說民國比較有意思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曾一度被辜鴻銘看不起,但是此人從此發奮努力,後來成為一代國學大師。此人是沈從文的老師,沈從文對此人是非常尊敬的,因為日本侵略的原因,後來我國有了近代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一個大學:西南聯大。
  • 辜鴻銘:「四洋」文化薈萃一怪傑,力挺中華文明,偏執中有本心
    說到學問,辜鴻銘自稱「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歷經「四洋」文化培育、浸潤的他學貫中西,當時在國內外影響都很大。外國人時有「到中國不看紫禁城,也要看看辜鴻銘」之語。一、辜氏之「四洋」辜鴻銘,祖籍福建同安,1857年7月18日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國人稱之為「南洋」)。
  • 辜鴻銘嘲諷胡適:美國中下層英語 不配教學
    1907年,當蔡元培在辜鴻銘之後三十年來到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的大名在萊比錫已經無人不知,儼然東方文化的代言人,以至於西方人有「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的說法。這也許是蔡元培當上北大校長後力排眾議禮聘這位學長的原因,因為那時的辜鴻銘大概是全中國唯一一位世界性的學者。
  • 開學第一課,辜鴻銘以三點規則教導學生尊師重道,很接地氣
    「教育」一詞最早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但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卻是由孔子所創立。他有八千門人、七十二賢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當之無愧的大教育家,爾後的教育界都尊孔子為祖師爺。世異時移,中國數千年教育綿延至今,民族文脈賴以代代傳承。隨著時代的變遷,教育所承載的功能越加繁多,人們對教育的期許也越加多元。
  • 辜鴻銘自述懼內上頭條
    辜鴻銘與妻女合影 (天津《北洋畫報》)《辜鴻銘怕太太的供狀》 (上海《立報》)◎肖伊緋辜鴻銘為中國近代著名的「狂士」,向以倨傲狂放名世,似乎當世諸人均難入其「法眼原來,1927年10月12日,《北洋畫報》第128期第3版頭條,刊印了一幅照片,題為「去國三年新由日回之中國文壇怪傑辜鴻銘先生(七十歲)與其夫人及其女公子合影」。
  • 辜鴻銘看英文報,倒著看遭老外嘲笑,他:英文簡單,正著看沒意思
    不過,民國時期也有過一次小型的道統爭鬥,即所謂的新學和傳統。新學和傳統也不用多說,大家都熟悉。但其實如今,我們既不是新學,也不是傳統,而是一個新學和傳統結合的產物。當然,這個新學只是一個名字,並不是新舊,而是指國外的教育方法。而當時比較推崇這種做法的人,非常少,辜鴻銘就是最著名的一個。
  • 辜鴻銘號稱「晚清怪傑」,頑固的守舊派,卻是北京大學著名教授
    這所名校的獨特之處,就是沒有校訓,這的確有些特立獨行。要知道,名校的辦學思想,都包含在校訓中了,可是它卻沒有。這是否意味著它提倡一種「無為而治」或者「以無形勝有形」的思想?它的第三任校長,是於1916年12月走馬上任的蔡元培先生,他擔任北大校長的十年,被視為校史最輝煌時期。
  • 辜鴻銘與英譯《大學》出版之謎
    作為學貫中西的學術大家,辜鴻銘翻譯了「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因為缺乏實證,長期以來學界一直認為辜氏的英譯《大學》或許並未正式出版過。連《清史稿》中也對辜鴻銘有著如下的讚譽:「(辜)譯四子書,述春秋大義及禮制諸書。西人見之,始嘆中國學理之精,爭起傳譯。」
  • 辜鴻銘出入北大及生辰考述
    那麼辜鴻銘究竟何時正式在北大開始執教了呢?     在辜進入北大之前,曾經與之有過一次因緣際會。北京大學的前身為「京師大學堂」,現存有兩份電報資料涉及辜鴻銘任職副總教習的事宜,時間是在1903年2月22日前後。第一份為:「武昌端制臺,大學堂奏派辜員外湯生為副總教習,祈(速其)來京,盼切。熙、慶。」
  • 胡適與辜鴻銘:我那博學多識的敵人喲 | 鳳凰副刊
    民國十年十月十三夜,我的老同學王彥祖先生請法國漢學家戴彌微先生(MonDemiéville)在他家中吃飯,陪客的有辜鴻銘先生,法國的Ⅹ先生,徐墀先生,和我;還有幾位,我記不得了。大家都笑了。入座之後,戴彌微的左邊是辜鴻銘,右邊是徐墀。大家正在喝酒吃菜,忽然辜鴻銘用手在戴彌微的背上一拍,說:「先生,你可要小心!」戴先生嚇了一跳,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你坐在辜瘋子和徐顛子的中間!」大家聽了,哄堂大笑,因為大家都知道,「Cranky Hsü」和「Crazy Ku」的兩個綽號。
  • 他叫辜鴻銘,英文太簡單《泰晤士報》倒著看
    辜鴻銘的十八號院,在袁世凱死後的第一天竟然開了一個大派對,喧鬧的鼓樂聲把在周圍巡邏的警察給招了過來。警察進門一看,這個小院真是熱鬧非凡。舞臺上,生旦淨末醜你方唱罷我登場;舞臺下,辜鴻銘和親朋是高談闊論。在座的除了各界名流外,還有不少的洋人。警察見狀,不敢上前片刻後打算悄悄地離開這個不一般的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