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絕技 廣東小夥連續26年 打飛的來掏耳朵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通過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官方網站了解到,申報項目需具備的條件包括:(一)在成都市範圍內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二)在成都市範圍內具有展現成都文化創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三)具有在一定群體中世代傳承、活態存在的特點;(四)具有鮮明特色,在當地有較大影響。
掏耳背後
三大絕技傍身
苦練一年出師
掏耳師在耳朵方寸之間大展身手,絕技如何練就?昨日,彭大軍向成都商報記者展示了三大絕技:蠟燭挑芯、雞蛋撥膜、香菸夾絲。「父親教我三大絕技練手,手要穩不抖,才能夠出師。」彭大軍說,這三項絕技他手下100多個弟子個個都會。
1
蠟燭挑芯
白蠟點燃,用起子將蠟芯周圍軟化的白蠟挑松,「不單單是用起子將白蠟插深,還要慢慢挑松、挑平,火不能熄,一根蠟燭可以慢慢挑完,練習五個月方有所成。」彭大春說,關鍵是手不能抖,蠟燭相當於客人的耳朵,要幫客人把耳垢清理乾淨還感覺不到痛。
2
雞蛋撥膜
煮熟的白雞蛋剝殼後,用鑷子輕輕撥去面上附的薄膜,而不破壞雞蛋分毫。「膜絕不能破,鑷子在膜上面操縱自如,讓膜有本身的彈性,可夾可放,可張可弛。」彭大軍說,練習雞蛋撥膜需要半年時間。
3
香菸夾絲
任何一支香菸從底部起,用鑷子可以輕易拉出放回香菸絲,而外部包裝的煙紙菸身不能有絲毫破損,「還是考驗手穩不穩,會不會碰到薄薄的捲紙,菸絲如耳垢,要輕拿捏放。」
昨日,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正式落下帷幕,對於成都寬窄巷子30名掏耳師而言,徵程才剛剛開始。近日,包括從事掏耳事業42年的彭大軍在內,成都30名掏耳師籤署聯名申請,希望將掏耳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被成都人稱為「小舒服」的耳朵保健法,也是中華民俗七十二絕技之一,憑藉木製雲刀、竹籤耳勺、鵝毛起絲。耳朵方寸之間,掏耳師大展身手。手腕轉動間到底蘊含哪些絕技?成都商報記者為您揭秘三大絕技:蠟燭挑芯、雞蛋撥膜、香菸夾絲。
30名掏耳師籤署聯名申遺
掏耳不易,隨身攜帶的八件工具:耳扒子、鵝毛棒、鑷子、震子、馬尾、雲刀、耳起、棉花棒,配上酒精、雙氧水、頭燈等十八般武器,使出渾身解數,掏耳師絕技傍身好戲開始。手腕轉動、音叉作響,「噹啷一嚶」綿長清脆,掏耳師上陣了。手燈帶上,先用雲刀剪去耳毛,起子上陣挑松耳垢,稀稀疏疏好似竹林風動,恍恍惚惚中夾子已經把耳垢挑出。竹製挖耳勺是自製的,挖耳勺所經過處由淺及深,轉轉停停,進進出出,忽急忽慢。鵝毛自製的海底絲輕柔轉動,巴適!你還在歪著腦袋、眯著眼睛回味小舒服,掏耳師已經笑眯眯看著你了。
據不完全統計,成都掏耳師超過200人。近日,記者了解到,包括從事掏耳事業42年的彭大軍在內,成都30名掏耳師籤署聯名申請,希望將掏耳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掏耳師希望得到社會認可
據了解,這是成都首次掏耳師聯名申請讓掏耳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16日成都寬窄巷子掏耳協會會長黃烈華對成都商報記者說,他手下的掏耳師超過30名,「一直以來,成都掏耳師人數眾多,但是都是單兵作戰、不成體系,我們聯合起來希望抱團取暖,也希望可以成功申遺,得到社會上、組織上的認可。」黃烈華說,在成都掏耳朵早已成為一張特色的地域旅遊名片,不少遊客為了享受這一民間絕技專程從外地趕到成都遊玩。「我們希望這項技藝不要失傳,希望申報掏耳技藝及其工具製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黃烈華說。
申遺,讓傳統技藝推廣流傳
54歲的彭大軍從事掏耳事業42年,是30位掏耳師中年限最長的。從1973年在父親手上學到這門技藝開始,彭大軍一直沒有間斷過。「我們家四代都是掏耳朵的,從我爺爺到我父親,到我再到我兒子。」彭大軍的手藝堪稱「祖傳」,考慮到可以養家餬口,又能讓技藝流傳。
至今彭大軍已經招收了100多名徒弟,「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我看來是好事,它會讓更多人更加關注掏耳技藝,讓這項絕技流傳下去不會失傳,對我而言也能養家餬口,全家人歡歡喜喜。」彭大軍解釋。
每年從廣東打飛的到成都掏耳朵
彭大軍說,掏耳是一門回頭客生意,自己八成顧客都是回頭客。「1989年,我還在人民公園擺攤子,那會一個喝茶的小夥子叫住我:『我的耳朵你有沒有法子掏吶?』我說任何人的耳朵我都可以掏。」小夥子好奇的掏了回耳朵,「掏完後他一聲不吭,遞給我10塊錢說不找了,那會掏耳朵才1塊錢一次。還跟我承諾,每年都來找我掏耳朵。」從1989年到2015年,從人民公園到寬窄巷子,小夥子每年都從廣東中山打飛的來成都找彭大軍掏耳朵,「他的耳朵與常人不太一樣。之所以難掏,是因為他做過手術有兩個耳洞,半年不取耳垢就有小拇指蓋那麼多。」
申遺成功,將由手藝人成為傳承人
除了彭大軍,張學正一家堪稱掏耳世家,家裡兩姐一弟都是掏耳師,現在連弟媳也開始幹掏耳。弟媳劉孟群說,「以前大家認為的掏耳師就是走街串巷,跑街擺地攤,現在坐在那裡顧客還要喊一聲老師、師傅,如果真的成功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掏耳就是成都的臉面,成都的名片了,我們說起來、幹起來臉上也有光一些。」「掏耳本來就是一種享受、一種文化,我們不希望它失傳,申請『非遺』可以很好地保護它,對我們而言也從手藝人變成了文化傳承人,多好。」劉孟群說。
成都商報記者聯繫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對方表示還未收到掏耳相關申報。
掏耳保健
醫生:掏耳過程消毒不完善易致病
掏耳師彭大軍說,「有一些耳朵千萬不能碰,比如火耳,一碰就會出血。」到底掏耳朵,對人體本身有沒有什麼危害?
成都商報記者從成都一公立醫院耳鼻喉科醫生處了解到,不建議盲目的掏耳朵,以免造成鼓膜受損的情況,以及外耳道受傷。據了解,耳屎醫學上叫耵聹,是外耳道耵聹腺的分泌物,「它對外耳道皮膚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耵聹過多會堵塞外耳道,影響聽力,有時還會刺激外耳道,使耳道發癢。」醫生建議耳屎過多應該掏出來。「但如果掏耳用力不當,最易造成外耳道損傷感染,引起耳部疼痛,嚴重者可致聽力減退。」
昨日晚,成都商報記者聯繫上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晉,王晉說:「從醫學的角度,掏耳一定要注意消毒,在消毒措施不完善的前提下,我不建議市民在外面掏耳朵。」王晉解釋,從衛生性而言,「如果掏耳師工具不潔,工具上可能帶人乳頭狀病毒。」王晉還表示,門診病人中黴菌性外耳道炎(黴菌進入耳朵裡)也不少。從安全性而言,「如果掏耳不正規,容易掏傷感染。」
成都商報記者 顏雪 攝影記者 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