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垃圾奏摺」,其實一點兒也不「垃圾」

2020-12-14 新京報書評周刊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

杭州織造:皇上您好嗎?

雍正:朕很好,又胖了一點

這段清朝的奏摺近兩天忽然就在網上掀起了網友們熱情洋溢的大討論,不少網友驚呼:原來清朝的奏摺這麼萌的嘛!

於是,我們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清朝的奏摺刷屏了。不少人替皇上頭疼:這麼多毫無信息含量的「垃圾奏摺」,看起來得多煩啊!

康熙在給曹寅回復的「知道了」邊上畫了一朵小花,成為網友們的熱議話題

這些「萌萌噠」奏摺火了,可是它並非如網友們所說,是「垃圾奏摺」,看似無用的「垃圾奏摺」,背後實則有大用。你知道奏摺制度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嗎:它是從哪裡來的,有什麼用途,為什麼今天看來會成為幽默的笑料?

世界早已改朝換代,我們卻時不時地被歷史留下的邊角料吸引。哪怕只是漏出的一點蛛絲馬跡,已經足夠令我們集體狂歡。人們或許是在用歷史的素材,編織今天的故事。但如果它能令我們走近歷史,又何樂而不為呢?

撰文 | 安安

奏摺之始

康熙和曹寅、李煦的秘密通信

講奏摺的歷史,要從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康熙的故事講起。

曹寅和康熙是一起長大的髮小兒。曹寅的母親孫氏還是康熙的保母(古代宮廷中管撫養子女的女妾),康熙小時候得過天花,生病期間得到孫氏的悉心照料。若不是隔著主子、家奴這層身份,康熙和曹寅也許會是最好的兄弟。

對,曹家一家都是皇帝的家奴,而且永世為奴。他們的先祖本是明朝的軍官,清軍入關後一家都成了俘虜,被編入多爾袞的正白旗,成為附屬於旗人的「包衣」。後來多爾袞墜馬跌傷去世,正白旗歸屬皇家,曹家又成了皇帝的「包衣奴才」。

包衣奴才的命運如何全看主子。曹家運氣還不錯,曹寅祖父曹振彥、父親曹璽在順治年間參與鎮壓大同反清叛亂,立戰功表對清廷忠心。後來二人皆轉任文職,曹振彥官拜山西陽和知府、兩浙轉運鹽使,曹璽入內務府,頗受賞識。

這劇情是不是看著有點眼熟?《紅樓夢》裡有寫啊,賈府先祖賈源、賈演兄弟倆九死一生,以軍功掙得榮國公、寧國公二爵位。曹家也是,曹振彥、曹璽父子用戰功扭轉了整個家族的生存命運。

康熙畫像。

有上一輩人的功德簿蔭庇,又受到同一個「母親」的照料,曹寅與康熙的關係,打小兒就好得不得了。曹寅後來做了康熙的伴讀,17歲當了他的御前侍衛,小時候陪你玩、大一點陪你讀書、長大了護你安全,你說這是多鐵的關係。

康熙23年,勤勤懇懇的曹璽在江寧織造任上病逝了。那年冬天,康熙東巡抵達江寧,派貼身侍衛納蘭性德到曹家致祭,命曹寅協理江寧織造事務。沒過幾年,康熙便先後任命曹寅出任蘇州織造、江寧織造,後來把蘇州織造的空缺給了曹寅的內兄李煦。

曹寅、李煦畫像。

(李煦同樣也是康熙的親信:李煦的母親是康熙的乳母,李煦的舅表妹被康熙納為嬪。曹寅也是李煦的妹夫。)

織造這個官職可是個肥缺,江寧織造尤甚,據說地位僅次於兩江總督。它表面上為宮中督造絲織物品,實際是皇帝安插在江南的「眼睛」,幫位居北方的天子盯緊江南的動向。曹璽是首任江寧織造郎中,曹寅接了他爹的任,為康熙搜索江南地方消息,李煦也加入了進來。

搜羅到消息後,需要傳遞消息。那會兒臣工想向皇帝上書有兩個途徑,一是「題本」,二是「奏本」。「題本」說公事,「奏本」說個人私事,可這倆都不方便用。「題本」和「奏本」都是公開的文書,而且呈遞程序繁瑣,中間要經好幾人的手,這要是報了個某某官員想造反的信兒,給皇帝看前都不知道傳到多少人耳朵裡了。

為了能和曹寅、李煦秘密通信,康熙準許二人用「摺子」奏事,跳過題本、奏本的煩瑣程序,直接交付宮中內奏事處,由康熙本人親自拆閱。這「摺子」,就是最早的奏摺。

曹寅給康熙的奏摺,奏報江南科場案折,康熙硃批「知道了」。

在秘密奏摺中,曹寅和李煦經常向康熙匯報江南地區的雨水、米價、官吏情況,對於一般的消息,康熙會回「知道了」。康熙有時也會向二人打聽情況,復立廢太子胤礽時,康熙想要知道外界對此的反應,知會二人搜集評價在摺子中上奏,在硃批中,康熙還回再三囑咐二人注意保密。

「此話斷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爾皆招禍矣。」

「凡奏摺不可令人寫,但有風聲,關係匪淺。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康熙硃批

康熙五十一年,曹寅感染風寒轉為瘧疾,李煦向康熙上奏病情,康熙回覆說奏得好,已連夜派人星夜趕去送藥,硃批中詳細介紹了藥物使用方法,末了附上四個嘆號:「萬囑!萬囑!萬囑!萬囑!」

然而在藥物送到之前,曹寅已病逝揚州。李煦上奏摺稱,曹寅無法補足任期虧空,死不瞑目。這虧空來源於曹寅生前多次接駕,康熙為保曹家財產,繼續任命曹寅之子為江寧織造,同時讓李煦代管兩淮鹽差一年,用所得的銀子補齊曹寅生前的虧空。

曹寅過世後,曹寅之子曹顒接替父親的職責上密折,然而他只在任3年便過世了。康熙當時決定將曹寅弟弟曹宣之子曹過繼給曹寅,並讓曹直接接管江寧織造,這時的曹只有9歲。康熙囑託他家事、大小事都要像曹寅一樣奏聞,「就是笑話也罷,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奏請聖安並報江南雨水糧價」

「朕安,你家中大小事為何不奏聞?」

「奏請聖安並報江南雨水糧價」

「朕安,爾雖無知小孩,但所關非細。念爾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雖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聞大小事照爾父密密奏聞,是與非朕自有洞鑑。就是笑話也罷,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雍正與奏摺制度化

朕躬安,卿好嗎

康熙年間,奏摺仍是非正式的文書,特許曹寅、李煦上折後,有部分官員也得到了上奏的資格,這其中就包括杭州織造孫文成。

幾百年後的今天,孫文成因為他的請安折火了,大家看著他的摺子列表,感覺像看著一個人不停在皇帝耳邊叫嚷:「皇上你好嗎?皇上你好嗎?皇上你好嗎?」。當時的人們估計不會有相同的感受,孫文成平時就報報天氣和物價,每次上奏都會附張請安的摺子,上折的頻率大概一個月一次,當然沒有像聒噪的夏蟬那麼誇張。

網傳孫文成奏摺表

孫文成在任時康熙逝世,而在這之後不久,他曾遞予康熙皇帝的秘密奏摺將實現制度性改變。

經歷了「九子奪嫡」的慘烈競爭,雍正最終坐上了皇位。即位後他很快將奏摺立為正式上奏文書,並極大擴充了奏摺上奏許可範圍,加強了保密制度。雍正會發給官員們專門遞送奏摺的折匣,匣上有鎖,官員和宮中各有鑰匙一隻,無匣封的奏摺不予接收。官員如果未經許可查閱、留存奏摺,將被判罪。

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他雍正新皇登機,又經歷了那麼長時間的奪權,要做的第一件事當然是穩固自己的地位。而將奏摺制度化能加快上情下達的效率,何樂而不為?

雍正是個勤政的皇帝,每天批奏摺平均要批覆8千字,每年只有在自己生辰這天會休息一天。到今天,雍正現存奏摺有硃批漢文奏摺35000餘件,滿文奏摺7000餘件,遠遠多於康熙幾千件的量級。

此時的奏摺已固定分為四類,奏事折、請安折、謝恩折、賀折。

雍正每天都要面對大量請安謝恩的摺子,他的批覆視情況而定,一般會簡單地回「朕安」,心情好或者遇到親信臣子的請安折,則會多回復幾句。

網友惡搞p圖,雍正與孫文成的奏摺通訊

雍正5年回孫文成:

朕躬甚安好,又胖些了。

雍正4年回寧遠將軍嶽鍾琪:

朕躬安,卿好嗎?

雍正2年回撫遠大將軍年羹堯:

朕甚安,你好嗎?令尊身體真正好,闔府均好,京城內外甚太平。

雍正(日期不明)回文華殿大學士朱軾請安:

朕躬甚安,入夏以來更覺好,卿好麼?朕實時常想念,可保養身體,會期近矣。

而在奏事折中,雍正面對的事務可不是一般的繁瑣。國家邊防大事、地方政事就算不提了,他還要管——

家族事務:

和碩康親王上奏:奏請聖上指示阿哥一名過繼莊親王以續子嗣。

雍正:著查明具奏。惠王原先所屬幾牛彔,孫名為何,列名具奏,另有旨。

官員請假:

鄂爾泰等上奏:請軍營撤回官兵給假一年折。

雍正:著給假一年。

改名:

福建臺灣總兵藍廷珍上奏:奏請賜準改名折

雍正:你的名字,朕甚喜歡,就是原字好。

(註:「珍」與雍正名字「胤禛」中的「禛」同音,因此上折改名,雍正回覆說同音字過多,漢字不必改)

偶爾也會有讓皇帝「抓狂」的瑣事上報:

內務府上奏:奏報妃子們娘家出旗事

雍正:不值一看,爾等忘朕乎,候爾等逼乎?

這些摺子並沒有想把皇帝逼瘋,他們也不是「垃圾奏摺」。看似無用,用在別處。

如果清朝有微信....

奏事折中經常會提及當地雨水氣候收成情況和地方近聞,這是制度化要求。雨水氣候收成可幫助皇帝了解各地情況,提早準備調配救濟物資,地方近聞能幫助皇帝了解民情。

請安折、謝恩折雖然看上去沒有提供有效信息,但實際上它們不僅拉近了皇帝與臣子的關係,還加強了前者對後者的控制。臣子們有時候還會在請安折中向皇帝討教為人處世做官之道,皇帝還可以藉此了解臣子近期的思想動態。

在這樣你來我往的過程中,奏摺和奏摺上的文字所支撐的是一個龐大帝國的信息傳遞體系,它就像一張籠罩著清國的蛛網,皇帝置身於中心,每一條邊緣蛛線的顫動都能抵達正中。而活在蛛網下負責信息傳遞的官員們,也在奏摺中留下了自己的人生。

曹家被抄了,雍正即位後曹家失去了庇護,前朝積攢的虧空問題成為政敵握在手中的把柄;愛請安的孫文成並沒有受牽連,儘管他此前是被曹家舉薦就任的,人們看著他滿滿的請安摺子猜測,是否這才是明哲保身的為官之道?

年羹堯失勢了,雍正列數他九十二條罪狀,然而早年間的奏摺裡,雍正曾經那麼信任年羹堯,向佛祖許願願他平安:「你一身之系如泰山之重,惟有虔誠對佛天佑你平安如意。」向皇帝送水果的覺羅滿保升官了,他參與鎮壓臺灣朱一貴起義(就是孫文成現在被群嘲的、後覺三個月後才上奏皇帝的臺灣聚眾起兵),以功加兵部尚書……

今天的奏摺

當碎片割裂歷史,我們該怎麼辦?

康熙雍正還有當年滿朝的文武百官應該猜不到,他們奏事請安的奏摺,會成為我們今天的笑料。在當時,這些不過是制度化的常態。皇帝並不煩這些,他們真正煩惱的事情,藏在那些大段的、我們如今已沒耐性去細讀的硃批之中,包括邊境的戰事、臣子的叛變……

這些真實的批覆如今大部分都躺在檔案館裡。得益於清朝對奏摺保管的重視,大量帶有皇帝親筆硃批筆跡的清朝奏摺得以存留至今。目前官方收藏奏摺主要存於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這兩家還曾出版多套清朝奏摺影印本彙編。

《清朝奏摺制度》

作者: 莊吉發 版本: 故宮出版社 2016年12月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已將其館藏奏摺建成了免費的公開資料庫,名為「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折檔件目錄索引」,收在官網「典藏資源」頁面中。想看奏摺全本信息的話需要到另外一個付費資料庫查詢,索引資料庫中只列出了簡單的信息,包括上奏人、上奏時間、上奏事由和部分硃批等供人檢索。這幾天火爆網絡的「垃圾奏摺」,便是出自索引資料庫。

清朝不同皇帝的硃批。

然而直接看影印本的難度略大。世界早已改朝換代,大多數人中學學習的古文知識,到今天已所剩無幾。奏摺今天能吸引到我們的,只剩那些和今天有共鳴的片段。比如「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朕知道了」之類的白話硃批,比如搞笑的「垃圾奏摺」......不管是否被誤讀,他們都成為了填充我們忙碌生活間隙的歷史碎片,被今天的人們進行各式各樣的流行解讀,或者在商業的操作下成為標榜個人個性的標籤。

我們喪失的直接接觸的渠道,只能從流行文化產品和網絡的隻言片語中獲取歷史的信息。一部部大熱的清宮劇從我們眼前紛紛走過,我們知道那都不是真正的歷史,人們不過是在用歷史的素材,編織今天的故事。

多少往事,今赴笑談。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安安;編輯:走走。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清朝人到底穿什麼?

從北京戲曲,窺見清代社會的日常

相關焦點

  • 「垃圾」奏摺年年有,清朝特別多!康熙看了表示要崩潰了
    在古代,若要問當皇帝有什麼事是最累的,那應當屬批閱奏摺了。因為古代的官員非常多,每個人都必須定時向皇上上奏,這麼一來,光是大臣們一天的奏摺就能疊滿厚厚的一桌。特別是到了清朝,即使沒什麼事也必須呈上摺子向皇帝標明自己的心跡,即大有些「應付式」的寫奏摺,因此這其中也就少不了會出現很多廢話連篇的「垃圾」奏摺。而對於這種質量不高的奏摺,皇帝們一般只會批上一句「朕知道了」、「已閱」、「就這麼辦」、「妥當」等詞。
  • 「垃圾奏摺」只是冰山一角,歷史並不只為博人一笑
    好比粽子和豆腐腦的甜鹹之爭,這兩大陣營就萌萌噠清朝奏摺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討論。一說垃圾奏摺耽誤皇帝時間,影響政府效率,誤國誤民。只在實力奉行,不在此奏能取信於朕也。」雍正最討厭地方官員上摺子謝恩表決心。這類奏摺佔去了大量辦公時間,讓他不勝其煩。二說存在即合理,即使是垃圾,也有存在的理由和價值。
  • 大清皇帝為什麼要處理那麼多垃圾奏摺?
    很多高票答案說大臣給滿清皇帝上的請安奏摺不是垃圾奏摺,引經據典的看起來好像還真是發現真相。 其實是沒有注意到問題的重點。 滿清早在後金皇太極時代(清太宗)就建立了內三院,合六部二院,稱八衙門。 這完全是仿明制了。
  • 奏摺都是關乎朝廷大事嗎?古代奏摺文化多,不少都是垃圾內容
    電視劇中我們不少見朝中大臣手持奏摺向皇帝進言,而他們呈給皇帝的奏摺之中多事關乎天下大事以及百姓疾苦的內容,所以我們普遍認為但凡是奏摺的「含金量」都特別高,總會有一些重要的建議,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奏摺之中確實有重要的信息,但是也有大量的「垃圾奏摺」。
  • 清代垃圾奏摺集錦
    本文按要求轉自大叔愛吐槽(dashuaitucao),原標題為《皇帝看了要崩潰:清代垃圾奏摺集錦》我們知道,皇帝是要批閱奏章的
  • 皇帝看垃圾奏摺是怎麼回復的?朱元璋直接揍一頓,雍正回的很可愛
    其實真正垃圾的奏摺皇帝是不怎麼看的,但也得分人。明朝的朱元璋出了名的勤政加上喜歡事必親為,雖然每天休息時間就被壓縮到極致,還是耐心地批完當日的奏摺。但是有個人的奏摺,實在讓朱元璋忍無可忍。
  • 皇帝看到上萬字的垃圾奏摺會怎樣? 朱元璋直接暴打大臣:讓你皮
    皇帝作為一國之主肯定是日理萬機,繁忙不堪,面對一些毫無營養的奏摺,皇帝又是怎樣處理回復的呢? 明朝初期有個叫茹太素的大臣,給朱元璋提交了一份奏摺,足足有一萬七千餘字,朱元璋拿到手裡一看頭就大了,看到六千多字的時候,便頭暈眼花,也不知道茹太素寫了個什麼,越想越氣,立即叫人把茹太素給打了一頓。
  • 韃子皇帝也崩潰:這些垃圾書法奏摺
    奏摺是重要官文書之一,也稱摺子、奏帖或摺奏。它始用於清朝順治年間,以後普遍採用,康熙年間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廢止,歷時兩百餘年。這本來也可以理解,但如果要批閱的有許多是垃圾奏摺,就有點鬱悶了吧?清代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書,因用折本繕寫,故名「奏摺」。也稱「摺子」。奏摺頁數、行數、每行字數,皆有固定格式。
  • 「皇上您好嗎」「朕很好,又胖了點」清朝那些奏摺背後的玄機 | 語言學午餐
    ▶ 高語境文化下的「垃圾奏摺」  實際上,大家之所以會以為這些都是「垃圾奏摺」,清朝君臣都是一群戲精,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身處高語境文化之中而不自知。 我們使用漢語,也身處中國文化之中,但時過境遷,對於百年前所記載的話語,如果不主動走進當時的語境,終歸是難解其意的。 清朝的無論君主還是臣子可都不是糊塗蟲。只是他們一定做夢也想不到,當初君臣之間那些互通有無、玄機暗藏的奏摺,會成為後人集體嘲笑的對象。
  • 皇帝看了要崩潰:清代垃圾奏摺集錦
    下面是臺灣網友整理的部分清代皇帝奏摺和回復,大家感受下:福建水師提督:稟告皇上,臺灣有個婦人拾金不昧雍正:已讀(這點破事也發奏摺?)
  • 皇帝看了要崩潰系列:清代垃圾奏摺集錦
    這本來也可以理解,但如果要批閱的有許多是垃圾奏摺,就有點鬱悶了吧?下面是臺灣網友整理的部分清代皇帝奏摺和回復,大家感受下:謝謝,我不在。
  • 古代皇上是如何批閱奏摺的?其中雍正給奏摺的回覆令人哭笑不得
    大家都覺得,皇帝是天下之主,吃最好的,用最好的,權力也是最大的,每天過的輕鬆愜意,好不快活。再加上以前古裝電視劇的普及,大家都對皇帝的典型——乾隆,不務正業,遊山玩水印象的深刻,更讓很多人覺得皇帝這個位置做得很輕鬆。然而實際上,作為一名合格的皇帝,他們的工作可以說是非常繁重的,而日常工作就是批奏摺了。但是大臣上交的奏摺也不是都是軍機要事,還有很多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垃圾奏摺。
  • 這個清朝奏摺,堪稱一絕,像一篇寫實日記,頭頭是道
    前段時間,有的網友拿出來了在清代出現的垃圾奏摺的集錦,可以說是已經在網上火了,不少人在微笑過後,不禁想要問一下,那麼清朝工作最好的這兩位皇帝,難道他們身邊圍繞的都是群傻子嗎?臺灣得以成功的歸屬清朝,這也是康熙的一個成就,而進貢一些臺灣出產的水果,本身也有著中央管轄地方的一個含義。覺羅滿保倒也不是多次想要刺激康熙對於芒果的一種喜愛,而在此之前,其實康熙也曾經對覺羅滿保說過自己從來沒有見過芒果,想看一看芒果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
  • 被臺灣網友整理出來的垃圾奏摺大臣,都是身居要職之人
    最近有臺灣網友整理爆料,說皇帝批閱奏摺的時候遇到不少垃圾奏摺,不是重複重複再重複就是覥著臉死活要往皇帝的生日宴會上湊,你只看到了這個奏摺本身,卻是看不到奏摺背後大臣跟皇帝間的聯繫。先說說那位送來兩次芒果的閩浙總督,他跟皇上是遠親同族,叫覺羅滿保,也勉強算是二代東北人了吧,他遠遊到外地,東北人第一次見到這種熱帶水果,出於一份給老鄉分享美味的欣喜之情給皇上送了芒果,康熙吃到這麼香的東西應該會非常喜歡,可是想到這種水果熟了放不住生的吃不了,要多了又會使當地老百姓不滿,所以就決定不讓他送了,原文中說的是「無用」,不是不好吃。
  • 康熙雍正看了要崩潰:清代垃圾奏摺集錦!哈哈哈哈哈哈
    這本來也可以理解,但如果要批閱的有許多是垃圾奏摺,就有點鬱悶了吧?下面是臺灣網友整理的部分清代皇帝奏摺和回復,大家感受下:康熙:你把向朕請安的褶子和這個奏摺放在同一個封套裡面,欠收拾嗎?這位官封杭州織造的孫文成不僅糊塗,還特別喜歡向皇帝請安,下面是他給雍正寫的請安奏摺:
  • 《清朝奏摺制度》
    這本書其實內容不多,作者觀點(或者說科普)也就那麼幾個:1、清代奏摺制度是就明代制度因革損益的產物。2、清代奏摺制度的三次重大變遷奏摺制度的產生是清代文書制度史上第一次重大變遷乾隆13年,廢止奏本,奏摺取代奏本→第二次重大變遷光緒27年,廢除題本,奏摺取代題本→第三次重大變遷3、奏摺的史料價值奏摺是第一手史料,實錄等官書算是轉手史料4、奏摺格式我的感想:上述內容其實能讓讀者學到不少
  • 皇帝每天批閱那麼多奏摺,都有哪些搞笑的批閱?
    如今古裝劇盛行,許多人看到皇帝動不動微服出巡,時不時召幸妃子,便羨慕不已,認為當皇帝很輕鬆。其實,想要成為一名好皇帝,卻是非常困難的。皇帝的日常工作就是批閱奏摺,清朝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間,光是在奏摺上的批字就達到了一千萬字,由此可見,雍正帝十分勤政,據說他一天都睡不到四小時。
  • 垃圾不落地,世界更美麗
    路過廣場,有兩個人帶著一個孩子玩兒,小孩抱著一瓶水喝完最後一口,隨手把瓶子遞給了他的爸爸,孩子的爸爸則隨手扔在了地上,瓶子咕咕嚕嚕的隨風滾動著,滾到一個剛學會走路不久的另一個小孩兒腳下,小孩兒摔倒在地上,哇哇大哭,帶著孩子的母親則撿起瓶子,狠狠地摔在地上『』不哭不哭了啊,摔俺小寶兒的瓶子已被懲罰了……『』邊說邊抱起摔倒的小孩子一遍又一遍的哄著。
  • 揭秘清代垃圾奏摺:外行笑出豬叫,內行看完嚇尿
    這幾天,臺灣網友篩選出來的垃圾奏摺集錦,火了。很多人笑完,在後臺問最愛君:大清智商最高、工作最拼的兩任皇帝,難道身邊環繞著一圈又一圈的逗比大臣嗎?答案,沒有那麼簡單。回過頭來,看覺羅滿保給康熙進獻臺灣土產芒果,這個事笑一笑,其實頗堪玩味。臺灣納入清朝版圖,是康熙的武功之一。進獻臺灣土特產,本身含有地方歸化中央的意思。
  • 從奏章到奏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是奏摺制度化的大功臣
    說起奏摺,其實只有幾百年歷史。最早的奏摺,來自於清朝順治年間,康熙年間奏摺被制度化,制度化的功臣,是一個叫張廷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