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院「茶生活藝術展」:不少器物與陸羽《茶經》記載一致

2020-12-15 澎湃新聞

中國美院「茶生活藝術展」:不少器物與陸羽《茶經》記載一致

澎湃新聞記者 韓少華

2016-12-29 19:40 來源:澎湃新聞

2016年12月29日,「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開幕。展覽以學術為依託,視覺體驗為敘述方式,展現中國文化在茶藝術中的表達。展覽從茶道具經典研究到新茶具創作呈現,在茶藝術茶空間中談「哲匠精神」,傳遞「東方美學」與東方的生活方式。展覽還展出了2015年5月河南省發掘清理的3座唐大和六年(832年)的墓葬的出土茶具,主要有碾、爐、鍑、盂、執壺、茶盤、盞等器物以及煮茶坐俑,這些器物多與陸羽《茶經》所載一致。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

2016年12月29日下午,「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開幕。展覽以學術為依託,視覺體驗為敘述方式,展現中國文化在茶藝術中的表達。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

中國的茶文化是中國文化架構中的一部分,展覽強調茶文化的縱深和高度,從茶藝術的角度深入整個中國文化建構中,尤其強調茶藝術對於當下生活美學的建構。

展出的北宋耀州窯印花仙鶴祥雲紋碗展出的北宋越窯青釉牡丹紋盤口執壺展出的南宋吉州窯白底黑花鬲式爐展出的明代德化窯白釉堆塑螭龍紋壺展出的清嘉慶-道光、陳曼生設計裝飾、楊彭年制半瓢曼生壺展出的清嘉慶雲月山房堆泥卻月壺展出的清光緒彭城老守款東坡石瓢

展覽包括三個構成板塊:「茶書問道——中國茶文獻展」、「茗圖研壺——紫砂七十三壺圖專題研究」、「茶境九品——中國文人茶的精神生活」。

合鬥壺  《七十三壺圖》合鬥壺製作圖稿合鬥壺複製作品如意壺  《七十三壺圖》如意壺製作圖稿如意壺複製作品

石鐘  《七十三壺圖》石鐘製作圖稿

石鐘複製作品

百衲  《七十三壺圖》百衲製作圖稿百衲複製作品商鍾  《七十三壺圖》

商鍾複製作品

「茶書問道——中國茶文獻展」以茶相關古籍、古畫為基本索引展開茶文獻研究,復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茶生活,「茗壺競豔——紫砂七十三壺圖專題研究」以天一閣藏《七十三壺圖》為母本,從文人制器的角度,用圖錄文獻結合實物,深入討論中國傳統紫砂茶器,具有深度的學術價值。「茶境九品——中國文人茶的精神生活」展示藝術家和設計師共同建構的茶空間,以和茶相關的藝術家的作品和創作,從現代人的眼光和品味,重新闡釋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

唐墓出土的三彩器具一組

展覽還展出了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託鞏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清理的3座唐大和六年(832年)的墓葬的出土文物。3墓各隨葬有一套三彩或單彩以及瓷茶具,主要有碾、爐、鍑、盂、執壺、茶盤、盞等器物以及煮茶坐俑,這些器物多與陸羽《茶經》所載一致。

這件唐墓出土的三彩烹茶傭可能就是最早的「茶聖」陸羽像。

恰如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在為展覽所作序言中所言:「茶生活,此何等生活?……養茶器、居茶屋、品茶境、交茶友,最顯一派自由自在的醉意。茶,正如其象形著的那般,人在草木間,被自然包裹著,深深地沉醉。這是一種偉大的沉醉,我們在這種沉醉中完成真正的東方的生活。」茶在中國不是宗教,是生活,詩意生活。展覽從茶道具經典研究到新茶具創作呈現,從茶藝術茶空間中談「哲匠精神」,體會「東方美學」,感受東方的生活方式。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

【連結】

茶境九品——中國文人茶的精神生活

一品:樸

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這是蘇東坡的觀點。以素樸、簡淡為美,不求華奢,但求衝和淡遠。此儉不同於日本茶道刻意所追求之殘缺和樸素,儉素,體現了茶是中國人的生活,是「柴米油鹽醬醋」之後的日常。

二品:真

與日本文化強調「侘寂」的不同之處在於,日本「侘寂」刻意追求殘缺之美,而中國人的追求偏重自然之道,不刻意不牽強。在中國茶的「真」境裡,可體會中國人適意、達觀的精神境界,注重茶之根本,而非外在形式本身。

三品:逸

不拘泥於,任性自然,真取弗羈。疏野表現一種靜寂的環境,自然的性情。追求一種天放、曠意的境界。飲茶,被視為五行相和的一件雅事,茶葉、水、火、器、風爐取自天然,分別歸於木、水、火、土、金。茶的「逸」境可看到中國人與自然相安的一種狀態。

四品:隱

「寒燈新茗月同煎,淺甌吹雪試新茶」(文徵明)、「青燈耿窗戶,設茗聽雪落」(陸遊)「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皎然),「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白居易)。傳統文人素習在小齋之外,別置茶寮,追求空間的精神性,追求飲茶過程中或獨處或友人思辯營造的精神空間。這種精神空間某種意義上是對現實的短暫疏離或升華。「達則仕,不達則隱」,「告老還鄉」,隱永遠是中國文人內心最具有安全感的一個精神出口。

五品:理

文人茶在宋明取得較大的發展,而理學是宋明最重要的儒學,「內省吾身」的內聖追求,與性苦的茶天生相契,美酒縱人醉,清茶令人醒,在中國文人的茶事傳統中,茶事也是一種精神的自我觀照途徑。在歷代茶書裡,均把「深夜」「深山」、「幽遠」「寂寥」的時空作為適合飲茶的重要時機,也體現了茶適合同道之人共享性之外,有重要的自省、獨享的功能。傳統文人自覺地作聖賢工夫,作道德實踐,以完善自身之德行,圓滿人格的過程中,茶提供了一種向內求聖的精神途徑。

六品:禮

儒家文化以禮為中心。「以茶待客」歷來是中國數千年文明禮儀,中國人認為禮是為人的根本,是行為規範。在茶道中的禮,不僅是一套儀典,更是中國人素習的相敬相安的相處方式和敬賢禮士的行為準則。

七品:古

中國茶有悠久歷史,面向傳統求,重塑古意盎然的精神世界。在茶之境中,夜空寂寞、月光明朗,華山幽深,南鍾悠長,空曠,澄碧,這是自然風景中的高古,既無「機心」在胸、又無「機事」纏身,古也是道家的一種玄遠之思,是超脫世俗的精神世界。

八品:融

融通,這是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區別。中國人性格中固有的「寬」與「融」,體現在茶道上便是不拘泥,不守舊。從唐至宋至明,飲茶方式一變再變,不似日本茶道的專一或說專制,中國茶道隨遇而安,自然平和,融會貫通,開放而具有生命力。

九品:和

和是中國儒釋道三家價值觀的共通,是中國人最核心的精神線索。以和為貴,「和」是一種氣度,胸懷和境界。「和」也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和」內在也潛藏著中國人一種圓融飽滿的狀態和目標,這是與日本茶道對殘缺的崇拜最核心的差異性。「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偉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們此生其它的時刻,儘是高雅動人」日本茶道把茶道的精神性和美感推向決絕悲壯之高點,而中國文人從來嚮往「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美滿,這是「和」之境的大智慧。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

【延伸閱讀】

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

杭間

(展覽總策劃、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要考據它不是我們的任務。其實,我們只要確定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習慣和茶的種植方法都是源自中國,就足以促使我們在當代展開「中國茶」的藝術與文化研究。最近三十多年來,物質開始豐裕的中國人重識傳統生活的雅致,城市知識階層和藝術家率先在私人空間營造茶室,並與民間的「茶道」互為影響,一時興盛,蔚為大觀。但雖飲茶者日眾,於中國茶生活藝術的思考和建設,卻乏善可陳,長期寥寥。110年前,日本思想家岡倉天心在美國出版《說茶》,天心以茶為象徵,漫說茶與東方文化的種種妙處,認為「現在正是東方的精神觀念深入西方的時候」,強調亞洲價值觀對世界進步的貢獻,一時在西方影響深遠,以至西人認為茶道、浮世繪畫等皆為日本於亞洲之頂峰創造。百年後,中國重又復興,於是同為美術出身的我們,志同道合,希望清本正源,找到中國茶藝術的自我道路。中國幅員遼闊,歷史上農業立國,確使中國人形成散漫和順應自然的性格,因此中國人之飲茶,確少日本茶道的高度的精神性,岡倉天心說「本質上,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這一點與中國人的茶觀念完全不同。陸羽以來,中國的飲茶在文人推動下,呈現自由的、親切的品格,雖在茶、水、器物等上講究,但飲茶的要義卻是「人情」,「王道來源於人情」,歷史上諸般茶的傳說與故事,無不美好怡人。因此,中國的茶文化雖敬重日本茶道的精神純粹,卻也覺得它過分苛刻和程式,不及中國茶生活藝術的自由與快樂。有鑑於此,我們共同籌劃「人在草木間」之展覽及系列活動,冀望同好回顧中國茶的歷史榮光,舊器新茗或反之,亦觀亦飲,茶中日月,以觀亞洲和世界。

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

展覽時間:2016年12月29日—2017年4月29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 1/2/5/6/7號廳(杭州市西湖區轉塘象山校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許江,杭間

相關推薦

評論(15)

相關焦點

  • 杭州:與「茶聖」「同齡」的唐代茶具亮相中國茶生活藝術展
    新華社杭州12月30日電(記者馮源)對茶文化稍有涉獵者,都知道唐代「茶聖」陸羽和他的《茶經》,而在29日下午開幕的「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上,觀眾可以近距離觀賞到一套唐代茶具,這些器物與《茶經》記載一致,而它們使用的時間與陸羽生活的時間也相當接近。
  • 如何評價茶的好壞?聽聽「茶神」陸羽的《茶經》怎麼說
    》的作者陸羽唐以前有關茶的記載如吉光片羽,為數寥寥,且不少偏於茶的治病功能。陸羽在寺院中長大從從小跟著撫育他的師父讀書識字,汲水煮茶,學到了不少茶的知識,因而對茶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寺院中,按寺規要讀佛經。而陸羽卻愛閱覽儒家經典,於是違反了寺院只準讀佛經的規定,被罰做各種勞役,稍一不慎,還要受到師兄的杖責。
  • 如何評價茶的好壞?聽聽「茶神」陸羽的《茶經》怎麼說
    從文獻記載來看,至少在漢代人們已將茶作為飲料。西漢王褒《僮約》中有「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的文字。從茶葉作為飲料並有買賣市場出現來看,飲茶習慣的形成還應當更早一點。長沙馬王堆漢墓遺策有。「檟笥」字樣的簡文,「檟」是茶的別名。「檟笥」就是茶一箱的意思,這為文獻記載提供了實物證據。
  • 陸羽《茶經》:平凡人的茶道
    」 本內容中涉及的信息及數據來源於公開可獲得資料 陸羽《茶經》:平凡人的茶道 《茶經》 作者:唐代.陸羽 南方有嘉木,其葉有真香,謂之茶。
  • 世人皆知茶之香卻不知陸羽之名,陸羽與《茶經》你了解多少?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茶已經成為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閒談人生時的調味品,更是招呼賓客的上乘之品。對於茶,我們最熟悉不過,隨便在街上找一個中國人,都能說出任意一個茶的品種,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喝茶,但是茶一定是國人一生中都繞不開的精神之水。
  • 世人皆知茶之香卻不知陸羽之名,陸羽與《茶經》你了解多少?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茶已經成為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閒談人生時的調味品,更是招呼賓客的上乘之品。對於茶,我們最熟悉不過,隨便在街上找一個中國人,都能說出任意一個茶的品種,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喝茶,但是茶一定是國人一生中都繞不開的精神之水。
  • 陸羽《茶經》:中國茶道的精華
    茶經(中國茶道奠基人陸羽所著茶學專著)《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
  • 在諸多茶具中,陸羽《茶經》認可的只有一種,不要捨本逐末
    唐代茶神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列出了28種茶具的名稱。 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其中「茶塢」是指種茶的凹地。「茶人」指採茶者,如《茶經》說:「茶人負以(茶具)採茶也。」
  • 陸羽《茶經》全文 茶經書院
    茶經(中國茶道奠基人陸羽所著茶學專著)《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
  • 陸羽《茶經》流變史
    三.刪改字句:自古以來,茶界視陸羽《茶經》為至寶,不敢作任何更動,唯有《四庫全書》本。以犯「胡」諱而略有更動。四、民國茶經流變史民國以來,《茶經》流行狀況大致上和前朝相同,有二點值得別記錄:一.大量以珂羅版影印古茶書:拜受科學之賜,不必重行刻版,即可景印古書,於是左圭《百川學海》本、《華珵百川學海》本等高價值的版本都翻印流通。
  • 陸羽《茶經》寫作始末
    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著廣泛的聯繫,這自然拓展了陸羽的交友範圍和視野思路。陸羽在妙喜寺內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資料,後又是在皎然的幫助下,「結廬苕溪之濱,閉門對書」,開始了《茶經》的寫作。公元780年,在皎然的傾力資助下,陸羽嘔心瀝血三十載的三卷本七千餘字的《茶經》終於付梓。
  • 為什麼陸羽《茶經》隻字不提雲南普洱茶?
    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 陸羽《茶經》,江心取水
    作為一個愛茶之人,自然曉得陸羽。 陸羽生平有很多傳說,是個孤兒,被龍蓋寺的智積禪師收養,後來又把他交給好友李公夫婦撫養。李氏夫婦攜女兒回鄉後他又回到智積身邊修行,改名陸羽(另說:智積禪師發現陸羽時,陸羽被大雁保護,遂佔卜一卦,取名陸羽)。
  • 陸羽 | 尋茶,訪泉,寫《茶經》,我是千古茶知音
    佔得「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取名「陸羽」,以「鴻漸」為字。 陸羽自幼跟在智積禪師身側,智積愛茶,九歲的陸羽便開始學習煎茶。他非常有悟性,小小年紀烹的茶比智積自己烹的還要好。本是無心插柳,沒想到卻在小心靈裡種下了茶的種子。
  • 陸羽《茶經》,茶人《聖經》
    即使文學藝術方面,魏晉之際已經有《文心雕龍》那樣的學理的、系統的專著,茶學領域也只是到了《茶經》這裡,中國茶人才發現理性的美麗,中國人才發現:原來茶學可以這樣研究。《茶經》全書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從與茶飲相關的源、具、造、器、煮、飲、事、出、略、圖出發,對茶事活動條分縷析,第一次以學理的方式,邏輯地、系統地向世人層層展示茶飲世界的魅力。
  • 《茶經》作者,您所不知道的茶聖陸羽
    《茶經》在世界範圍內有著很高的聲譽和讚譽,共三卷十章,出自茶聖陸羽之手。那麼是不是說在《茶經》之前沒有人寫過關於茶的著述呢?那未必。晉代的常璩《華陽國志》就是第一部以文字記載茶的典籍,還有西漢王褒的《僮約》都比《茶經》要早。但因為沒有完整性或缺乏系統性等原因,這些著作都沒有陸羽寫的《茶經》具備三宗「最」,《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稱為茶葉百科全書。
  • 陸羽《茶經》家喻戶曉,那麼《茶經》裡面的茶文化有沒有差錯?
    說到中國的茶文化與歷史,有一個家喻戶曉、不可不提的人物,那就是茶聖陸羽。陸羽一生酷愛茶,對茶道有著非常深刻的了解與鑽研,盡其一生心血寫下流傳千年的著作《茶經》。這本書的誕生,讓中國有了第一部對茶進行全面介紹的專著,說對中國的茶文化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晉商《遺要》VS陸羽《茶經》
    平遙古城我接觸《遺要》的時間比較偏後了,但第一次接觸,就感覺《遺要》填補了中國茶書的另一個空白。我之所以將其定義成茶書,是因為書中每一個章節,每一個字幾乎都是在圍繞茶事活動進行展開。所不同的是,它擺脫了陸羽《茶經》的範式束縛,直接從商業實操的角度對一個區域的茶事進行了總結性敘述。
  • 煎茶贏得好名聲——陸羽、《茶經》及其他
    如是詆毀,自然另當別論;如真有其事,那陸羽的人品的確是要大大地打上幾個折扣。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人們將「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的桂冠戴在《茶經》頭上,恐怕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其實,早在陸羽之前,有人就開始了對茶葉的研究,並寫出了有關茶葉的專著。據《續茶經》引《北堂書鈔》載,前人《茶譜續補》中,曾留下了這樣一則記載:「龍安造騎火茶,最為上品。騎火者,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後作也。
  • 茶聖陸羽與《茶經》的緣分,怎一個「奇」字了得!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不得不提的就是陸羽和他所著的《茶經》。陸羽所著的《茶經》不僅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他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提供了一個更大的茶文化的發展空間,為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若研究茶這類學問,則會被認為是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文人學士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生活中的茶,從而創造了茶文化。陸羽,字鴻漸; 一名疾,自號竟陵子、桑薴翁,又號"茶山御史" 。唐代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