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韓少華
2016-12-29 19:40 來源:澎湃新聞
2016年12月29日下午,「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開幕。展覽以學術為依託,視覺體驗為敘述方式,展現中國文化在茶藝術中的表達。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中國的茶文化是中國文化架構中的一部分,展覽強調茶文化的縱深和高度,從茶藝術的角度深入整個中國文化建構中,尤其強調茶藝術對於當下生活美學的建構。
展出的北宋耀州窯印花仙鶴祥雲紋碗展出的北宋越窯青釉牡丹紋盤口執壺展出的南宋吉州窯白底黑花鬲式爐展出的明代德化窯白釉堆塑螭龍紋壺展出的清嘉慶-道光、陳曼生設計裝飾、楊彭年制半瓢曼生壺展出的清嘉慶雲月山房堆泥卻月壺展出的清光緒彭城老守款東坡石瓢壺展覽包括三個構成板塊:「茶書問道——中國茶文獻展」、「茗圖研壺——紫砂七十三壺圖專題研究」、「茶境九品——中國文人茶的精神生活」。
合鬥壺 《七十三壺圖》合鬥壺製作圖稿合鬥壺複製作品如意壺 《七十三壺圖》如意壺製作圖稿如意壺複製作品「茶書問道——中國茶文獻展」以茶相關古籍、古畫為基本索引展開茶文獻研究,復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茶生活,「茗壺競豔——紫砂七十三壺圖專題研究」以天一閣藏《七十三壺圖》為母本,從文人制器的角度,用圖錄文獻結合實物,深入討論中國傳統紫砂茶器,具有深度的學術價值。「茶境九品——中國文人茶的精神生活」展示藝術家和設計師共同建構的茶空間,以和茶相關的藝術家的作品和創作,從現代人的眼光和品味,重新闡釋對中國茶文化的理解。
唐墓出土的三彩器具一組展覽還展出了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託鞏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清理的3座唐大和六年(832年)的墓葬的出土文物。3墓各隨葬有一套三彩或單彩以及瓷茶具,主要有碾、爐、鍑、盂、執壺、茶盤、盞等器物以及煮茶坐俑,這些器物多與陸羽《茶經》所載一致。
這件唐墓出土的三彩烹茶傭可能就是最早的「茶聖」陸羽像。恰如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在為展覽所作序言中所言:「茶生活,此何等生活?……養茶器、居茶屋、品茶境、交茶友,最顯一派自由自在的醉意。茶,正如其象形著的那般,人在草木間,被自然包裹著,深深地沉醉。這是一種偉大的沉醉,我們在這種沉醉中完成真正的東方的生活。」茶在中國不是宗教,是生活,詩意生活。展覽從茶道具經典研究到新茶具創作呈現,從茶藝術茶空間中談「哲匠精神」,體會「東方美學」,感受東方的生活方式。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連結】茶境九品——中國文人茶的精神生活一品:樸
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這是蘇東坡的觀點。以素樸、簡淡為美,不求華奢,但求衝和淡遠。此儉不同於日本茶道刻意所追求之殘缺和樸素,儉素,體現了茶是中國人的生活,是「柴米油鹽醬醋」之後的日常。
二品:真
與日本文化強調「侘寂」的不同之處在於,日本「侘寂」刻意追求殘缺之美,而中國人的追求偏重自然之道,不刻意不牽強。在中國茶的「真」境裡,可體會中國人適意、達觀的精神境界,注重茶之根本,而非外在形式本身。
三品:逸
不拘泥於,任性自然,真取弗羈。疏野表現一種靜寂的環境,自然的性情。追求一種天放、曠意的境界。飲茶,被視為五行相和的一件雅事,茶葉、水、火、器、風爐取自天然,分別歸於木、水、火、土、金。茶的「逸」境可看到中國人與自然相安的一種狀態。
四品:隱
「寒燈新茗月同煎,淺甌吹雪試新茶」(文徵明)、「青燈耿窗戶,設茗聽雪落」(陸遊)「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皎然),「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白居易)。傳統文人素習在小齋之外,別置茶寮,追求空間的精神性,追求飲茶過程中或獨處或友人思辯營造的精神空間。這種精神空間某種意義上是對現實的短暫疏離或升華。「達則仕,不達則隱」,「告老還鄉」,隱永遠是中國文人內心最具有安全感的一個精神出口。
五品:理
文人茶在宋明取得較大的發展,而理學是宋明最重要的儒學,「內省吾身」的內聖追求,與性苦的茶天生相契,美酒縱人醉,清茶令人醒,在中國文人的茶事傳統中,茶事也是一種精神的自我觀照途徑。在歷代茶書裡,均把「深夜」「深山」、「幽遠」「寂寥」的時空作為適合飲茶的重要時機,也體現了茶適合同道之人共享性之外,有重要的自省、獨享的功能。傳統文人自覺地作聖賢工夫,作道德實踐,以完善自身之德行,圓滿人格的過程中,茶提供了一種向內求聖的精神途徑。
六品:禮
儒家文化以禮為中心。「以茶待客」歷來是中國數千年文明禮儀,中國人認為禮是為人的根本,是行為規範。在茶道中的禮,不僅是一套儀典,更是中國人素習的相敬相安的相處方式和敬賢禮士的行為準則。
七品:古
中國茶有悠久歷史,面向傳統求,重塑古意盎然的精神世界。在茶之境中,夜空寂寞、月光明朗,華山幽深,南鍾悠長,空曠,澄碧,這是自然風景中的高古,既無「機心」在胸、又無「機事」纏身,古也是道家的一種玄遠之思,是超脫世俗的精神世界。
八品:融
融通,這是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區別。中國人性格中固有的「寬」與「融」,體現在茶道上便是不拘泥,不守舊。從唐至宋至明,飲茶方式一變再變,不似日本茶道的專一或說專制,中國茶道隨遇而安,自然平和,融會貫通,開放而具有生命力。
九品:和
和是中國儒釋道三家價值觀的共通,是中國人最核心的精神線索。以和為貴,「和」是一種氣度,胸懷和境界。「和」也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和」內在也潛藏著中國人一種圓融飽滿的狀態和目標,這是與日本茶道對殘缺的崇拜最核心的差異性。「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偉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們此生其它的時刻,儘是高雅動人」日本茶道把茶道的精神性和美感推向決絕悲壯之高點,而中國文人從來嚮往「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美滿,這是「和」之境的大智慧。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展覽現場(展覽總策劃、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要考據它不是我們的任務。其實,我們只要確定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習慣和茶的種植方法都是源自中國,就足以促使我們在當代展開「中國茶」的藝術與文化研究。最近三十多年來,物質開始豐裕的中國人重識傳統生活的雅致,城市知識階層和藝術家率先在私人空間營造茶室,並與民間的「茶道」互為影響,一時興盛,蔚為大觀。但雖飲茶者日眾,於中國茶生活藝術的思考和建設,卻乏善可陳,長期寥寥。110年前,日本思想家岡倉天心在美國出版《說茶》,天心以茶為象徵,漫說茶與東方文化的種種妙處,認為「現在正是東方的精神觀念深入西方的時候」,強調亞洲價值觀對世界進步的貢獻,一時在西方影響深遠,以至西人認為茶道、浮世繪畫等皆為日本於亞洲之頂峰創造。百年後,中國重又復興,於是同為美術出身的我們,志同道合,希望清本正源,找到中國茶藝術的自我道路。中國幅員遼闊,歷史上農業立國,確使中國人形成散漫和順應自然的性格,因此中國人之飲茶,確少日本茶道的高度的精神性,岡倉天心說「本質上,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這一點與中國人的茶觀念完全不同。陸羽以來,中國的飲茶在文人推動下,呈現自由的、親切的品格,雖在茶、水、器物等上講究,但飲茶的要義卻是「人情」,「王道來源於人情」,歷史上諸般茶的傳說與故事,無不美好怡人。因此,中國的茶文化雖敬重日本茶道的精神純粹,卻也覺得它過分苛刻和程式,不及中國茶生活藝術的自由與快樂。有鑑於此,我們共同籌劃「人在草木間」之展覽及系列活動,冀望同好回顧中國茶的歷史榮光,舊器新茗或反之,亦觀亦飲,茶中日月,以觀亞洲和世界。
人在草木間——中國茶生活藝術展(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許江,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