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左二)在教學員學習烏克麗麗。
●三明日報永安記者站 陳莉莉 文/圖
「越過那片雲,再跨過千萬裡,扇動翅膀,勇敢一起往南飛……」5月26日晚,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綠水青山贊永安」文藝晚會上,一組烏克麗麗彈唱表演,曲風清新,節奏歡快,讓觀眾耳目一新。
這些「樂手」,除了小朋友,還有8位五六十歲的「姐姐」,她們來自永安市燕南街道巴溪灣社區老年學校的烏克麗麗班。
計劃外的「產物」
烏克麗麗,又名尤克裡裡,是一種夏威夷小吉他。不同於一般的六弦吉他,它是四弦,而且「塊頭」也比普通吉他明顯小了很多。近年來,樂器界掀起「度假風」「小清新風」,烏克麗麗在國內漸趨流行。如今,這股「風」也吹到了巴溪灣社區。
今年3月,巴溪灣社區老年學校開辦了烏克麗麗班。說起辦班,可以算是「計劃外產物」。社區居委會主任林金娥說,社區老年學校的聲樂班已經連續辦了6年,今年新來了位志願老師,老師授課時經常用烏克麗麗伴奏。沒想到,這個小樂器引起了不少學員的興趣,求學烏克麗麗的呼聲很高,這才有了這門課。
雖說是意外開班,倒也跟社區的辦學宗旨殊途同歸。林金娥說,「我們開設的課程,都是為了讓居民有興趣主動參與,收穫快樂。」
授課老師名叫陳海燕,學員親切地稱呼她為「瑪麗亞」。她是永安市住建局的一名幹部,作為文藝積極分子,她經常代表單位參加各種演出。她還在工作之餘,自費參加了國際音樂大師班的專業培訓。
今年,巴溪灣社區和住建局開展共建志願服務活動,陳海燕欣然響應,通過志願崗位認領,義務教社區老年學校的學員聲樂和烏克麗麗。
「現在,很多人慕名來學,可惜我們社區的音樂教室坐不下那麼多人。」林金娥感嘆道。
學琴快樂至上
烏克麗麗開班後,20多位女學員主動報名。周末和晚上時間,陳海燕經常給這些姐姐們免費授課輔導。
「人人都是歌唱家,我要讓大家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這是陳海燕致力宣揚的音樂理念。不管是學聲樂,還是學彈奏烏克麗麗,樂理知識專業性強,學習起來不免枯燥,但是,陳海燕另闢蹊徑,用輕鬆活潑易學的教法,擄獲了學員們的芳心。
烏克麗麗相對簡單易學,在選曲上,陳海燕先從最簡單的和弦入手,首先引發大家的學習興趣,並從中感受到彈奏烏克麗麗的快樂和成就感,再由淺入深。
陳海燕和學員還建了一個微信群,取名「姐姐們的烏克麗麗之家」。她們經常在群裡分享烏克麗麗曲目,上傳自己的彈奏視頻,交流琴技。
57歲的學員倪閩英,是巴溪灣社區居民。她和小兩歲的妹妹倪閩環同住一個小區,姐妹倆結伴來社區學習聲樂和烏克麗麗。平時在家,只要一得空兒,倪閩英就隨手抱起烏克麗麗,自彈自唱起來,特別開心。到了晚上,倪家姐妹倆就湊到一塊兒,一人一把烏克麗麗,彈上幾曲,樂呵樂呵。
「家裡人本來就有玩樂器,我老公彈吉他,孩子拉小提琴。平時看他們撥弄,我倒沒什麼感覺,沒想到在社區聽了幾節聲樂課,卻被烏克麗麗吸引住了。」用倪閩英自己的話說,玩烏克麗麗,她覺得「很帶勁」。
敞開音樂大門
雖說是巴溪灣社區辦的班,但學員並不只限轄區居民,而是向所有烏克麗麗愛好者敞開「大門」。
「烏克麗麗拿起來很輕便,可以隨時帶出門玩。」學員張少青今年55歲,家住燕南街道五四社區。她自認「貪玩」,不僅是永安老年大學聲樂班的學員,還自己在外面報班學習拉丁舞、練形體。因為巴溪灣社區的朋友,她來到了這個社區的聲樂班,喜歡上了烏克麗麗。
「嘴要唱,手要彈,腦袋要記譜,學烏克麗麗不容易得老年痴呆。」張少青每天晚上都要練烏克麗麗,經常一練就是一個多小時,練得手指都起了繭。但她樂在其中,「以後家裡有了孫子孫女,我還可以用烏克麗麗跟他們互動,不用擔心有代溝。」
56歲的學員蘇芳,是燕南街道將軍山社區居民,因為女兒女婿住巴溪灣社區,她經常過來玩。「烏克麗麗的音色很清脆,特別是每首歌收尾的那幾個音,很讓人振奮。」蘇芳對這個小樂器的喜愛,溢於言表。
58歲的學員張麗,來自燕南街道龍嶺社區。來巴溪灣社區老年學校之前,她一樣樂器都沒碰過,一開始有點擔心烏克麗麗會很難學。不過,「瑪麗亞」老師一直鼓勵她,她也慢慢地開始有了信心。
短短兩個月時間,蘇芳她們經過「瑪麗亞」老師的指導,已經學會了《小星星》《大雁往南飛》《一起來玩烏克麗麗》《月亮代表我的心》等好幾首曲子,這群彈烏克麗麗的「姐姐們」,成了社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