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貢視角:直播帶貨場景的市場的價值與坑,值得品牌追逐?

2020-12-15 中華網

視頻直播概念,曾經讓很多早期投資的公司一窩蜂的進入,也燒了無數的錢,那時集體很難找到變現的方式,曾經好的辦法就是成立工會,靠直播打賞維持,不溫不火,讓投資機構些許著急。今天隨著移動網際網路、5g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時對業餘生活的追求,手機短視頻的需求日漸升溫,人們已經從看文字、圖片進入的視頻的多感官刺激時代。

疫情的突然發生,視頻直播行業突然紅火在用戶面前,疫情下響應號召,困住人們外出的腳步後,用戶的時間增多,視頻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新鮮感)引起了跨年齡段的人的眼球,老少皆宜。然而直播是需要流量的,也就是需要觀眾的,某些平臺在主播直播時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顯示粉絲數、觀看數等讓所有人嚮往的數字,但是直播帶貨就現原形了,即使刷單也是有成本的。品牌方想魚和熊掌兼得,過去品牌方的品牌曝光是品牌建設的必然過程,是市場部的工作,現在的品牌方直接希望是CPS的結果,能曝光還有實際銷量。當訴求不能同時兼顧的時候,市場上眾多玩家魚龍混雜,就開始為滿足需求,匹配規則的漏洞,最終商家叫苦不迭,把行業弄的一地雞毛後,喪失信心,誠惶誠恐。

網際網路電商的邏輯是流量,造就了流量圈子太浮躁,中心化平臺是採用流量分發機制,天生就是和大流量主播是配合的,把自然流量給主播,形成疊加效應來引導市場。給予市場外的準備參與者一種假象,流量這麼容易,帶貨這麼輕鬆,幾個小時動輒幾個億,20%的提成收入比拍電影和電視來的還快。當一窩蜂湧入,疫情期間也沒事幹,會發現翻車的太多。平臺流量真實就那麼多,僧多粥少,平均下來少的可憐,還不專業(作者近20年的銷售經驗感悟不是銷售不可能做好銷售),怎麼可能複製別人幾億的輝煌,當然平臺的流量有成本,也不可能輕易給予。平臺是想讓你拉外部的流量進來可以重新分配,作為盈利的來源呢,所以眾多明星成為了直播帶貨這場戰爭中的炮灰之一。很簡單,如果帶貨這麼容易,即使頭部的主播為什麼不天天播,那可是開了印鈔機啊?

其實邏輯很簡單,中心化平臺的視頻,用戶來的本意是什麼?好玩、好看娛樂的,沒有買貨的動機,當然偶爾興趣來了買一次,比純粹打賞的感覺更好些,還有個實物,這種轉化率可想而知。當興趣變成專業的時候,就少了衝動,買貨就是買貨,要麼信任的人專門推薦,或者主動的搜索會提高轉化,沒有專業服務,完善的客服體驗的隨機性直播,估計也就嘗試一次而已,各位看官可以問問周邊的人,多少人看直播,購買商品的次數比率佔多少?

在電商行業,無論入行多久,看準一個時機一夜暴富的傳說總是他人,「我的商品在渠道播一場流水過千萬」「微商寶媽朋友圈的豪車遊艇是她的副業一年就搞定」「線上銷售額超300%,因為疫情CEO直播拯救了公司」「某夫妻店線上一年賣了10個億」.......尤其是這半年熱火朝天的直播帶貨,銷售額破億成了家常便飯,媒體取標題不帶千萬不帶億,都不好意思吱聲,因為沒人看。眼球經濟的橫行,雖然網際網路行業在中國興起的歷史僅僅50餘年,在日新月異的信息大爆炸時代,「浮躁」與「不安」仿佛一直伴隨著網際網路經濟圈。當所有訊息都在吹捧一件事時,站在眾多「淘金者」周圍,想保持冷靜摒棄浮躁實在太難了!大量資本、品牌、MCN、主播瞅準風口,「一窩蜂」湧入,帶動全民直播帶貨。

資本的進入就是妄想工業化複製下一個「李佳琦、薇婭」,紛紛成立MCN,打造直播網紅基地,潮水退去發現,MCN其實沒有什麼培育網紅的「程序」,人海淘汰,沙漠淘金。即使培養出部分覆蓋腰部的垂類網紅,盈利卻很難維持公司的運作。疫情過後雖然直播更火,卻發現身邊的MCN機構已經成批死亡。

同時,傳統品牌商由於銷售渠道的碎片化,在無法適應的時候,就在恐懼未來,認為直播這個風口的不能錯過,開始盲目性進入,為這場遊戲提供了保障,成為了產業鏈的獵物。一部分網紅主播、明星開始粉墨登場,漫天要價,開出的高額坑位費猶如廣告代言,提成佔比往往與銷售額不成正比。例如,最近在為品牌方對接主播明星資源時,有的僅僅幾十萬粉絲(還不知真假),在不保證銷量的狀況下,專場帶貨直接坑位費20萬+佣金20%,品牌方一旦入局就會後悔不已。

吳曉波的直播帶貨首秀,一款奶粉坑位費60萬,只賣了15罐,還退了3罐,雖然吳曉波後來的說明讓品牌方的曝光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從直播帶貨本身來說就是問題,不是誰都可以帶貨,粉絲度買單的;在抖音就有商家爆料,商家與網紅籤訂協議,一款單品坑位費開到10萬,結果僅賣出3單,商家吵著鬧著要打官司的段子也非常熱火,商家順勢宣傳,成為吃瓜群眾的笑料。

(來自網際網路)

這一切都輸在一個「急」字上!資本在急,手握著LP的募集資金,需要快速的升值,尋找風口,或者創造風口,獲得起風的頭道收穫。平臺在急,已經投入巨資打造的流量如何能夠快速變現,商品交易抽傭看來是很好的方式;MCN在急,籤約的網紅至少要承擔培訓的開支,和基本工資的給予;網紅們也急,看著頭部賺的輕鬆,大富大貴,自己的夢想如何實現;商家在網際網路整體流量思維的今天,運營操盤手都在講ROI指標時,很容易掉入流量思維困境,對流量抱著很高的期望,認為直播時處女地,以小博大,儘早卡位,小投入不花錢,或者嘗試性投入,因為身邊都是成功的範例,還沒完全摸透背後的「貓膩」,落入了「信息差」陷阱,打破了原有的商品價格渠道體系,造成崩塌,銷售不增反跌;進一步的是品牌抱著獲取高利潤目的而衝進直播帶貨行業,最終被層出不窮的「數據造假、刷單再退」坑的慘不忍睹,或者別的目的進入,例如某品牌在資本市場的神操作,用幾百萬的直播業績,成就了幾十億元的市值增長。

直播是社會信息分發觸達的方法進步,當「野蠻生長」的過程日趨成熟,政府引導出具規則規範,用直播的方法位品牌帶來互動曝光,進而會成為觸達消費者的路徑。直播的規範和專業化發展可以成為自主進行品牌塑造的有效途徑,通過直播的可視互動與消費者拉近距離,增加消費者的信任度。

吉貢創始人陳勝認為,品牌在中心化平臺的店鋪或者展示直播將成為常態化市場拓展的必要經營方法之一;另外與消費者的互動中採用視頻真人的方式,能夠有效的塑造品牌親合力,高效處理與消費者相關事宜,建立消費者親和關係。同時品牌商可建立基於自身私域流量平臺,用直播的方式進一步與消費者建立關係。

下一回,講述私慾流量的建立和運營,以及可裂變的價值。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直播帶貨的熱炒時刻,吉貢攜手網紅教母開展新的直播模式
    直播帶貨到底如何?什麼樣的路徑可以在這個潮流下獲得價值?值得從業者的思考。近期對于吉貢供應鏈的運營規劃,把直播電商的供應鏈作為重點運營之一進行布局,密集拜訪眾多MCN機構,了解運營狀況和痛點需求。直播基地一窩蜂的建造,機構雨後春筍的成立,每個普通人的明星夢,商家對於銷售的渴望,交織在一起,讓行業在疫情中開始爆發,挑撥著還未入局的人神經。直播是新的與用戶交互的方式,是科技和網際網路進步的標誌,但銷售的通路的改變絕對不是直播帶貨,或者直播帶貨會成為銷售的重要途徑。
  • 有好貨供應鏈合伙人、吉貢企業董事長陳勝:社群場景成為品牌全渠道...
    導 語社群場景成為品牌全渠道零售重要通路剛才有介紹是新零售聯盟做的有好貨供應鏈平臺的合伙人,我本人是吉貢的董事長,有好貨供應鏈合伙人是做什麼呢?是幫他們做底層的基礎設施服務,以技術來提供。吉貢是數字產業底層服務商,吉貢主要是針對社群做底層服務的。剛才的題目是之前分享的,今天不能展開。改了一下名字「品牌全渠道零售之第三種零售」為什麼叫第三種零售?
  • 【質疑】直播帶貨要分三六九 不是所有的直播帶貨都有價值
    【提要】像家電這樣技術含量較高,相對價值大,專業性強的產品,直播帶貨還是要讓懂產品的企業自己的高管來實施,這樣或許要比那些網紅、明星、大咖們的帶貨更具有現實意義!馮同||撰文近日,楊坤直播帶貨網上刷單成為熱議。一篇題為「親歷直播慘案:楊坤帶貨122萬隻剩4萬,招商方堅稱是楊坤刷單」在媒體間廣為傳播,很多人對刷單嗤之以鼻,形成了在市場上的輿論焦點。
  • 「明辨」直播帶貨要分三六九 不是所有的直播帶貨都有價值
    家電這樣技術含量較高,相對價值大,專業性強的產品,直播帶貨還是要讓懂產品的企業自己的高管來實施,這樣或許要比那些網紅、明星、大咖們的帶貨更具有現實意義!一篇題為「親歷直播慘案:楊坤帶貨122萬隻剩4萬,招商方堅稱是楊坤刷單」在媒體間廣為傳播,很多人對刷單嗤之以鼻,形成了在市場上的輿論焦點。事由原委很簡單,山東一位阿膠賣家李立,通過第三方經紀公司參與楊坤直播帶貨活動。李立稱,事先在招商承諾銷售額數百萬的誘惑下,分別繳納了10多萬坑位費。
  • 直播帶貨坑位費害慘眾商家,這份直播帶貨避坑指南收好!
    直播帶貨開闢了一條新的售貨渠道,且用戶接受度高,隨之催生了很多帶貨主播。其中不乏有一些利用虛假數據,欺瞞商家更多「坑位費」的主播,也有部分商家吃了虧,那面對紛繁複雜的直播市場,商家如何選擇,才能避坑呢?
  • 戳破泡沫,如何把握直播帶貨的風向?
    對品牌來說,擁抱直播是大勢所趨,也是在成長過程中無法迴避的問題。但在直播的空前繁榮背後,天價坑位費,明星直播泡沫和一批一批關閉的直播基地,讓越來越多商家開始警醒和思考,直播對於品牌和銷售的真實價值。明星帶貨更是泡沫重災區。即使有明星作為嘉賓加持,粉絲也並不一定為不感興趣或者折扣不夠的商品買單,更何況直播帶的貨並不是明星代言的產品,算不得自家偶像的「實績」,所以明星帶貨常常銷量慘澹。大部分平臺請明星來直播間,也不是為了給商家做帶貨效果的保證,而是只是利用明星來為平臺吸引用戶,本質是為了給平臺拉新、帶來新用戶和流量。
  • 脫口秀帶貨 上百品牌找到了直播間裡的私域流量
    這一次,在剛剛結束的微盟 616 直播帶貨大會上,卡司以脫口秀表演和零售品牌直播間連麥的形式,開了一場持續 3 小時的「直播帶貨大會」。期間,夢潔、聯想、GXG、林清軒、巴拉巴拉、哈森、珀萊雅等 7 個零售品牌,與口吐蓮花的脫口秀「網紅」一起,實現了一場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的直播帶貨大會。
  • 戳破泡沫,如何放平心態看直播帶貨?
    對品牌來說,擁抱直播是大勢所趨,也是在成長過程中無法迴避的問題。但在直播的空前繁榮背後,天價坑位費,明星直播泡沫和一批一批關閉的直播基地,讓越來越多商家開始警醒和思考,直播對於品牌和銷售的真實價值。直播就像一陣疾風,乘風者順勢而上,一有疏忽卻可能粉身碎骨,因此,把握風向,放平心態看帶貨非常重要。01 直播帶貨,到底誰才是贏家?從直接獲利角度講,主播是直播帶貨中最大贏家。
  • 直播帶貨三種模式看完直接對號入座使用
    頭部主播貨帶不過來,排的滿滿的,中部底部主播卻是冷暖自知,各種刷單,退貨,坑位費,佣金,返利等等花樣,也使得商家在迷局中收緊費用,只知直播好,卻不知如何匹配自己的產品做直播。
  • 汪涵、李佳琦和李雪琴被點名,直播帶貨還「香」嗎?
    3、直播不僅帶貨,更是帶品牌直播並不僅僅是帶貨,同時更是品牌營銷的新陣地,也就是所謂的直播帶品牌。直播帶品牌,是不以單次直播進行賣貨,而通過長期的營銷活動,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品牌影響力,長期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決策。
  • 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直播帶貨現象分析
    原創 肖弘波 新聞論壇隨著注意力經濟時代到來,各大平臺積極探索「直播+X」模式,直播帶貨成為主流消費形式之一。本文以互動儀式鏈視角,試圖對直播帶貨現象予以解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超過八成的直播用戶為1990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對網紅的追捧極大地拉動了消費的增長。①5G時代的來臨,網絡直播的媒體屬性和工具屬性得到全面綻放與舒展。直播帶貨是消費互動的儀式,是一種互動行為。從互動儀式的視角出發,直播帶貨過程可以充分表現出主播與用戶間建立的具有因果關係和反饋循環的互動儀式模型。
  • 直播帶貨的"粥奶博弈論"
    就像快手、拼多多們在下沉市場大殺四方時,前兩年高呼消費升級、高端路線的天貓、京東們,也開始對下沉市場進行圍剿,向利看齊,走下"臺階"。如今的直播帶貨亦是如此。疫情讓各行各業的節奏打亂,原先的流量池被疫情按下"暫停鍵","另起爐灶"成為當務之急。折扣也好、送禮品也好,只要賣出貨就成。從直播的企業家到主動看賣貨直播的用戶,皆人性所使。
  • 百度發布直播生態報告,泛知識更好帶貨?
    全民直播帶貨在帶來巨大市場紅利的同時,行業過熱也造成了數據流量造假、高昂「坑位費」投入產出倒掛、售賣假貨等危機,不少企業開始懷疑直播這一新興營銷方式到底還有沒有價值。 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理清2020年直播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由此才能看清2021的直播營銷又該向何處去。
  • 還在為品牌花巨資尋求直播帶貨?看看鯉躍科技如何理解新零售!
    2020年愚人節,錘子手機前CEO羅永浩正式聯手抖音開啟直播帶貨首秀,同時間淘寶直播帶貨一姐--薇婭正在自己的直播間帶貨真火箭,僅僅5天之後,央視段子手朱廣權搭檔口紅帶貨一哥李佳琦,並取名「小朱配琦」開啟為湖北特產直播義賣!疫情之後,直播帶貨的熱度毫無疲態,不降反增。
  • 直播帶貨:主播是風口上的豬,品牌是刀口下的羊
    2018年時還有很多人說「直播活不過明年」。而自新冠疫情爆發,線下零售業受到重大打擊,線上消費市場迎來了強勢的增長,直播帶貨成為了商家開拓銷路的重要手段。 今年,據網經預測社全國直播電商用戶規模將達3.72億人。在直播電商「帶貨」的火爆趨勢下,2020年上半年,該領域也吸引了不少資本的進入。
  • 直播帶貨:品牌文化的又一挑戰
    2019年應該是中國品牌想起來感慨萬千的年份。這個年份說起來特殊,它是直播帶貨的元年。網際網路的項目的興起從來都如海岸擊打起的浪花:潮水來得洶湧猛烈,褪去的泡沫漂浮在沙灘上赤裸又慘烈。可直播帶貨隨著2019年的結束、進入到2020年,並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失去其愈演愈烈的勢頭,反而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趨勢。
  • TOMSONLEE品牌直播帶貨,助力經濟復甦
    5月9日,「 快手奢侈品達人羅嘉」與「全球超模形象大使-周海喃」帶領直播團隊來到重慶福士廣場TOMSONLEE品牌店直播帶貨,助力經濟復甦。TOMSONLEE是一個以外貿為主銷量的輕奢服裝品牌,受國外疫情影響,訂單也慢慢減少。
  • 吉貢與艾優共拓社群新渠道加速分布式商業布局
    6月29日下午,艾優作為品牌方,安排營銷公司負責人帶領團隊帶著最新單品來到吉貢位於上海虹橋火車站附近的辦公室,給吉貢的渠道拓展部和渠道合伙人進行新產品介紹和賣點培訓。雙方合作共拓社群新渠道,加速分布式商業布局。
  • 把奶粉搬進直播間,品牌能做的遠不是低價帶貨
    前不久《奶粉圈》梳理了近日直播圈裡的價格亂象,而對於嬰配粉而言,在帶貨直播這一領域似乎奶粉品牌和渠道之間的矛盾更加凸顯。但隨著當下形成以圖文、短視頻為主的信息流通機制,加上5G的發展趨勢,直播或吸引更多品牌加入。那直播除了帶貨,還有什麼核心價值值得思考?
  • 直播帶貨,都想「趟」得一池春水
    當消費者在經歷了直播帶貨的野蠻生長過程之後,已經不再那麼帶著從眾心理去搶購了,甚至即使有人一時衝動下單了,但是退單率也很高。真正形成有價值的事實銷售過程,並不是那麼容易了。尤其是所謂的「名人」或者一些藝人的直播帶貨,並沒有產生應有的銷售業績增長。甚至一些企業家的直播帶貨,被業界質疑為耀眼的成績背後,其實是有供應商的捧場進行「虛假」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