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渾並序》:始聞古道行千艘,一朝轉徙才容徙。
在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歷史有著一定了解之後就會發現,對於中國人民而言,日本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雖然說如今的中日之間已經達成了友好的外交往來,但在近代歷史上,日本對中國所造成的迫害,卻讓很多人都難以忘懷。
正因如此,在我們看待一些關於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時,也會有著很多的感慨。曾經,在日本天皇裕仁去世之後,日本方面曾經希望中國能夠派出代表並出席葬禮,然而,面對著日本的這一請求,中國方面卻僅僅回復了四個字。那麼,為什麼在日本天皇去世之後,中國會成為受邀對象,而在此次事件中,中國對日本說出的四個字又是什麼意思呢?
據了解,日本的裕仁天皇出生於1901年,與所有日本天皇相似的是,受到近親結合的影響,裕仁天皇的身體狀況也是非常不好的,但是,日本皇室仍然將其當做是重點的培養對象。在裕仁天皇剛剛出生七十天的時候,他就被寄養到了海軍中將的家中,而在後來的日子裡,他也被灌輸了許多軍國主義的思想。
在這種情況之下,裕仁天皇成為了一個軍國主義的踐行者,而這也註定了他後來的暴政。在裕仁天皇二十歲的時候,他便開始出訪歐洲,而在歐洲生活期間,他也學到了許多西方的政治與軍事體制。
在日本國內,人們對於裕仁天皇抱有很大的希望,而很多日本大臣也希望裕仁天皇能夠帶領個國家,走向更好的未來。在1926年的時候,裕仁天皇正式繼位,成為了日本新一代的統治者。在裕仁天皇在位期間,他也曾對日本國內的軍事部隊進行了嚴格的控制。而通過他的努力,日方的軍事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對於裕仁天皇而言,由於他對軍國主義思想十分憧憬,因此,他也希望能夠通過日本軍隊的努力,為日本爭取更多的物質與資源。在1937年的時候,日本侵華戰爭正式打響,在這場戰爭當中,裕仁天皇認為,如果日本方面不對其他國家發起進攻的話,那麼,日本國內的發展也將受到一定的阻礙。就這樣,他也在中國境內製造了許多場慘案。
雖然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被認定為是戰敗國,但是,裕仁天皇卻並不願意為了他在戰爭中所做出的一些決策而負責。在談及侵華戰爭的時候,日本方面也總是欲蓋彌彰,企圖用一些混淆視聽的方式來掩蓋曾經的惡行。
由於當時的中國仍然是一個地位較低的國家,因此,即使裕仁天皇並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懲罰,中國也不能對其有什麼反駁,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與日本之間也逐漸建立了和平而友好的外交關係。對於中國來說,與日本建交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忘記了過去的歷史,與之相反的是,通過中國與日本的建交,我國的大國風範也被充分體現了出來。
在1989年的時候,裕仁天皇因病離世,當時,日本方面也邀請中國參加裕仁天皇的葬禮。雖然說在那個時候,中國已經成長為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並且中日之間也已經達成了友好和諧的外交關係,但中日之間的許多歷史遺留問題,也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據了解,在二戰結束之後,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並沒有被徹底消滅,而作為軍國主義思想的領頭人,裕仁天皇也成為了許多日本人心中的偶像。如果說中國代表出席了裕仁天皇的葬禮的話,那麼,這也無法讓日本方面繼續正視過去的歷史。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就對日本說出了四個字:正視歷史。對於日本而言,或許中國方面的態度也能夠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
結語
從中國對待日本的態度上就能夠看出,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中日之間已經能夠進行正常而友好的往來了,但是,在面對過去的歷史時,我們也仍然不能忘記曾經的屈辱。對於日本而言,如今的他們並不願意承認自己曾經的過失,在日本方面看來,如果能夠將此事進行掩蓋的話,那麼,也更加有利於其國際形象的樹立。
但對於中國來說,如果我們忘記了這一段屈辱的經歷,就是對近代中國的一種背叛,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通過中方的不斷努力,最終,日本方面也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曾經所犯下的種種罪行。
參考資料:《天皇制與近代日本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