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下的這兩句詩,為無數人所喜愛並深以為然。
四季節候,各行其是,各有其特點。春花秋實,夏雨冬雪。春季,萬物開始萌生;夏季,則是最為火熱激情、生命最為狂放的時節。
《爾雅·釋天》中有「春為發生,夏為長嬴」,「嬴」通「盈」,有充滿之意,即使草木長盈者為夏,所以古人也稱夏為長嬴。
立夏過後,農作物進入生長旺季,夏日裡的花朵,呈現出的也是生命最飽滿、最充盈的狀態。生,可不正要如夏花之絢爛多姿麼?
什麼花最能代表「夏花」之不顧一切的絢爛?夏日裡,荷花清新出塵,薔薇豔麗嬌嫩,而另一種則可貼切地作為「夏花」的代表,來展現其無盡絢爛、自由奔放之狀態,那就是——石榴花。
為什麼這麼說?
榴花紅豔,所以「開欲燃」
石榴是西漢時被引進中國的。西晉張華在《博物志》中寫道:「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宋代有詩人詠石榴花寫:「王母庭前親見栽,張騫偷得下天來。」張騫出使西域,跟葡萄、苜蓿等一起引進的,還有石榴。
石榴花其實有多種顏色,但最常見的是紅色,所以「紅豔」,是榴花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杜牧在《山石榴》一詩中寫石榴花,著重抓住其色彩來寫「似火山榴映小山」,漫山遍野的紅,灼熱似火,後面接著深入——「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雲鬟」,摘下一朵榴花插在美人頭上,讓人直以為雲鬢都要被灼燒了呢。
同寫榴花紅似火,還有蘇軾。
阮郎歸·初夏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縴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蘇軾在這首詞裡所描寫的是初夏時節,上片綠槐,高柳,新蟬,皆是初夏時分的景象,蟬聲陣陣,薰風入弦,更凸顯出一個「靜」字。
而下片,則充滿了動感。「微雨過,小荷翻」,有初生小荷的靈動;榴花本身靜靜綻放,詞人用一個「開欲然(通燃)」來形容,則寫出榴花的紅豔似火的流動感。
「夜久月明人盡去,火光霞焰遞相燃」「遊蜂錯為枝頭火,忙駕薰風過短牆」,榴花似枝頭那紅彤彤的火焰,怒放著,燃燒著,這是它帶給我們的共同觀感。
榴花絢爛,所以「照眼明」
比起時感嬌弱的春花,榴花在詩詞中的形象常常是非常的硬氣,陸遊有寫「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墮時有聲」,張九成寫「萱草榴花照眼明,冰應水閣晚風清」。而在他們之前,唐時韓愈便用「照眼明」來形容榴花。
題張十一旅舍三詠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
如果你有明媚夏日戶外看花的經驗,你就會深深感到「照眼明」的傳神之處。此三字,真體現了詩歌語言的精粹,極寫榴花盛放時的燦爛,滿樹花朵散發出耀眼的光彩,絢麗奪目。
在此詩裡,韓愈寫榴花,也以此來觀照自己以及朋友張十一的心境。此時二人皆被貶,詩寫石榴處偏僻之地,花開寂寞無人賞,花開花落果初成的任自然,實則也是在寫人。
無人賞又如何?但喜絢爛多姿。
榴花開於夏天,所以「不怨東風」
烏夜啼·石榴垂楊影裡殘紅。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暮雨急。曉鴉溼。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
農曆五月,仲夏,正是石榴花開放的季節,所以五月也被稱為「榴月」。
小時候大爺院子裡有一樹石榴,長得不高,矮矮團團。每到夏季,整樹石榴花盛放,一簇簇,一朵朵,渲染著橙紅的色彩。直到現在,每每想到石榴花,它總會第一時間出現我的記憶裡來,它是那麼鮮豔,美麗,永遠滾燙、灼熱。
榴花不與春花爭春,當然也不怨春風吹花落。所以李商隱有「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而宋代劉鉉這首詞也是寫榴花在百花凋落之際開放,綠葉更加玲瓏剔透,花似裙初染的美麗與生機。
榴花照眼明,榴花開欲燃。榴花綻放在夏季,代表了夏花之不爭春,不懼東風,盡情絢爛的生命特徵。
轟轟烈烈,肆意綻放,這是屬於榴花的夏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