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當習俗是泰山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敢當習俗源自古代靈石崇拜遺俗。
關於「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史遊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對於這段話的解釋,目前學術界存在爭議。但是「石敢當」這三個字的含義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靈石敢於抵擋一切」,「石敢當」就是「靈石敢於抵擋一切」的縮寫。
石敢當最初的功能主要是鎮宅。據西漢《淮南子》記載:「丸石於宅四隅,則鬼能無秧也。」由此可知,至少漢代人們就開始把靈石埋在住宅四角,用來鎮鬼擋妖。
泰山學者認為:石敢當習俗的形成與西漢以來的「泰山治鬼」有關。與歷代帝王在泰山的封禪活動相比,石敢當習俗屬於民間信仰。從漢代開始,在泰山地區,人們就用自然石雕刻「石敢當」立於牆根、橋頭、要衝,以求鎮妖殺鬼,保佑平安。
從上古到漢代,是石敢當習俗的早期階段。之後,隨著時代發展,石敢當習俗開始出現變化。
根據宋代王象之的《輿地碑目》記載:宋代在福建莆田縣曾經出土了一塊唐朝大曆五年的石碑,碑文有「石敢當,鎮百鬼,厭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之語。這一唐朝大曆五年的石碑碑文是至今記載石敢當的最早實物資料。從碑文中我們得知:石敢當的本領越來越大,不但鎮鬼擋妖,厭災殃,給官吏、百姓帶來幸福、安康,還能夠給社會的教化產生影響。而且顯示,石敢當鎮宅風俗已經擴及官衙宅地。
可以這麼說,石敢當的功能一直處在演變之中。後來的石敢當不但可以鎮宅厭秧,而且還可以祛病、防偷,甚至可以制止饑荒發生,保佑宅主升官發財、平息家庭糾紛等本領。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石敢當習俗出現了一個顯著變化,就是人們開始把石敢當人格化。人格化的石敢當出現了兩個版本,一個是將軍型石敢當——手握把劍,威風凜凜,令人望而生畏;一個是大夫型石敢當——明清目秀,醫術高超,經常上山採藥的樵夫模樣。
到了宋金時期,石敢當習俗出現了重大變化,人們開始有意識的在石敢當前面加上泰山二字,石敢當演變成「泰山石敢當」。
那麼,出現在西漢的石敢當信仰為什麼會在宋金時期和泰山發生結合呢?
泰山學者周郢認為:宋代是泰山信仰的一個廣泛傳播時期,由於北宋帝君對泰山的極度推崇,並使泰山信仰迅速由中原向北方、南方傳播,祭祀泰山的東嶽廟也在這個事情在全國各大州縣相繼建立,促使泰山信仰在全國有一個空前的普及。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流傳千年的石敢當信仰和當時盛行的泰山信仰發生聯繫,產生結合,於是出現「泰山石敢當」這一全新的民俗文化現象。
就這樣,石敢當開始挾泰山之威行走天下。而且,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泰山石敢當,泰山石敢當所表現的平安文化,使泰山石敢當習俗具有了廣泛性、民族性、國際性的民俗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