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大地,散布無數廟宇,百姓耳熟能詳者,如夫子廟、關帝廟、龍王廟、土地廟、財神廟,等等。
娘娘廟,也不少。我老家附近,便有一座,供奉一尊端莊女神,每逢過年或大節,家家戶戶進廟燒香祭拜。我跟著大人去過,只知娘娘是個神,是神總要拜的,所以給她磕過頭,卻不知這娘娘是啥「娘娘」。至長,遠離家鄉,在各地又見不少娘娘廟,對於「娘娘」是何方神聖,仍不知所以。?
皇后或宮妃被呼為「娘娘」,卻無廟。玉帝之妻,稱「王母娘娘」,有廟,稱「西王母廟」,簡稱或叫「娘娘廟」。有人還把觀世音菩薩稱為「觀音娘娘」,也叫「送子娘娘」,觀音廟一稱「娘娘廟」。
十月下旬,赴福建莆田學院講學,有了個意外收穫,即「初識」了一位不凡的「娘娘」——
媽祖。
媽祖我聽說過,電視上看過排場的媽祖廟,以及海峽兩岸祭拜媽祖的盛大慶典,對媽祖身世,卻知之甚少,也沒有把她跟北方娘娘
廟裡「娘娘」聯繫在一起。
在莆田參訪時,從一臺灣來客那兒獲悉,北京鳥巢附近,就有一座供奉媽祖的「娘娘廟」——他說先在莆田跪媽祖,然後去鳥巢拜那個娘娘。
此次一同講學的《北京地方志》主編段柄仁兄當場證實,蓋鳥巢時發現一座娘娘廟,對拆不拆這廟有爭議。時任市委書記劉淇命人查資料,確定廟裡的「娘娘」,原來是南方所稱的「媽祖」,遂下令保護,鳥巢的修建,並因此稍有移位。
所以我想,我老家那座「娘娘廟」,可能也是媽祖廟,因為人並不去廟裡求子,而是祈雨,媽祖呢,恰是一尊海神,管水。又想,北方很多娘娘廟裡的「娘娘」,神貌一如莆田媽祖,恐怕並非西王母或觀世音。所以我認為北方大部分「娘娘廟」,實際上就是媽祖廟。
媽祖被供奉到神廟,到底是何方之神呢?
莆田是媽祖誕生地和「羽化升天」處。這次請我講課的陳天宇兄,此前只知他研究馬列和寫雜文,哪曉得,他還是一位「媽祖文化」專家,兼著「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主辦的《媽祖學刊》主編。在莆田這幾天,正是天宇兄帶我參拜媽祖祖祠、媽祖聖像和媽祖塔,翻閱相關史料,使我有機會初識了媽祖。
媽祖並非一尊虛化之神,而是實有其人。媽祖祖祠董事長林自弟贈我的清朝林清標撰《天后志》記載,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夏曆三月二十三,原名默娘。為什麼叫默娘?一般孩子,是「呱呱」墜地,即哭著來到塵世的。《天后志》說,默娘悄然而來,「至滿月不聞啼聲」,老爸就給她起了這麼個乳名,學名林默。然而豈料,林女既長,名震四方,一點兒也不「默」,人們便只知媽祖,而鮮聞林默了。
據載默娘自小頗具異稟,過目成誦,十三學道,十六踩浪渡海,善佔卜,並給鄉親看病去疾,人人稱奇。而她最為人稱道的品質,是見義勇為,救苦救難,最終在一次海上救援時遇難。
「媽祖」這名,或許是北方慣說的「娘娘」的正統稱謂?到現在,我還沒查出或打聽到這個名字的由來,史書和媽祖研究專家,均對此語焉不詳——我猜想,這可能是莆田先人對這位海上巾幗英雄的一種敬稱,後人便如此稱呼了。
莆田百姓把媽祖尊為神祗,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在她「升天」的莆田湄洲島,建了世上第一座媽祖廟,並年年祭奠。那以後,不僅媽祖的大名和事跡為更多人所逐漸熟知,媽祖廟也如雨後春筍般,在我國東南沿海和臺灣等地,越建越多。俗謂全球凡有井水處,便有華人;而凡有華人處,也均可見媽祖廟。如前述,我國內地廣大區域,包括一些窮鄉僻壤的很多娘娘廟,原來也多是媽祖廟。
(原標題:娘娘廟裡的「娘娘」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