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氣化三清」有多種解釋,一種說法是鴻鈞老祖,一種說法是盤古,一種說法是元始天尊,還有一種說法是老子。也許還有其他不同的說法,但不管有多少說法性質都一樣,都是基於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對「一氣化三清」給出一種新的解釋。既是如此,那就要看誰的解釋更能服眾,更能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內涵,也更有道理了。今天,我也談一談對於「一氣化三清」相關問題的看法。
先來看一看到底是誰「一氣化三清」,哪個人物的可能性更大呢?「一氣化三清」的故事來源於道教,最典型的出處恐怕是以道教神靈體系為原型的《封神演義》了。而道教的思想雖說從遠古久已有之,但上升到理論加以大力弘揚只能說是從老子開始的。老子的一篇《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萬經之王」,更是被道教奉為經典的權威之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老子的「一氣化三清」之說,更有跡可循,更能站得住腳。
再來捋一下上面幾個人物的關係情況。
盤古開天地,是一個傳自於遠古的神話故事。他也許跟一些遠古的歷史人物有一定的關係,或者盤古的原型就是某一個遠古的歷史人物。這個人物形象的存在有一定的歷史基礎、文化底蘊。再看鴻鈞老祖,這個人物形象來自於《封神演義》,並沒有些許的文化和歷史基礎,也沒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也許只是作者為了故事情節而完全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形象。所以,說鴻鈞老祖是「一氣化三清」的始祖,不管是從哪方面來說,都站不住腳,或者說信服力不強。
再看剩下的兩個人物,也是「一氣化三清」的二位當事人,分別是玉清元始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加上上清靈寶天尊,此即為「三清」。這是目前比較統一的稱謂。對於這三個人物的叫法,我先談一下不同看法。
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道」。《易經》中認為,道之初是一片混沌狀態,然後是無極、太極,太極又生兩儀,才有了陰陽,才有了天地之初,這才有了天地一切的開始。天地開始稱為元始,天地初建稱為靈寶,人類形成稱為道德,應該能夠理解。但再從字面意思來看,元始天尊,元始就是天地的最開始,既是最開始,萬物都未誕生,那哪來的玉的概念呢呢?所以,說元始天尊是玉清不合適。從以上解釋來說,合理的叫法應該是:上清元始天尊,玉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單從字面意思來看,太清應該在上清之前,之所以排在最後,也許正體現了中華民族性格之謙虛的特點吧,把真正的大家排在後邊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從名字稱謂的叫法上來看,二者各有一定的道理,而老子應該更接地氣。
綜上來看,不管是從歷史、文化,還是從陰陽相生的道家理論,或者是從對他們稱謂的字面意思來看,說老子是「一氣化三清」之始祖,理由比較充分,應該是比較妥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