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想必大家對這個成語都不會感到陌生吧。講述的是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立志雪恥圖強,最後果真苦盡甘來的故事。
而這個人,就是古代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君主勾踐。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爆發了爭霸戰,被吳國打敗的越王勾踐,在遭受了種種的屈辱和磨難後,回國發奮圖強、勵精圖治,最終率兵大敗吳軍,破吳國都城,迫使吳王夫差自盡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因其「臥薪嘗膽」的典故,越王勾踐如今已成為中華民族不懼失敗和屈辱,敢於拼搏的楷模形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除了「臥薪嘗膽」外,越王勾踐本人使用的一把利劍,也是風靡大江南北,是青銅武器中的珍品,也是我國一級文物,同時被譽為「天下第一劍」,這便是1965年出土於湖北省望山楚墓群的越王勾踐劍。
關於這把神劍的出土,還有一段故事。上世紀六十年代時期,湖北省的江陵地區遭遇旱災。為了解決旱災問題,當地政府決定新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農田。當水渠紀南城西北7千米處時,施工人員發現這裡的土質疏鬆,好像曾經被挖動過。
覺得事情有蹊蹺的工作人員,立刻將這一發現上報給了當地的文物局。考古學家收到信息後,急忙趕到水渠現場,通過實地勘察後,考古家們發現這裡很有可能是一處古代墓葬群。經過一番保護性搶救挖掘後,一座楚國墓群被發現,專家們把這一片楚國墓群稱之為望山楚墓
01越王勾踐的劍長什麼樣子
在古墓挖掘過程中,考古隊有不少發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這把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其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
越王勾踐劍的劍身上,布滿了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面由綠松石組成美麗的圖案,另一面則鑲嵌著耀眼的藍色琉璃,整把劍修長挺拔,裝飾典雅華貴。在正面近格處,刻著八個鳥篆銘文,銘文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這把青銅寶劍,被拔出鞘時,寒光耀目,劍刃薄而鋒利。雖說深埋地下2000多年時間,不但沒有鏽蝕,而且還依然鋒利無比。吹毛斷髮,即便是20多層的複印紙,一劍下去也可輕鬆切斷。
一把古劍,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不但沒有生鏽,反而鋒利無比,這一發現瞬間轟動了全國。令眾人好奇的是,這把劍到底有什麼奧秘,歷經那麼多年,千年不鏽、鋒利無比,其原因到底是什麼?
02x光分析
為了揭開其中緣由,專家們便對這把劍進行了一次x光分析。在x光的照射下,專家們發現這把劍的表面黑色花紋出含有0.5%的硫量,劍格表面含有0.9%~5.9%的硫含量。劍刃及劍身含有16%-17%的錫,80%~83%的銅,另外還有少量的鉛和鐵。
也就是說,這把劍的金屬含量相當複雜,不僅有銅和錫,還有鉛和鐵。隨著研究的深入,專家們發現,這把劍並不是直接打造而成,而是劍身和劍刃分開鍛造後融合而成。劍身含有大量的銅元素,使得劍人性很好,不易折斷;劍刃含錫量高,硬度大,使之非常鋒利。
可以說,越王勾踐劍的鍛造採用了複合金屬工藝。據文獻記載,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到近代,才開始使用這種複合金屬工藝的,而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國,勤勞的國人就已經採用了。他們是如何掌握並熟練使用這種技術的,這又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
到了1973年6月,為了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周總理特批,這把絕世寶劍漂洋過海在日本東京展出。越王勾踐劍的首次亮相,立刻引爆了國內外,許多外國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把寒光閃閃,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居然深埋地下2000多年,簡直是不可思議。
03小結
現如今,這把深埋地下千年之久,依然鋒利無比的越王勾踐劍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出。越王勾踐劍的出土,堪稱我國青銅短兵器中罕見的珍品,對研究春秋越國歷史和了解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