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勞模創新工作室:博士生「頭腦風暴」的地方
在東北大學信息學館東南側,三個10多米高的風車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兩個三葉片風車隨風旋轉,還有一個特殊的風車,兩十字交叉的圓環狀風車葉片,旋轉起來像個圓球。
這是勞模創新工作室孫秋野主攻的課題「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實驗平臺」的一部分。所謂勞模創新工作室坐落在東北大學信息學館308室,是以全國先進工作者張化光教授名字命名的。這也是博士生經常進行「頭腦風暴」的地方。
「在谷歌的AlphaGo與韓國棋手的比賽中,用到的一個關鍵技術模塊,就是通過決策神經網絡與評判神經網絡互相協作,以此來完成目標,這與張老師正在指導我們做的自適應動態規劃課題的核心技術高度契合,老師總是帶著我們在學術的最前沿探險。」一名學生說。
在張化光的倡導下,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籌建了電類專業創新實驗區,在校學生不分專業年級,只要有興趣,都可以申請到實驗區學習,在本科教學過程中就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
「實驗區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為學有餘力者提供自主製作、自主開發、自主課題研究的工作平臺,我們的宗旨就是為學生創造科技創新環境,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並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水平和基本工程素質。」張化光說。
「有項目才能出成果,才能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一定要抓住科研項目這個拔尖人才培養的牛鼻子。」在張化光看來,科研項目堪稱拔尖人才培養的絕佳陣地, 他帶領電氣自動化研究所的成員,努力爭取一個個有價值的科研項目,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發工作,在實踐中指導學生學習。
在「流體輸送管網的實時數據採集分析方法和高精度洩漏檢測定位技術」項目研究最關鍵的時候,張化光和工作室的成員帶領研究生實行幾班倒的工作方式,每天24小時不間斷監測數據,夜以繼日地跟蹤系統運行,並在現場帶領學生及時更改系統,最多改版了50多次,學生們收穫了很多課堂上無法學到的實戰經驗。
每個星期三下午,工作室都會開展「勞模下午茶」活動,激發廣大教師的靈感,引導他們主動創新教學和科研方法。一名青年教師表示,張化光老師在「勞模下午茶」活動上與大家分享了許多寶貴的教學科研經驗。學術專題報告會,名師沙龍活動,創新成果分享交流會、成果展、演講會……在工作室和東北大學工會聯合開展的各類活動中,張化光與工作室其他骨幹現身說法,與教職工分享自身的奮鬥歷程、工作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