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明網9月7日訊(通訊員 羅少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要使民族振興,必將復興其文化」,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推進文化共享指明了方向,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帶來了發展機遇。邵陽市隆回縣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文化共享機制,推動文化繁榮。
一、健全機制,搭建臺子「辦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近年來,隆回縣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作為民生工程來抓,為全縣搭建臺子「辦文化」,夯實了文化惠民基礎。出臺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到2020年全縣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資金累計投入達10億元,縣文化藝術中心、縣會展中心、縣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與城建相匹配的標誌性文化設施建設將全面投入使用,每萬人擁有三館一站建築面積達到730平方米,初步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把隆回傳統的民俗、名人、民間文化融入到縣城主題公園、主題廣場、地標性建築以及社區小廣場等城市節點中去,引領提升縣域文化的品質,展示濃鬱的地域文化;健全完善縣、鎮、村(社區)三級文化服務平臺,不斷深化現有場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的規範管理,按照村(居)文化家園達到「七個一」標準,重點實施好公益文化演出、文化下鄉以及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工程建設,形成覆蓋城鄉的縣、鄉鎮、村(社區)三級文化服務和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絡,紮實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公共文化服務主體,讓基層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挖掘資源,盤活底子「做文化」。
隆回縣人文資源富集,曾孕育出眾多名人名家,如:中國近代思想家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其《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到現在還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為民族復興而奮力拼博的中國人,清代兩江總督抗倭名將魏光燾、辛亥革命元勳譚人鳳、中共第四任宣傳部長彭述之、毛澤東的國文老師袁吉六和書法老師孫俍工、我國輿地學奠基人鄒漢勳。隆回也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魏源故居,有花瑤挑花、嗚哇山歌、灘頭年畫、灘頭手工抄紙技藝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兩個縣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範,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如何加強對名人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搜集和整理,挖掘隆回歷史「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提煉符合發展的時代精神。隆回文化工作者緊密結合縣域經濟建設和旅遊開發,整體構思創作包裝好花瑤文化、梅山文化、灘頭年畫推出了一批富於地域特色,體現隆迴風格,凝聚隆回力量的——「講、唱、畫、寫、拍」等文化品牌。「講」好隆回美好故事,成功舉辦「魏源杯」全國演講大賽,包括香港隊在內,來自全國26支隊伍100多位全國演講精英匯聚魏源故裡角逐「魏源杯」,在全國掀起傳播魏源文化的熱潮;「唱」好隆回美妙旋律,組織了隆回好聲音歌手大賽,以《隆回戀歌》、《魏源故鄉人》《灘頭年畫》《望雲山》《請到夢中花瑤來》等本地歌曲為載體,唱響了隆回在全國各地的影響力;「畫」好隆回美麗山水,編輯出版了大型民族文化攝影畫集《中國花瑤》,通過鏡頭,藝術地再現了現代花瑤人的生產與生活。「寫」好隆回美譽歷史文化,組織編印了《隆回紅色故事》、《情意流長》、《隆回詩聯》、《隆迴風情》、《故人莊》、《隆回文化傳承與創新》等10餘部隆回歷史文化故事書籍;「拍」好隆回美倫美煥的民俗風情,大力宣傳花瑤「討僚皈」,舉辦了湖南(夏季)鄉村旅遊節,成功拍攝了民族非遺題材電影《印象花瑤》。這些本土文化品牌的推出,豐富了隆回「文化共享」的內涵和外延,全面提升130萬隆回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
三、注重共享,拓展平臺「送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讓廣大群眾享受到更加公益、均等、便利的文化服務是我們廣大基層宣傳文化工作者最主要的工作使命。堅持把文化服務的重心放在基層,讓廣大群眾實實在在地受益,推動文化共享工程的常態化。成功舉辦了隆回縣春節聯歡晚會、「歡樂瀟湘」邵陽賽區群眾文藝匯演、小戲小品比賽、「大美隆回」微電影微視頻比賽、「祖國頌」交響音樂會、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專場晚會、慶祝 「我和我的祖國」 十一國慶快閃活動等群眾性文化娛樂和賽事活動,做到常態化和制度化開展;以「政府買單,百姓看戲」的運作形式,全力推行「百姓劇場」,讓「百姓劇場」成為百姓享受文化大餐、共享文化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舞臺;加強對花瑤文化、梅山文化、魏源文化、灘頭年畫的研究、傳承和發展;加強對農村文化活動引導,實施一鄉一品的特色文藝創作工程,搭建群眾文藝創作平臺,建設一批如灘頭紙文化、荷田「楹聯之鄉」、司門前「詩詞之鄉」、虎形山鄉花瑤文化特色鄉鎮,以六都寨鎮明德村連續20年和張家鋪村連續10年舉辦農民春晚的基礎上等重點培育農民春晚品牌,現全縣有50多個村每年舉辦了農民春晚,農民春晚成為全縣人民每年過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深入挖掘隆回灘頭年畫、花瑤挑花等民間藝術資源,培養更多的傳習人,繼承傳統藝術精華,傳承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和充實農村、社區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扶持縣內業餘劇團、文化藝術協會、歌舞隊、書畫院等民間文藝團體的發展,努力培育隆回文化的生力軍,實現「送文化」向「做文化」轉變。
四、找準定位,培育路子「產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膽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隆回縣依託縣域內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打「魏源牌」、「舉花瑤旗」,培育獨具隆回特色的文化品牌,出臺文化創意產業長期規劃,突出抓好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科技、對外招商、金融等的融合,做好「文化+」結合文章,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如福鴻工藝、海宥鞋業等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文化集團,激發基層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提升文化產業在GDP中的比重。進一步拓寬文化投融資的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機制,鼓勵非公有制經濟以參股、合資、合作、獨資、聯營、特許經營等多種方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促進社會資金向文化產業領域流動。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大力解決有關法規、政策滯後問題。全面審視既有的文化產業政策,制定完善的產業政策法規,清除阻礙建立和形成統一的文化市場的各種壁壘,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發展文化產業,人才是第一資源。隆回縣緊緊抓住「培養」和「聚集」兩條途徑,組建縣文化建設人才智庫,更多引進高層次文化藝術、文化經營管理和文化創意人才,造就一批高素質、複合型的文化藝術人才和文化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為推進文化共享,繁榮文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