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從國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視,央行上海總部網站專門開闢有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專欄,央行的官方微信號今天專門發布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秘籍」。
我們昨天和今天相繼刊發了多篇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的文章,其中《中鐵系私募退出難:逾30億元產品逾期,存在多方關聯交易?》一文,更是引起不少投資者共鳴。
也有讀者看到這些文章後,給我們發來新的文章,這裡轉載的這篇,就是一篇來稿。稿件的部分內容,《證券時報》等媒體已做相關報導。稿件詳細描述了投資者是如何一步步進入騙局,以及騙子是如何設局的故事。我們把這篇文章發出來,希望能夠提醒投資者增長防騙本領,明目善斷,保護好自己的血汗錢。
昨天,看到《國際金融報》刊發的中鐵系列私募產品到期無法按期退出的相關報導,想到了記者所了解的私募領域的亂象。其實,比上述報導性質更惡劣的私募俯拾皆是。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半年前的一份已註銷私募基金管理人信息的公告觸目睹驚心。公告顯示,截止到目前,已註銷私募基金管理人名單共計14295家,其中主動註銷的私募管理人達到1596家,依公告註銷的最多,高達12181家,協會註銷類的私募管理人是518家。去年10月,一份疑似失聯的私募機構公告信息顯示,深圳已持續成為私募失聯的重災區,當批的73家失聯機構中,深圳佔了51家,佔比近7成,連續數月高居榜首。仔細分析中基協披露的最新疑似失聯私募機構名單,不少註冊地址為深圳市前海商務秘書有限公司。多家記者深入採訪時了解到,現在有十萬餘家公司掛靠在某個商秘公司,前海早期提供的也是虛擬註冊地址,實際辦公地址分布在深圳等大中城市中心的CBD區。2014年起,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開始實施對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隨後十幾萬中小企業紛紛來到深圳前海註冊殼公司,因該區域對私募15%的稅收較國家25%的水平頗具吸引力。幾年過去,不少掛靠的私募機構具有經典的龐氏金融特徵。他們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撈一票就跑,惡意爆雷,導致數千億的財富被掠劫,投資者維權困難,也把招商註冊地的地方政府陷入被動和汙名之中。其中,深圳的私募基金軒鴻就是一起經典的具有教科書意義的騙案,筆者多方採訪尋證,得以還原事情的全過程。
「一生的血汗錢付諸東流」
「如果不是這個事,我可以帶著1000多萬元的現金回江蘇老家,買最穩當的理財產品也可過上富足安穩的退休生活,老兩口可以週遊世界。但踩了這個雷,如果錢要不回來,我一生的血汗錢可能就化為烏有。我怕面對現實,實在不敢面對,不敢想,天天不能入睡。老頭子鬧著要離婚,要我去深圳找肖建海要錢,找不到就別回來了。我到哪兒能找到他啊?」
這個一年前曾坐擁1500萬現金的富裕人士,現在連買張去深圳討債的幾百塊錢的機票,都要刷半天的攜程,選一張最便宜的早班機,然後在投資者的維權群裡問深圳的哪能位能給她解決住宿問題。今年春節期間,因為疫情影響,收入只有三千多元的退休金的她已經日益感受到生活的窘迫和艱難。打開她的冰箱,裡面空空蕩蕩。「哪像個過年的樣子啊!」她自言自語地說。一個曾經的千萬富翁,被私募騙子洗劫一空,「我也不知道這日子怎麼過,過一天是一天吧」。
她告訴我,女兒在國外讀書幾年了,生活也很艱苦,去年終於拿到了工作籤證。一直答應把廣東的房子賣了給她在國外買個房子的。去年底,女兒滿心歡喜地回來,沒辦法,只好如實跟她說了。五天後,女兒眼淚汪汪地走了,老伴也不辭而別回了老家。「我恨啊!是我把這個家給毀了啊!我對不起女兒和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伴啊!」
痛訴肖建海和他控制的深圳私募軒鴻基金(軒鴻控股旗下公司)的,不少是退休人員。這位江蘇的老者是30多年前夫妻倆一同闖深圳的,赤手空拳打拼,轉眼到了退休年齡。前年底,他們把在深圳及惠州的房子賣了1000多萬元,準備回南京過安穩的退休生活。因為在單位一直管財務,有個熟悉的理財經理,從銀行跳槽到一家私募基金,以前經常給她推銷一些理財產品,利率比銀行高,好像也沒出過事。這回理財經理推薦的是一家叫軒鴻基金的私募發行的年化11%的產品。憑著過去的信任,她把賣房的錢和手頭所有的現金全買了三個月的短期私募產品。她想,反正年底和春節也不用怎麼花錢,春節以後就回江蘇了,三個月很快就過去了。然而,噩夢就此開始了。
3個月的短期產品,前年12月買的,春節後2月份就到期了,可軒鴻以各種理由不兌付,要她籤展期合同,或者選擇新的理財產品滾動投資。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人上門,他們發現事態不妙。一直到了去年5月,好不容易通過「建群」方式把買了軒鴻產品的「難友」湊齊,居然有400多人,其中有不少老兵。一位四川籍的姓賀的投資人,早年在工程兵部隊翻山越嶺,當過排長,轉業後是第一批深圳建設者,老婆跟著從老家來深圳,沒有文化進不了工廠,就靠撿垃圾、做保潔員的微薄收入接濟家用,供兩個孩子上學。平時省吃儉用,幾十年積累了一百萬的積蓄,這是他們一生的血汗錢。因為聽了軒鴻理財經理的話,買了一年期年息11%的所謂「固定收益產品」,欲哭無淚,投訴無門。「現在年齡大了,身體又很差,這都是我們苦了一輩子養病養命的錢啊!經濟又不好,我也沒掙錢能力了,到哪裡能掙這個錢啊?」老排長說。「有時候後悔得真是要拿頭撞牆啊。」他哭著說。
▲爆雷後,投資人在公司財務部發現的大量銷毀、撕碎、丟棄的合同和財務文件
85後的潮汕「小杆子」
騙翻400多人涉案20億
投資者多方了解到,導演這幕基金騙局的肖建海,是個85後的潮汕人,初中文化,軒鴻公司網站上說是清華五道口的EMBA畢業。在深圳的潮汕圈內人士多人中槍,他們介紹,肖建海是做房產中介挖得第一桶金。2018年,他自稱自己從小信佛,喜歡做善事。軒鴻基金邀請五道口的經濟學家和地方領導站臺,成立公益基金,搞所謂「資本向善」的慈善活動。同時挖來100多人的理財經理團隊到處找高淨值客戶。一個初中文化的85後「小杆子」,就這樣在深圳血洗了一批百萬富翁、千萬富翁,被騙得最慘的是他的一個做企業的潮汕老鄉,一個多億。「借錢的時候天花亂墜,是在他媽媽的佛堂裡談成的。現在這母子倆連鬼影子都找不到,人間蒸發了似的。」這個老鄉哭喪著臉說。
「這個三十幾歲的『小杆子』真沒有人性啊!我們看到他給10%的利率,說是用來贖樓的過橋資金,還以為是真的。現在100多萬元栽在裡面,家有重病號在ICU(重症監護室),這是我們家的救命錢啊。去年5月,好不容易堵住他一次,他居然說:『哪家沒有個生病的,在ICU裡又怎麼了?』甚至說『你跳樓吧,我又不要償命』。『把你們騙翻是我的本事,你買了就自認自己是傻逼吧。』」一位投了數千萬元的私營企業主說。因為沒有流動資金,他企業陷入困境。他通過請律師調查發現,肖建海從去年底就把實際控制的所有公司財產都轉移了,爆雷後的近一年時間裡,仍發生了十多起以資產轉移為目的的工商變更,據警方最近的調查,有些資產已經十次易手。「從去年春節一直到今年春節,他一直在做資產隔離和轉移的事情。」這樣下去,投資人可能會顆粒無收。
經向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查詢,軒鴻發行的26隻所謂私募產品,其中的23隻都以有限合夥形式募集,均未在基金業協會備案。託管在包商銀行深圳科技園支行的巨額資金去向不明,許多資金當天到帳當天轉走。包裝的所有贖樓項目都是子虛烏有。以合夥企業名義開設的多個募集帳戶資金全部清零。經查,深圳軒鴻雖然辦理過私募基金登記,但早已被標註為「異常機構」,但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巧立名目,大肆以並不存在的虛假項目兜售所謂的私募基金。
軒鴻基金遍布全國的受害者已達400多人,爆雷後幾個月,各路投資人通過司法保全和工商信息查詢,匯總各方信息顯示,大量所謂「底層資產」都是編造出來的虛假資產,一些房產證明的「小紅本」是過期作廢的。理財經理推銷產品時介紹說,募集資金用於前海的公寓、坂田的美食城、濱海之窗房產等高檔小區、學位房、人才公寓、贖樓基金等實物資產,但現在查證都是造假,實際不存在。多個投資人通過司法手段保全相關銀行帳戶後顯示,「大多數帳戶資金餘額少於1元,只有一個帳戶上有1萬多元,還不夠付律師費的。」
軒鴻基金在爆雷後通過微信發給投資人一段小視頻,顯示公司有數億存款,也被證明造假。「我一收到那個視頻就知道壞了,這是非常低級的行騙手段,我們撞上騙子了。」一位被騙的金融從業者說。
▲軒鴻爆雷後,用偽造的數億元銀行存款假視頻繼續欺騙投資人,脅迫投資人續籤不保證本金安全的新投資合同
軒鴻基金詐騙案引起了深圳市有關方面的關注。去年5月以來,深圳市證監局、金融辦、公安部門均已介入,金融辦已要求軒鴻控股於7月12日之前將可覆蓋投資人本金與利息的資產清單匯總上繳。但至今沒有實質性進展,肖建海通過控制匆促選出的所謂「臨時投委」,不斷地給投資人製造難題,投資人的討債和維權陷入死局。
「快來成立殼公司吧,
我來給你們裝資產」
去年5月29日,軒鴻的龐氏騙局暴露後,互不相識的數百投資者從四面八方趕來,先後到深圳市證監局、信訪局和市公安局經偵局反映情況,要求立案處理。深圳市信訪局召集私募爆雷重災區的福田區相關部門開會,一直不露面的肖建海被公安部門傳喚到現場,與眾投資者見面對話。鑑於投資者人數較多,為便於工作,數百名投資人現場按相關部門要求,臨時推選了包括深圳採納諮詢公司負責人朱玉童(事後發現是一個傳銷講師)等為首的15個人負責與肖建海的後續談判。
去年下半年,所謂的臨時投委與軒鴻肖建海進行了幾次談判,面對20億的債權,肖一會說「提供價值4000萬的住宅一套」,如七月底不能處理,進入拍賣程序。然而大半年已過,什麼房子的影子都沒有,第三次「擠牙膏」說,他還有不少房子可作為補充資產,處理時間需要1到6個月時間剝離出來,另外需要2個月時間處置變現,如果到期處理不了走拍賣流程。
媒體也對這一談判給予了關注。據《證券時報》7月份的報導,「按照上述會議紀要內容,肖建海表示,軒鴻控股帳戶已經沒有流動性。他承諾將名下一套住房進行銷售,銷售時限是7月底;如不能售出,肖建海答應交法院進行拍賣處理」。
遺憾的是,這次談判事後看仍像騙局。「全是花花腸子,大半年下來了,資產『鬼影子』都沒見到,至於那些空殼公司的項目股權類更是一文不值。還有什麼「可以足額覆蓋本金」的「預計估值22-23億」的不良資產包都是滿嘴跑火車胡謅的,什麼都見不著。投資人和律師在維權過程中發現,所謂臨時投委負責人朱玉童連真實投資人的身份都不能自證,一會說自己是用採納公司的小企業貸款購買了軒鴻的產品,一會說用自己的別墅抵押貸款投資了800萬的軒鴻產品。但熟悉他的投資人都說,朱玉童在深圳壓根沒有別墅,讓他出示貸款的銀行流水和購買產品的合同,他連一張紙片都拿不出來。投資人說他就是肖建海安插的負責「把水攪渾」的一個老江湖混子。其作風霸道,蠻橫粗暴,對稍有不同意見的投資人動輒踢出群去,威脅投資人不聽指揮就「不帶你分錢」,許多投資人反映他就是一個活脫脫的法盲,「靠一張嘴混江湖」,欺壓老年投資人是「一身的蠻肉和本事」。
荒唐的臨時投委
「促成」的「荒唐方案」
去年四季度,朱玉童的臨時投委與肖建海多次秘密商談後拋出的一個方案,這讓眾多投資人更是心涼徹骨。「他們已完全為肖建海所操控。」一位投資者看到這個方案後氣憤不已。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荒唐方案呢?這一份臨時投委炮製的《關於軒鴻資產接收處置方案》、《深圳市鴻途維權投資諮詢有限責任公司章程》、《投資人公司股東代持聲明及承諾書》的一攬子材料,基本框架是由朱玉童等5個臨時投委成立一個叫深圳市鴻途維權投資諮詢有限責任公司,要求400多債權人與該公司籤訂授權書,「委託該公司全權承接軒鴻的資產移交、處置、投資款兌付」,「代表本人向軒鴻集團及所有關聯公司、實際控制人肖建海等追索投資款本金、收益及相關損失。」該公司由朱玉童等5個投委每人出資3.2萬元共計16萬元註冊資本。公司章程中說,股東以貨幣出資的,應當將貨幣出資足額存入公司在銀行開設的帳戶;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應當評估作價並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公司的經營範圍為「僅限於接收、核查深圳市軒鴻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軒鴻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軒鴻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富鑫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軒鴻置業有限公司等所有關聯公司及前述公司實際控制人肖建海移交及處置的各類資產,監督、協助實際控制人肖建海處置資產,代收前述資產處置後的款項,代付全體軒鴻授權投資者的投資本金及收益。」多個投資人發問,一個16萬元的殼公司如何如蛇吞象承接債權人超過16億的債權資產?過去近一年時間裡,肖建海通過一系列眼花繚亂的工商變更,早已實現了資產隔離和資金轉移,你有什麼辦法、以什麼方式能讓肖建海心甘情願地把已轉移、已隔離的資產再吐出來,裝到你的殼公司裡來?臨時投委中領頭人真實身份存疑,是否是真實投資人的身份始終得不到確認,卻無限自我賦權,把投資人往坑裡帶。鑑於對投委道德風險的考慮,大部門投資人明確表示不予授權,並主動拋棄所謂的臨時投委,自行向公安機關報案,申請立案抓人,申請包括對肖建海和朱玉童共同採取刑事立案措施。
一位長期從事經濟詐騙的刑事律師分析說,這一招太損了。實際上,這是他們蓄謀已久的一舉兩得的方案,通過這種玩法,反饋給執法部門的,肖建海本來十分嚴重的經濟詐騙行為,通過與投資人協商,與所謂的承接資產的公司搭成諒解協議,實現了軟著陸,可以曠日持久地扯皮,事件的性質就變了,從經濟詐騙容易輕描淡寫地變為肖建海與400多人的普通經濟糾紛,他會說當初我努力過了,也是想對這些人進行賠償的,但是我賠償不了,性質變化了,從惡意爆雷非法佔有到輕鬆地逃脫刑事責任。公司之間的經濟糾紛,可以扯上十年、八年,千年不賴,萬年不還,最終把投資人拖垮、拖死。而公司成立後,肖建海一根毛都不會裝到公司裡來,他既可以輕鬆地非法佔有巧取毫奪投資人的20億資金,悠哉悠哉不用承擔刑事責任。顯然,最終促成這個事情的臨時投委少數人是有功之臣。
「這些所謂的臨時投委,人性深處的劣根性和信息的不對稱導致最大的道德風險,他們與肖建海之間是否有不可告人的抽屜協議,很難說。」部分醒悟過來的投資者說。如果這樣操作,最終的邏輯路徑肯定是臨時投委的少數幾個操盤人拿錢上岸,拍屁股走人,大部分投資人血本無歸。這位律師說,對於投資人來說,當初買這個理財產品本身就陷入了一場騙局,現在把自己的債權再授權給一個完全不明究底的註冊資金16萬的殼公司,等於把自己再賣一次,風險極大。投委的產生過程莫名其妙,幾個人成立殼公司就接收處置數百人的20億的債權資產,在法理上也很荒謬,這是這場龐氏騙局的最荒誕之處。
知情人士證實,肖建海背後有個龐大的律師團隊在支持,從產品設計到爆雷時點選擇到與投資人的談判中如何歸避刑事責任。醒悟過來的大部分投資人決定繼續向政府部門和公安機關求助。
特約記者 粵音
—— / 疫情專題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