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通訊員 楊琳茜
【技藝小檔案】
匠人:陳克
匠作:《真絲全雕疊袖旗袍》
創作材料:14101真絲素縐緞、絲線、脫脂棉花
創作工具:刺繡工具、縫紉設備
創作時間:3個月
這件真絲全雕疊袖旗袍,任誰掃到一眼,都會被驚豔。
細看上面的花紋,西子湖畔,皓月當空;古老的山城,大雁南飛;城隍廟內,魚貫九曲;南海岸邊,椰林婆娑;虎丘劍池,寺塔林立;愛晚亭旁,鳥語花香;百裡桂江,風光奇旎;北京頤和園,輕舟蕩漾;臺灣姐妹潭,山清水秀;長城黃河橫貫中華;龍飛鳳舞,漢馬奔馳……
匯集中華名勝於一身,針針線線都寓意著吉祥和福氣。
還有旗袍的領口、擺沿、袖沿,都裝點了一串串碩大飽滿的「葡萄」,充分展示了「海門葡萄王」和「海門雕平繡」的精湛工藝。
「海門雕平繡」起源於台州海門,通稱「臺繡」,是中國28個地域繡種之一。上面這件真絲全雕疊袖旗袍就出自於「臺繡」傳承代表人陳克之手。
臺繡的藝術風格形成於清末,1906年間,海門天主堂引入西方「雕繡」技藝,流入民間後與本土「彩平繡」相融合,形成「雕平繡」風格。
「雕平繡」,就是先在布底上滿工滿繡,繡後又將布底抽空剪透,顯得玲瓏剔透。哪怕是一色素線,也顯得立體感很強,獨具風格。
臺繡也因此享譽海外,被稱為「東方瑰寶」。
講到臺繡,就不得不提到臺繡第一代創始人應大玉。
生於1912年的應大玉,自幼跟母親學描鞋花,後在上海花廠學描花,抗戰結束後他回到海門,1952年籌建國營花廠時,他負責描花、檢驗等技術工作,成為臺繡第一代傳承人。
陳克師從的就是應大玉。1964年,19歲的陳克從浙江美術學院附中畢業,進入黃巖海門繡衣聯社(後來改為台州繡衣廠)從事繡衣圖案設計,就此與臺繡結下半個世紀的錦繡良緣。
應大玉與徒弟陳克1965年合影於海門繡衣廠
為繡衣設計圖案,「描花」是基本功。刺繡前,在底料上描好要繡的紋樣,行業裡人叫「描花」。
1958年海門繡衣廠女工在描花
與湘繡、蘇繡等不同,臺繡的繡稿不能揮毫潑墨或噴墨列印,都是人工一條條畫上去的線稿,故稱為「千絲描」。描線越細越好,最好細如半邊絲線,這樣後面刺繡就不會露出墨跡了。
「描花」不僅要手上功夫好,更要懂得刺繡針法,做到「落筆有數」,不能塗改走樣。
陳克回憶,在應老師那兒學習,印象最深就是「用手比劃」,一切方寸都在五指之間。
「花位一般在肩縫最高處往下一託(手掌撐開,從大姆指尖到小母指尖的長度);花形大小以一拳為限,不能超過;花枝以手指長度為妙,檔腳的密度以手指戳不進為宜……」
「一看、二學、三變」,眼見身邊的人們穿著越來越多樣,陳克覺得,單色繡繡衣總有被厭倦的一天,可是台州習慣於單色刺繡,彩繡競爭不過人家,怎麼辦?
那可不可以先刺繡,後染線?
他開始嘗試各種染料試劑,後來,在杭絲聯李啟光老師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對絲線具有親和性的酸性、活性染料。
但是,這種染料也有缺點,很容易滲到綢布上造成汙染,操作時染料水還沒染及繡線,反倒先染上了面料。
這時,陳克忽然想起美院馬玉如老師教過的水彩畫溼畫法,按照同樣原理,他先把繡品繡線弄溼,待其半乾再繪,這樣就好上手了。
染料水在線纖維中相互交融,變化出無窮色階,微妙朦朧,彩繪繡大獲成功。
彩繪畫繡背褡
陳克鑽研出的這種技法,其實是承繼了西周「繡後塗彩」的古技——1976年,陝西寶雞茹家莊曾出土了周朝冕服碎片,刺繡的顏色就是在刺繡以後平塗上去的。他打破常規,反古於今,讓臺繡煥發出新的魅力。
彩繪繡全雕衣裙——鳥語花香
從「老臺繡」到「新臺繡」,陳克並不滿足於第一代彩繪繡的「朦朧美」,而是追求充滿細節、更加極致逼真的美。
「繡」的願景是「畫」,他藉助現代科技,繪出高清、不褪色而又亮麗的刺繡。
高清晰繡畫——非常漂亮的魚
當然,萬變不能離其宗。
無論是再創「繡後塗彩」,還是藉助現代科技,「千絲描、萬點繡、抽經緯、剪布底」的臺繡獨門技藝不能丟。
「主體的『刺繡』一定是手工刺繡,不然就不屬於手工刺繡範疇了。」這也是陳克一直恪守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