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庫,(筆名金石),號北鬥牛人。現為(書國中國)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畫創作研究院畫家)。北京榮寶齋畫院範揚工作室畫家,中國教育臺水墨丹青書畫院(執行院長)、國家一級美木師丶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理事,牛津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導師、旅遊衛視詩意丹藝術暢遊欄目執行製片人、詩意丹青書畫院院長。
金石先生專注於牛的題材創作,他筆下的牛憨實生動,筆法大氣而不失樸實,筆觸細膩而不失神韻,是畫家把自己的真實感情用墨韻調成一種追求,一種品位,一種情緒,勾畫潑灑躍然紙上。金石先生筆下的牛,體現出簡約之美,靈動之美,生命之美,讓自己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價值在一副畫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示,既有其對黑土地、大草原、江南水鄉的一種謳歌和讚美、也有對牛的厚德載物精神狀態的體現。
風雨同舟七十載 攜手奮進新時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 周年書畫名家作品展
主辦單位 |Sponsor
民革江蘇省委民革南京市委中共江寧區委統戰部中共江寧區委宣傳部
承辦單位 | Organizer
民革江蘇省中山書畫院民革南京市中山書畫院南京市江寧區文聯
指導單位 | Supporting Department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學術支持 | Academic Supporter
民革中央畫院榮寶齋畫院中國水墨畫院
協辦單位 | Co-organizer
民革江寧區總支中國藝術公社南京一竹居文化南京馨墨堂文化
策展人 | Curator李景 王茂
展覽時間 | The exhibition time2019年9月21日——10月7日
展覽地點 | Venue南京天印山美術館
前 言
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七十華誕。 70年前,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標誌著中華民族的浴火重生,開啟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新徵程。 70年篳路藍縷,70年櫛風沐雨,70年春華秋實,70年滄桑巨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勵精圖治建設新中國。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攜手奮進。偉大的人民共和國從千瘡百孔邁向繁榮富強、復興輝煌。 開明盛世,政通人和。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進一步弘揚「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行」精神,民革江蘇省委、民革南京市委和中共江寧區委統戰部、宣傳部等聯合主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書畫名家作品展。書畫作品既有中國國家畫院和民革中央畫院向全國徵集的名家名作,又有民革江蘇省和南京市中山書畫院藝術家創作的書畫精選作品,參展作品藝術手法多元,創作情感飽滿,以筆墨為媒,以書畫結緣,集南北書畫名流,丹青妙手,各展所長,盡獻絕詣。花鳥山水,人文寫意,楷行隸草,諸藝畢陳,琳琅多彩,令人目不睱接,充分表達赤子愛國之心;件件力作,幅幅精品,盡抒愛國之情。 回望來路, 七十載砥礪奮進。前瞻復興,九萬裡風鵬正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我們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凝聚新時代的奮鬥偉力,以更堅定的文化自信,把握新時代脈搏,聆聽新時代聲音,演繹新時代故事,展現新時代風貌,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實現中華民族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展藝術家
(按年齡排序)
齊辛民 孫克 胡正偉 周俊傑 楊洪基 劉曦林
蔡超 何鳴 李乃宙 張寶珠 周志高 王西京
張復興 雷珍民 邊舒才 張改琴 劉湘春 張國興
慎志傑 戴仲文 王堯華 滿維起 張煜寶 徐建國
李永林 範揚 老圃 翟萬益 鄒明 王偉
雷甲壽 馮豪 白雲鄉 董浩 馬海方 曾來德
孫業華 孔維克 張桂明 何家英 趙衛 江宏偉
張鐵林 張佑平 王繼安 林容生 周尊聖 餘有山
楊金銘 李曉明 金桂清 周京新 張儀 張堅
朱建玉 韓學中 吳宇華 郭利光 杜清波 趙洪軍
張光仙 季春紅 崔存白 南海巖 崔東湑 陳益民
劉華 紀小虎 鄒大耳 孫有才 王丹 王厚祥
吳川淮 鄭生福 石金庫 謝鎖平 單曉光 劉楣洪
謝少承 黃正明 李信鳳 李學偉 易峰 馬偉
仇高馳 張雲生 佘玉奇 唐輝 張桐瑀 李西偉
方小壯 劉佳 李景 孫小梅 洪大亮 李國強
王建強 連善 金丹 牟丕芳 儲洪剛 於文清
李嘯 喬宜男 趙金文 謝凱澤 鄭瑰璽 李海濤
薛馬寧 趙金生 樊怡 徐挺 李慶 劉永順
劉富軍 周明賦 張蔚星 王永芬 劉大鳴 孫磊
徐燕 朱佑華 臧家偉 張麗君 翟明帥 徐茜
參展藝術家作品欣賞·國畫
齊辛民《六和同春》136×68cm
胡正偉《戈壁射獵》136×68cm
劉曦林《種瓜得瓜圖》68×136cm
蔡超《鍾馗夜巡捉妖圖》136×68cm
何鳴《和平騰飛》136×68cm
李乃宙《黔竹苗婦女像》136×68cm
張寶珠《山靜松聲遠》68×136cm
王西京《印度婦女像》130×97cm
張復興《千裡塵氛多濁眼 百年流水是知音》136×68cm
邊舒才《鍾馗神威》136×68cm
劉湘春《記憶》136×68cm
張國興《瀑鳴振幽谷 奇峰忽插雲》136×68cm
滿維起《和諧家園》136×68cm
張煜寶《一塢煙雲半塢松》136×68cm
徐建國《鐘山晴曉》136×68cm
李永林《幽谷晨起踏歌行》136×68cm
範揚《禪月大師等皆我師也》96.5×76.5cm 2015年
老圃《豐盈》136×68cm
鄒明《老屋時光》192×98cm
王偉《人物寫生》136×68cm
雷甲壽《蘭竹圖》136×68cm
馮豪《石激水流夢勁松》136×68cm
白雲鄉《秋山高遠》136×68cm
董浩《古寺遇春圖》136×68cm
馬海方《金秋十月樂子多》136×68cm
孔維克《海軍人物寫生》124×68cm
張桂明《紅韻風骨》136×68cm
何家英 《牧場情歌》69×116cm
趙衛《秋日登高》136×68cm
江宏偉《花影滿池塘》60×32cm
林容生《三月暖風》136×34cm
《春夢花影》136×34cm
周尊聖《東方紅》138×68cm
楊金銘《空山新雨後》136×68cm
李曉明《墨竹》137×35cm 2004年
金桂清《揚州拾景》136×68cm
周京新《水墨花鳥》68×68cm
張儀《野曠天低樹》136×68cm
張堅《雲起深山圖》136×68cm
韓學中《紅衣少女》136×68cm
吳宇華《高士圖-3》90×35cm
郭利光《徽風徽韻自多情》136×68cm
杜清波《暖陽》136×68cm
張光仙《幸福生活萬年長》136×68cm
季春紅《山水清音》136×68cm
崔存白《秋江圖》68×45cm
南海巖《藏魂》122×222cm
崔東湑《遊山物語》136×68cm
紀小虎《摩挲試問千古幾風雨》145×75cm
鄒大耳《昨宵風雨扶新篁》136×68cm
孫有才《一眼湯泉流向東》136×68cm
鄭生福《湘西寫生之石峰奇觀》66×26cm
石金庫《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136×68cm
謝鎖平《會當凌絕頂》136×68cm
李信鳳《山高澤長》136×68cm
易峰《故園秋意濃》250×125cm
馬偉《南國風》136×68cm
張雲生《君子之交》136×68cm
佘玉奇《忽如一夜春風來》136×68cm
唐輝《德厚流光》136×68cm
張桐瑀《山屯四五家》68×68cm
李西偉《花鳥小品一》136×68cm
劉佳《人物寫生》103×73cm
李景《月華圖》136×68cm
孫小梅《荷》68×68cm
洪大亮《佛道幽深直入圓通妙境》240×120cm
李國強《西園雅居》136×68cm
王建強《雲靜峰出》136×68cm
連善《梅花圖》136× 68cm
牟丕芳《幽壑流聲》136×68cm
儲洪剛《南國六月》136×68cm
喬宜男《天象》180×180cm
趙金文《苗苗嶺的早晨》69×138cm
謝凱澤《吉祥阿瑪》136×68cm
鄭瑰璽《花開一曲春陽奏》136×68cm
趙金生《吉祥美人》132×67cm
樊怡《梵音與泉聲》136×68cm
徐挺《母子情》136×68cm
李慶《山鳴谷應》136×68cm
劉永順《溪山疊翠詩意濃》136×68cm
劉富軍《茅屋讀書圖》136×68cm
周明賦《江南雨後》136×68cm
王永芬《草原姐妹》68×136cm
劉大鳴《老人像》136×68cm
孫磊《禪堂空無聲》136×68cm
朱佑華《玉湛清秋》136×68cm
臧家偉《春融浮翠》200×145cm
張麗君《蜀山秋韻》136×68cm
翟明帥《松溪聽泉圖》136×68cm
徐茜《蕉陰小憩》136×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