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

2020-12-17 北喬隨手拍

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

——漫評《徐霞客遊記》

※北喬

《徐霞客遊記》,無疑是一部偉大的著作。

眾所周知,《徐霞客遊記》是一則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做出卓有價值的貢獻。

有學者統計,徐霞客共考察記錄地貌類型61種,水體類型24種,動植物170多種,名山和有名山峰1259座,巖洞、溶洞540多個;在他所記載的景點中,現在,有50多處是縣級以上的風景名勝地,有50多處設有旅遊和文物管理機構;在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中,他到過的有25個。

在巨大的考察成果背後,是徐霞客堅定、頑強和抵近目標的科學精神,以及對自然生態的敬畏和沉醉。

人們對《徐霞客遊記》的地理學價值和所展露的奇人之心之力,數百年前就有了共識。然而,從自然文學這一角度的研究和評價,尚未形成應有的態勢,《徐霞客遊記》的文學價值,值得我們深入地領悟和挖掘。

雖名為遊記,當下的眾多遊記散文與《徐霞客遊記》無法相提並論。近些年來,遊記散文呈現井噴式的寫作勢頭,但基本都停留在走馬觀花地看,浮光掠影地寫。對大自然的奇美,沒有獨特的觀察之力,寫法上流水帳、無個性章法,帶入感方面,也只是簡單地發幾句世人皆有的感嘆。這樣的散文,千面一律,遠離了自然,也遠離了心靈,註定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文學。

從自然散文的角度來考量,《徐霞客遊記》首先得益於徐霞客對於大自然的熱忱嚮往。一次次遠行中,他都懷揣強烈的好奇心、不屈的冒險精神、抵近觀察的細緻力。名為遊覽,其實,他把以科學的考察與親近自然的愛好融為一體,身心與大自然融一體。

我們可以認為,徐霞客首先是一位地理學的考察者和研究者,然後才是文學的寫作者。或者說,他以文學的方式向世人報告他的研究方式和成就,讓文學成為科學走向大眾化的橋梁。縱觀近年來廣受好評的自然文學佳作,其實都具備這一品質。比如《瓦爾登湖》《寂靜的春天》《沙鄉年鑑》《醒來的森林》,品相是文學的,內核心是專業性極強的科學研究。

我們很容易就能注意到,徐霞客在具體的寫作中,表現了很強的文學力。在描摹狀寫山水景物的同時,會適時書寫途中的瑣碎細節和極具戲劇性的故事。看似是閒筆,其實起到了毛細血管的作用。每每這個時候,遊記中的敘事效果特別明顯。而之於觀察、體驗的記錄,力求精確,又十分講究根據對象的特點,進行與之相應的描寫路徑、角度和節奏。

如此,《徐霞客遊記》中的每一篇遊記,我們都可以從文學層面進行深度的文本細讀。

今天,我們重提《徐霞客遊記》,是希望從文學出發,進一步領略其豐富的內涵和拿之可用的現實意義。

從《徐霞客遊記》中,我們深切地體味到,了解、研究生態自然,不是解剖式的扼殺,而是探尋人與自然那種既神秘又骨肉相連的親和關係。面對生態自然,我們需要足夠的敬畏之心和呵護之力。這是我們對待生態自然的基本態度,也是發展自然文學的原動力。文學源於自然,文學又源於心靈。我們只有真正做到心魂相信自然,才會有高品質的自然文學。這是大自然對我們的饋贈,也是我們的感恩行動。

自然文學的寫作,必然是親近、體悟大自然後的文學書寫。倘若隨隨便便地走一走看一看,指望事後的想像或查資料,那多半不可能是文學,而真的只是世俗化的「遊記」。真誠、用心地對待大自然,我們才能有真誠、用心的寫作行為,也才可能有自然文學方面的精品力作。

正如著名自然文學研究學者程虹所言,人們閱讀自然文學,從自然文學裡提高了對自然的認識,對人自身的認識,找到了解決「後文化」之後的精神良藥。由此,我們對科學與文學的聯姻,有著更高的期待。專業性的地理、生態方面的研究,既是小眾性的科學行為,也應該通過文學這一方式,讓科學更平易近人,讓成果不同程度地多方向地走入平常人。《徐霞客遊記》具有無可爭議的示範性,而且在很長時期內,也還是我們普及生態自然科學的理想和行為的標高。

程虹教授還認為,自然文學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文學以人類為中心的傳統觀念以及傳統文學中戰爭、愛情與死亡那些久經不衰的話題,大膽地將目光轉向自然,把探索與描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視為文學的領域並作為寫作的主題。

正是基於這一意義,《徐霞客遊記》更應為我們高度重視,把這些年我們在自然文學上的缺課補回來。這是我們之於自然的責任,也是我們重要的文學理想。

承繼徐霞客的科學精神和文學精神,讓科學與文學在自然文學中生動對話,相互滋潤。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體,而《徐霞客遊記》讓我們感受到科學與文學整體性的美,大自然在文學中更顯神奇與美好,而文學也讓大自然呈現別樣的光芒。

重讀《徐霞客遊記》,我們總能有許多的發現,而細細品讀,我們更會發現其的厚重。

相關焦點

  • 奇人奇書:徐霞客與《徐霞客遊記》
    在我國古代遊記中,有的多輯錄文字材料,與實際出入較大;有的為進行文學加工而致失真,或僅選取某些側面描述,讀者無法知道全豹;有的系短篇小品,份量單薄;有的是數年甚至數十年後追記,線條較粗,難以反映原貌。《徐霞客遊記》以翔實可信受到人們普遍的讚譽。遊記要真實就得觀察細緻,記錄及時,描述準確,這是霞客遵循的標準。
  • 徐霞客和《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從小就很聰明,最喜歡涉獵歷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一類書籍。為了逃避塾師的幹擾,他常常在令人厭煩的經書的覆蓋下偷偷閱讀這類書,讀到入神之處,不免眉飛色舞。他年長之後回憶說,自己很早就有遍遊五嶽的志願,至於對科舉應試的事,則很不感興趣,這一點也許受了他父親的一些影響。
  • 少年讀徐霞客遊記系列
    內容簡介:   《徐霞客遊記》洋洋百萬言,除了研究者,真正讀完的人不多。究其原因,篇幅太長、文言難讀、專有名詞難懂是導致讀者望而卻步的「三座大山」。成年人都難讀,更不用說孩子們了。  劉興詩——他關注徐霞客研究,立志於科學普及工作。他想讓孩子能夠輕鬆愉快地閱讀這部書,從而開闊視野,增長見聞,了解祖國的山川風貌。
  • 歷史那些事,徐霞客是明代地理學家,撰寫《徐霞客遊記》馳名中外
    徐霞客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散文家。他歷時30多年,遊歷各地名山大川,又因撰寫《徐霞客遊記而馳名中外。 徐霞客(1587年一1641年),原名弘祖,號霞客,字振之。江陰陰梧滕裡(今屬江蘇)人。他從小愛讀歷史、地理一類的書籍圖冊。
  • 《徐霞客遊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是世界地理學史的瑰寶
    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遊記》,開闢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 俞金堯委員:《徐霞客遊記》中的名篇應編進中學課本
    03-08 第07版:共享發展·文化篇 大 | 中 | 小
  • 俞金堯委員:《徐霞客遊記》編進中學語文教材
    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北京3月4日訊(記者 董魯皖龍 趙彩俠)在今年的兩會提案中,全國政協委員俞金堯呼籲把《徐霞客遊記》編進中學語文教材。俞金堯認為,徐霞客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旅行家,經30年考察撰成的《徐霞客遊記》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愛國主義教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巨著。
  • 徐霞客遊記開篇寫「寧海」
    三十裡,至梁皇山……」397年前的5月19日,徐霞客從家鄉江陰出發到了寧海。這一天的行程結束後,他在歇腳地落筆寫下了這句話。名聞中外的巨著《徐霞客遊記》就此開篇。   徐霞客為何不選擇從家鄉開遊,而要選擇在寧海?而且,還專門選擇了寧海開始寫他的遊記?寧海,究竟是什麼魅力觸動和吸引了徐霞客,讓他兩次舍家鄉而直奔寧海而來,在他鄉開始自己30年的紀遊生涯。
  • 明史: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堪稱古今一大奇著作,意義非凡
    接著,徐霞客又去遊覽恆山;又去了九邊要塞之地。回來時,曾到江蘇常熟的拂水山莊去看望頗有文名的錢謙益。錢謙益後來寫文章回憶起來說:「徐霞客看起來沉默柔弱,但是一說起山川名勝,就興致勃勃。天下地理形勢,他熟悉得如同手掌中的東西一樣。旅途中所寫的遊記,文筆生動,形象鮮明,即使才華橫溢的文人也無法寫得比他更好。
  • 徐霞客:心繫天下,孝順父母,寫下了著作《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心繫天下,孝順父母,寫下了著作《徐霞客遊記》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是我國明朝末期著名的地質學家,文學家和探索家。他的一生裡有四十多年的時間裡都致力於考察我國的地質地理和自然風光。徐霞客撰寫的最著名的便是他的《徐霞客遊記》。這個巨作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本系統的描述地質地理的書籍,同時《徐霞客遊記》還具有文學價值。那麼徐霞客是怎樣下定決心要一生致力於勘測祖國河山呢?他又都遊歷了那些地方呢?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講一講明朝著名的地質學家徐霞客傳奇的一生。
  • 2014年教師招聘《徐霞客和徐霞客遊記》 教案
    三、閱讀概括本文共7個自然段,介紹了徐霞客的家庭、志趣,30多年遊歷四方、遍踏中國名山大川的遊歷經歷,以及寫作《徐霞客遊記》的艱難過程,並以形象生動的描寫,刻畫了徐霞客豪放樂觀、不媚世俗、質樸執著的人物性格以及其母心胸開闊、助子成遊的不凡形象。請同學分段朗讀全文,其他同學一方面勾畫字詞,了解內容,另一方面試歸納各段段意,為整理全文思路做準備。
  • 《徐霞客遊記》的由來
    徐霞客是我國明代晚期獻身於科學事業的人。他從小喜歡地理書籍,立志旅遊和考察。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妙,研究祖國的山川風貌。他從22歲開始,大約用了30年左右的時間,先後遊歷了我國16個省區。但是,徐霞客為了更好地得到第一手資料,就連馬和船都很少利用,他喜歡徒步跋涉,有時甚至自己背著行李趕路。為了求得真知,他不怕艱險,百折不撓,常常捨身忘死,夜以繼日地工作。「遇有名勝之區,無不披奇扶奧,一山一水,亦必尋其源而探其脈。」在常年的考察中,他經常找不到住處,吃不上飯。可是儘管這樣,他餓著肚子也要堅持把當天的遊歷收穫整理記錄下來。
  • 徐霞客遊記開篇地這場徵文活動開始啦
    《徐霞客遊記》描繪了中華大地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開闢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遊記文學巨篇,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2011年,國務院將《徐霞客遊記》開篇之作《遊天台山日記》記載的第一個日子5月19日確定為中國旅遊日,更彰顯了徐霞客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影響力。
  • 跟著《徐霞客遊記》 探訪祖國大好河山
    原標題:跟著《徐霞客遊記》 探訪祖國大好河山 夏花絢爛,風景宜人,眼下正是出遊的好時節。說到史上最牛旅遊「大咖」,非徐霞客莫屬。放眼今天,如果我們想把老徐去過的風景再看一遍,其實並非難事,但能夠真正讀懂「霞客精神」的人其實並不多。那麼,就讓我們重拾經典,讀讀這本《徐霞客遊記》,學學「霞客精神」,探訪祖國大好河山。
  • 周末有閱總第294期丨《少年讀物徐霞客遊記》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少年讀物徐霞客遊記》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當代著名地質學家、科普作家劉興詩與古代偉大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穿越時空,神奇相遇,趣味解讀多姿多彩的中國地理!本書結合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的旅行經歷,通過講地理、說故事的方式,反映了一個中國人的偉大志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一部地理百科之書。徐霞客是大好河山的探索者和記錄者。本書藉由《徐霞客遊記》中出現的大山大河、巖石洞穴,結合徐霞客的人生傳奇,簡要刻畫了我國的地理形勢、水文特點和氣候特點,體現了人們心中的山水情懷。
  • 《徐霞客遊記》中的石屏(節選)
    徐霞客入滇至石屏的旅行路線徐霞客自貴州進入雲南後南下至石屏考察的路線,屬於《徐霞客遊記》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五月初十至八月初六間的日記內容。因為這部分內容已經散失,所以丁文江、朱慧榮和周庚鑫等學者都努力據現有資料復原徐霞客此期的遊歷路線。
  • 旅遊百科:中國旅遊第一人徐霞客 寫十卷本遊記
    徐霞客是中國以旅行為畢生事業的第一人。其《遊記》為卓越的地理學著作,對祖國廣大地區山川形勝、巖石地貌、水文氣象、生物礦產、居民風俗,均有系統翔實的記述。他以目驗的事實,修正了許多古代地誌沿誤之處,破除了若干迷信臆說。他從樸素的科學方法出發,闡明了地下水壓力原理,得出河流流速與流程成反比的分析觀察到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生態的影響。
  • 同樣出門遊歷,為什麼徐霞客只寫了遊記,而達爾文發現了進化論?
    這也是《徐霞客遊記》開篇的日子。徐霞客(1587—1641年)是明代人,出生於現在的江蘇江陰的徐霞客鎮。徐霞客22歲開始正式出遊,不過到28歲才正式開始寫《徐霞客遊記》,28歲之前,出遊還比較隨性,28歲之後,走的路途就比較遠,出去時間也很長,去雲南,一去就是3年。
  • 讀《徐霞客遊記》賞浙江台州天台山美景
    佛教在線訊 愛好讀書和旅遊的莘莘學子肯定都知道徐霞客和他那著名的《徐霞客遊記》。而讓台州人感到自豪的是,《徐霞客遊記》的首篇即是《天台山遊記》。394年前,即1613年的初夏,「遊聖」徐霞客長途跋涉來到天台山遊覽,開始了他一生偉大的考察事業,遊歷大山名川,並時刻走筆為記,寫出了具有很高科學、文學價值的遊記。讀《徐霞客遊記》,賞天台山美景。
  • 《徐霞客遊記》:不只是尋覓異鄉山水之美
    提起《徐霞客遊記》,很多人將它視為古代地理類或文學裡的遊記題材的作品,這部日記體的名著的確書寫了國家江河山川的壯美景色,也融入了徐霞客畢生的心血。它歷經三十四年寫就,徐霞客生前記錄下了六十餘萬字關於旅行考察的內容,包括《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浙遊日記》等,在他去世後,這些文字被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地理和文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