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餘德耀美術館舉行的「製作中:藝術與電影的工作場」展覽主要由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的藏品構成,強調視覺藝術和電影相互關聯的歷史。近日,美籍華裔藝術史學家田珠莉(Julie Chun)在美術館舉辦講座,從展覽出發,追溯洛杉磯「奇蹟一英裡」與「博物館大道」的形成。
田珠莉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談論了她對於展覽、博物館群等的看法。在她看來,相比洛杉磯博物館大道與當地汽車文化之間的關係,上海西岸的博物館群得益於適宜步行的城市特點,但另一方面,餐廳的缺少無法讓人們更久地駐足於此,「當人們感到飢餓的時候,他們便離開了。這是一個遺憾,因為食物就像藝術和文化一樣,具有聚集人群的能量。」
20世紀20年代,距離洛杉磯市中心大約14公裡的威爾希爾大道還是一片農地,開發商阿爾瓦·沃倫·羅斯(A.W. Ross)預見了這一地區的潛力,並著手開發。從五月百貨公司開始,威爾希爾大道逐漸轉變為可以與市中心匹敵的商業區,並獲得「奇蹟一英裡」的稱號。1965年,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ACMA)在威爾希爾大道落腳,其他藝術機構緊隨其後,其中包括體現洛杉磯城市身份的彼得森汽車博物館(Petersen Automotive Museum)以及藏有末次冰期(Last glacial period)動物骨骸與化石的拉布雷亞瀝青坑博物館(La Brea Tar Pits)等等,風格各異的博物館為這一地區注入了更多的活力,讓這裡變成了「博物館大道」。
威爾希爾大道與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1965年
五月公司大廈 1939年
在羅斯的洞見中,威爾希爾大道上的建築尺度與形式應該與洛杉磯的汽車交通文化相符,而非服務購物的行人。因此,大道上所有的建築外立面都應該可以從汽車擋風玻璃上獲得最佳視野,這意味著更大、更簡約、更醒目的造型。相比於此,田珠莉認為同樣容納著博物館群的上海西岸更多地建立於步行的尺度之上。另一方面,威爾希爾大道的大型商場與博物館「相得益彰」,但對於西岸來說,更多地是需要讓人能夠更久駐足的餐廳或咖啡館。
如今,國內各地有大量的美術館,對於美術館可能存在的過飽和現象,田珠莉告訴澎湃新聞,現象本身無需非議,但是美術館的挑戰在於,如何為公眾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和體驗。「許多美術館都面臨著規劃、項目上缺乏連續性以及員工流失的問題。」田珠莉說道,「另一個建議是,美術館應該去了解他們的觀眾是誰。」
澎湃新聞:能否簡單介紹一下「奇蹟一英裡」和博物館大道的歷史?根據之前的信息,奇蹟一英裡的開發最初是商業項目,博物館是如何入駐的?
田珠莉:博物館進入「奇蹟一英裡」的原因主要是那裡的房地產價格要低於洛杉磯市中心。
威爾希爾大道距離「市中心」大約14公裡,在20世紀初,威爾希爾大道處於公共運輸網之外,尤其是電車根本無法到達。當時威爾希爾大道周圍的區域還是一片豆子地。一個名叫阿爾瓦·沃倫·羅斯(A.W. Ross)的開發商買下了從費爾法克斯到高地大街之間的18英畝土地,那裡漸漸發展成了如今的「奇蹟一英裡」。羅斯的確引入了商場,不過真正讓豆子地成為「奇蹟一英裡」的原因在於洛杉磯汽車文化的興起。汽車作為私人交通工具讓洛杉磯作為城市開始「蔓延」。
「奇蹟一英裡」鳥瞰圖,其所在地為圖中高樓林立的大街
澎湃新聞:這些博物館給這裡帶來了什麼影響?
田珠莉:博物館為洛杉磯注入了文化。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呈現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展覽,拉布雷亞瀝青坑博物館為許多學生提供地理教育。彼得森汽車博物館的展品主要是古董車,從傳統上看,可能不會被當成有價值的藝術品,但是對於南加州的大眾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不管怎樣,汽車是洛杉磯身份的組成部分。
20世紀60年代,在洛杉磯市中心和世紀城(Century City)拔地而起的大批商場與那裡的快速發展削弱了「奇蹟一英裡」作為零售店與商業中心的重要性,但是博物館的進入使其重新煥發活力。
彼得森汽車博物館
拉布雷亞瀝青坑博物館
澎湃新聞:在世界範圍內是否有其他像洛杉磯博物館大道這樣的案例?
田珠莉:當然。史密森尼學會是美國的第一個博物館集合,它建於1846年,由17家免費面向公眾開放的歷史、科學與藝術博物館組成,由政府資助,坐落在美國國會大廈所在地區(華盛頓特區),此外,諸如巴黎、倫敦、馬德裡與亞洲的首爾、東京都有這樣的博物館群。
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
澎湃新聞:上海西岸也是博物館的聚集之地,相比於洛杉磯的「奇蹟一英裡」,您認為它能夠從洛杉磯獲得怎樣的經驗?
田珠莉:我不能說「奇蹟一英裡」是不是一個完美的典型。它一直在進行實驗。因為人和社會不是靜態的,文化機構必須要隨著周圍社群成員的變化而演變。當我2011年第一次來到上海時,常常在西岸一帶跑步,當時,整個區域除了水岸,什麼都沒有。我曾經站在岸邊的木板上,看著那裡在短時間內發生的變化,訝異於那裡建造的速度。我認為西岸的「博物館大道」相比於洛杉磯的優勢在於,上海已經是一座步行城市。這裡的行人很多,而洛杉磯的居民主要還是依賴於汽車,不常走路。西岸的美術館群能夠吸引人群,但他們不會在這裡逗留太久,因為這裡幾乎沒有餐廳和咖啡館。當人們感到飢餓的時候,他們便離開了。這是一個遺憾,因為食物就像藝術和文化一樣,具有拉近人們距離的能量。
1960年代明信片上的「奇蹟一英裡」
澎湃新聞:「奇蹟一英裡」在商業和文化發展之間進行了成功的結合。如今中國的許多開發商也在大量地投資美術館和其他文化機構。您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您是否認為如今中國的美術館已經過於飽和?
田珠莉:正如我前面所說,我認為西岸美術館群的成功將取決於餐館而非零售店的入駐。我認為如今上海的購物商場存在著過於飽和的現象。另一方面,上海現在確實有大量的美術館,我認為這一現象不壞,但是挑戰在於如何為公眾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和體驗。從我過去八年的觀察來看,許多美術館都面臨著規劃、項目上缺乏連續性以及員工流失的問題。持續的資金也是一大挑戰,不過這是全世界美術館都會遇到的普遍問題。另一個建議是,美術館應該去了解他們的觀眾是誰。去年,我和K11進行合作,我們舉辦了一個工作坊,邀請公眾就展覽如何與社群建立聯繫來提出建議,並將他們的想法傳達給創始人。對於未來的展覽來說,這些建議都很棒,具有創造性。
上海徐匯濱江
澎湃新聞:此前餘德耀美術館宣布和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和卡達博物館群建立合作。差不多在同一時間,附近的西岸美術館和蓬皮杜藝術中心開始合作。您如何看待國內美術館與國外藝術機構的合作?
田珠莉:從本地到全球範圍來看,這種合作都是積極的。對於國際合作來說,我認為與博物館合作要比和商業畫廊合作好得多。許多世界上的大型博物館都有大量的藏品存放在庫房。像這樣傳播和分享藝術,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並了解它,這不只是理想,也是可行的。我不認為藝術家創作作品只是為了讓它們被鎖在什麼存儲設備中。如果全球的傳播能夠讓更多的人接觸到作品,將其視為文化象徵,而非商品的話,它可能會開啟新的認識,並引發世界所亟需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