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徵稿
必須 原創 首發: 校對準確,內容健康,言之有物。文後附作者照片、100字左右簡介。投稿郵箱:zgddzjlm@qq.com
作者簡介
吳文琴,筆名一棵松,娘胎的骨子,吳狄。中共黨員,大學學歷,工程師職稱。廣東中辰泛華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公司副總,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 , 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外華語作家等五家媒體,聯合評為「中華國家地理十佳遊記作家(詩人)」。
著有長篇小說《春安山》;長篇報告文學《綠洲金字塔》;散文專集《鮮花漂落的季節》,《山路彎彎》;哲學專著《管理創新縱論》。作品散見《當代小小說》、《紀實中國》、《作品》、《微型小說選刊》、《西部散文選擇刊》、《南國文學》、《廣州文藝》、《佛山文藝》、《禪城文藝》、《嶺南文學》、《歆葉文藝》,以及農民日報、羊城晚報、南方日報、新世紀文壇報、佛山日報。三十多篇文章在全國各地徵文中獲獎
九曲黃河第一彎漫行
●吳文琴
情感如藕斷絲連。對於九曲黃河第一彎,總有割捨不斷的情意。於是便有了第三次進入黃河第一彎的今天。但每一次,都會在腦海裡勾畫出不一樣的黃河第一彎。
九曲黃河,發端於巴顏喀拉山,後流經四川省境內的若爾蓋唐克鄉,便慢慢地有了第一灣這個稱謂。與白水河匯集後,而聚成了一個旅遊觀光的景點。在這裡,以第一彎為主線,把四川與甘肅從這裡切割了開來,而成為兩省交界的「S」型界河。河西為甘肅,河東為四川。黃河水猶如仙女的彩帶般,從遠方緩緩地飄來,從兩省的邊界上輕輕一吻,然後轉身飄向遠方,從而打造了勝名中外的九曲黃河第一灣。
來自藏文化的定位
黃河,發端於青藏高原,流經9個省(自治區)後,匯入到渤海,而成為世界第五大長河。
它源於藏族人的生活圈內,於是在黃河的流域內,許多的定名,均來自藏族人的文化。他們根據黃河的路經,而每一個省又以一個曲口為特徵,於是將黃河上遊的諸河段,取了一個具有藏族文化的特別名字。從而把黃河上遊的諸河段,稱為九曲。於是便慢慢地有了九曲黃河的別稱。如卡日曲、約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瑪曲、析(賜)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在這裡,藏族的語系把"河"稱為"曲"。
而九曲又各有特點。每一曲,便是一部如詩如畫的史書,記錄著母親河的發展及其特點。卡日曲,山下有盆地,盆地有沼澤。高山漂雪,造成星宿海遍地;約古宗列曲,藏族語系意為"炒青稞的淺鍋"。它群山與河汊交結,四面丘陵包圍,形成了一個視野開闊的盆地,遠看恍如一個淺鍋;扎曲,黃河的最北端。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但卻是黃河的源頭之一;星宿海,藏族語系稱為「花海子」。它地形狹長,地勢平緩,河面開闊,流速緩慢,星羅棋布著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湖泊。當我們登高遠眺時,熠熠閃光,宛如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星宿海由此而來;瑪曲,在藏語系中,"瑪曲"即是黃河。早在清朝時期,一旦發生災害或旱情,當地的藏族民眾就聚攏在瑪曲,祭拜河神;析(賜)支,即古河名。秦漢時稱為析支河(賜支河),即今青海海南、黃南藏族自治州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黃河彎曲地區,稱為「析支河曲」;河曲,一聲雞叫鳴三省,晉、陝、蒙能源的金三角。地勢東高西低,丘陵起伏。黃河的首曲所在地,即瑪曲縣,是黃河流域內,唯一的一個以"黃河"命名的縣城。瑪曲,藏族語系即黃河。
九曲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滔滔的黃河水,哺育了億萬中華兒女。奔騰不息的黃河水,負載著中華古老民族,對未來的無限希冀與憧憬。千年萬載,滔天巨浪流不盡黃河兒女熾熱的愛情。滾滾黃沙,飄蕩著唱不完的黃土歌謠。九曲河灘也盛不下中華民族燦爛的生命光華!
一張立體大乾坤圖
在黃河總長的5464公裡中,其精華部分,非黃河第一彎和壺口大瀑布莫屬。在黃河流經這裡時,以一個S形的大彎道,對黃河進行的造型。它彎曲有型,張馳而得當,於是被譽為九曲黃河的立體大乾坤圖。它與《周易》的陰陽太極圖、藏族本教的"卍"(即生命輪迴 )、藏傳佛教"卐"(即日月輪迴),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在這裡找到了它的根。
當我們站在高山頂往下望時,黃河第一彎,以一個「S」形的疊加,由遠至近,由小至大,與觀景平臺形成了一個平衡直線。而疊加在一起的「S」形,它的九曲,恍如被框在一個呈頂尖狀的圓筒裡。它的弓頂,無法突破框圍那般。從遠望去,它呈出了一個圓筒狀的外形。恍如一條巨蟒,在平地裡行走那般。
在底端,白水河從另一個方向,以另一種彎曲向下延伸,與黃河第一彎在這裡匯合。從而一個《周易》易經中的陰陽太極圖、藏族本教的"卍"(即生命輪迴 )與藏傳佛教"卐"(即日月輪迴)等,終於在這裡匯聚成型。從而從整體上託起了黃河第一彎美、奇、特。
母親河,作為中華民族的胚胎。她以她的特有,在印染著她的後人,連同她的造型,也盈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從而為中華民族文化,找到了它存在的土壤。
白水河與黃河的匯合,最後以一個親密,攜手走向它的永遠。從而開避一片廣闊的天地。中華民族燦爛的明天,就如黃河水那般,顯示出無比廣闊的天地。
登高望遠,不同的第一彎
在這裡觀景,有三條路線可以進行。即黃河邊,觀景平臺,登高望遠。站在黃邊觀景,近距離地接觸了黃河,而感知母親河的親密、親切與浩大,從而了結了不到黃河心不死的雄心。站在觀景平臺觀景,從一個整體,勾勒出黃河第一彎的平面,從而感知黃河第一彎的壯觀。登高望遠,從高山頂觀景,黃河第一彎,以其縱橫交錯狀呈在我們的面前。黃河、白水河、九曲彎,沼澤地、山丘、樹林、平湖等,以其立體交叉狀,匯制出黃河第一彎之美。從而感知,黃河第一彎是如何匯集黃河之美於一體。
山丘也許海拔在3000米的上下,我們叫不出它的名字,但它是黃河第一彎的制高點。從下往上登,有兩種辦法可進行。第一是沿著登山的木梯,逐級地往上攀,但需要的是體力;二是花上80元錢,承坐十二級登山電梯,呼呼地只用不到十多分鐘便可登頂。立在高山頂上,一個三級玻璃塔樓,山高樓為峰,自然可以登高望遠了。通過垂直觀景,黃河第一彎的立體交叉越是突出,更呈不一樣的黃河第一彎。
我們到來時,正好是陣風陣雨。我們只好躲進那個塔樓躲避了。約半個小時後,突然雨過天晴。萬裡晴空,也算是不幸中的一件幸事了。我們從高山頂開始逐級往下登越,八級觀景平臺,送給我們便是一級一個黃河第一彎。它步移景變,黃河第一彎,以其不同的身位、身段、側面,亮給人們的,儘是不一樣的美。
它時而以一個整體亮給我們,使我們感知她的偉大;它時而以一個曲體亮給我們,使我們感知她道路的漫長與行進的艱難;它時而把一個大屁殿亮給我們,使我們感知母者一生的艱辛與非凡......。
第一彎是一個「場」
入門處,一陣咚咚的敲鼓聲,與喃喃的念經聲,從索克藏寺院中緩緩地傳出,從而為黃河第一彎送去了一個和諧的音符。它的天人合一,終於為第一彎營造了一個「場」,從而使我們感知它的溫馨。
在邊沿上,一片開闊地,綠草茵苗。一清早,藏族人拉著自己的馬匹在這裡恭候。配合人們的觀景,而送上另一種體驗,即草原飛騎。雖然不比草原那樣浩蕩,但其草原飛騎絲毫也不比草原落差。從而為第一彎增色。
在第一彎的周邊,是一望無際的開闊地。當我們向對面望去,一片矇矓,不知通往何方,估計其距在百裡之內。黃河第一彎,就從河藏的中間,以一條曲線往下流,周邊儘是水流過後的黃泥地。可以預料,一旦黃河犯水,這一望無際的河藏,便以其洶湧澎湃之勢,咆哮而下。母親河如此之壯觀,可惜我們到來時,不是時候。否則一睹母親河之壯觀,也是一生中的幸事。
當下,雨量稀少,黃河水便朝著那寬闊的中間,以其扭曲的長軀往下流。從而形成了一條十多米寬的自然流體。河中有湖,有林,有草,有山丘。一片沼澤地,在襯著黃河第一彎走向它的永遠。
在沿邊上,一片密密麻麻的紅柳,在那裡獨佔一方。它如守護神般,在守護著第一彎的不老,從而為黃河投去了一片綠洲。它與岸邊約有公裡之距,但喳喳的鳥叫聲,不停地從那裡傳來。在這裡,遠近百裡沒有林木,而草原布滿這裡的土地。於是錦雞、野兔、漁舟、黃鴨、丹頂鶴、黑頸鶴等,百鳥歸巢,在這裡繁衍它的後代,從而形成鳥的樂園。於是,中外科學家驚呼"宇宙中的莊嚴幻景"。
傍晚,太陽把它的餘輝,往這裡斜照。第一彎被罩在這一片金黃色之中。原來銀光閃閃的黃河第一彎,現在頓時金光閃閃。黃河水,以其一波又一波的金光,在滾滾地向前。於是有詩云:「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岸邊上,架搭在草坪上的帳篷簇簇擁擁,其縷縷的炊煙,伴著聲聲的牧歌,駿馬在馳騁。這無疑是終生難忘的記憶。情侶們租上帳篷,在這裡獨享大草原的清幽與浪漫,共度良宵。從而為一生留下無法抹去的記憶。
山丘的背面,茵茵的綠草,如一張巨大的綠地毯,鋪向山丘,鋪向平原,鋪向天地邊。它沒有樹木,天地一色。一眼望去,一片清幽。
山窩下,一條道路沿著斜體,越過山坳,而延伸至遠方。由於道路的狹窄而通不了車,只供人們以腳涉路了。光溜溜的路面,證明人們在這裡行走不在少數。但這裡百裡之內,看不到村莊,何來人行呢?難道是神行?神了!它連同黃河第一彎,而打造了令人不可捉摸的現狀。
從九曲黃河第一灣,到紅原只有78公裡。紅原,經過周恩來總理題寫命名後,便有了紅原的稱謂。當年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時,從這裡經過,許多可歌可泣的典故,終於把這一片土地染紅,從而留給這片土地的,是一個千秋萬代的記憶。
紅原,熱爾壩草原,黃河第一彎,它的三位一體,血染的風彩與優美環境的互補,終於鑄造了黃河厚重的文化底蘊,這是我們一生無法抹去的記憶。
(圖片為作者提供)
《中國當代作家聯盟》編委會
文學顧問:匡文留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相裕亭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吳文茹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巖 波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陳 武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何 華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樂 冰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董 堅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韓 生 作家 語文特級教師
楊志明 作家 英特華集團總裁
法律顧問:宋維強 英特華集團法務部部長
盧學華 哈爾濱十佳律師
主 編:李培東(楚狂)
副 主 編:孫永輝(溯草)
副 主 編:白晨寧(白金)
詩歌責編:王道海(逍遙)布佔祥(老驥)
李 立(美綸)王 輝(王子)
散文責編:李淑華(牽手)楊 傑(木槿)
管金鵬(蔚藍)安鳳娟(冷月)
小說責編:尹淑英(綠地)張淑華(歸鴻)
董立華(千裡)付培金(夜風)
圖文責編:孫永輝(溯草)白晨寧(白金)
電視臺報導《時光的記憶》新書發布會
暨李培東作品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