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顏真卿與王羲之用筆的核心差異

2020-08-28 靜心書法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書法秘笈


我們從大的用筆體系裡可以分為三種用筆體系,一是「篆籀絞轉」,其二是「一搨直下」,另一種是碑派「方折鋪毫」。這裡著重比較「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兩種用筆體系在行草書中的應用。


這兩種用筆體系,在行草書中都有很經典的範式作品。


一搨直下


「一搨直下」是王羲之在行草上對前人筆法的一種提煉,他對運筆與筆鋒狀態的體驗,強化起筆和行筆的方便。應該說「一搨直下」是王羲之主要的用筆特徵。開創了帖學的源頭。王羲之的《十七帖》為代表的一批手札都是這種用筆方法。如下圖1、2。

▲圖1:《十七帖》局部

▲圖2:王羲之《遠宦帖》


篆籀絞轉


顧名思義,最先是用於篆書的書寫,因為篆書以曲線為主的結字形態,形成獨特的用筆方法(圖3左)。這種筆法在行草書經過了王獻之、張旭、顏真卿、懷素幾代人不斷提煉與純化,最終以懷素《自敘帖》最為典型(圖3右)。

▲圖3:左《嶧山碑》右《自敘帖》(局部)


012

起筆方式的區別

「篆籀絞轉」的筆法在起筆處都有一個逆鋒起筆回鋒的過程,將尖鋒通過迴旋的方式將筆鋒裹住。通過迴旋裹鋒的控筆動作,筆毫處於微微扭曲的狀態,筆鋒也處於中鋒狀態。因為迴旋裹鋒需要順著筆毫方向的改變才能完成書寫,所以總體上從起筆到行筆的動作相對舒緩。如圖4左、圖5左。


「一搨直下」的筆法起筆,突現入筆的自由與快捷。筆尖直接入紙,入紙後再根據筆鋒入紙的角度,進行擺正,調到中鋒狀態。因為直起直落的起筆動作,有點象「打點」的方式,入紙後擺正筆鋒也是一個儲存筆勢準備發力的過程,再到行筆。形成了「打點」-「發力點」-「迅猛筆勢」起筆三步驟。這種帶有「快」、「準」、「狠」的起筆與筆勢別於「篆籀絞轉」。如圖4右、圖5右。

▲圖4:篆籀起筆:筆毫微微裹絞狀直順(左);

一搨直下:尖鋒入紙筆(右)

▲圖5:《小草千字文》中的「行」篆籀絞轉起筆(左);

《行穰帖》中的「行」一拓直下的起筆(右)


2

行筆方式的區別

「篆籀絞轉」因為起筆舒緩的筆勢和微微帶有裹絞狀態的筆鋒,所以行筆上有兩個特徵,一是運筆的力度相對勻速,提按變化小,另一方面行筆速度也相對較慢,但運筆的速度變化相對豐富。運筆過程中力度變化較小,這需要相對衡定的控筆能力。因為帶有裹絞形態的筆毫,墨水滲透到紙上的軌跡也發生一定的變化,所以線條質感常帶有顆粒性的枯筆形態。如圖6左、圖7左。


「一搨直下」在行筆中,因為起筆儲足了快速行筆的筆勢,所以行筆直接,「一搨直下」就是這種行筆的形象叫法,所以也有些叫「一搨直過」。「一搨直下」筆鋒在行筆過程呈平行狀,所以枯筆會出現平行的飛白形態。如圖6右、圖7右。

▲圖6:篆籀行筆,筆毫微微裹絞狀(左);

一搨直下,行筆保持筆毫直順(右)

▲圖7:「侯真卿」篆籀絞轉行筆(左);

「頓首喪」一搨直下的行筆(右)


3

折筆方式的區別

我認為這兩種筆法最突出的用筆特徵不是起筆與行筆過程,而是轉折方式的不同。「篆籀絞轉」突出是「圓轉」,「圓轉」因為是通過一定弧度的曲線現實改變畫筆的方向。當筆毫順著曲線運筆時,筆毫也在圓轉中裹絞在一起,所以很形象的叫「絞轉」筆法。這一筆法可以現實筆畫與筆畫之間連綿不斷的對接,「絞轉」筆法成熟的為連綿大草的出現奠定了用筆的基礎。


「一搨直下」在轉折中,所用的方式是「切轉」。「切轉」與「絞轉」不同,「切轉」是通過「下切」的用筆動作,重新擺正筆鋒,儲足另一個方向的行筆筆勢。很顯然「切轉」是突然改變行筆方向,「切轉」角度根據行筆的方向確定,運用最多的橫折、豎提兩種筆畫。所以相對「絞轉」來看,「切轉」出現的筆畫形態一般都是銳角與直角。「切轉」在筆畫與筆畫之間連帶上沒「絞轉」來得方便,「切」實際上就是另一個筆畫方向的重新起筆。所以王羲之的草書,還是和行書屬於同一範疇的用筆方式。


▲圖8:篆籀圓轉,緩變方向筆毫呈裹絞狀(左);

一搨直下切轉,突然改變運筆方向(右)

▲圖9:「亡侄」一線下來方向變化,圓轉的裹絞筆意;

「喪亂之極」,切轉方直(右)


4

用筆審美的區別題

「篆籀絞轉」這種用筆方法連綿的長節奏,速度變化產生的緩急,故線條形態有粗細、濃枯,產生線條的節奏感更強,線條形態的變化更豐富,這些線質表達的情感也更為複雜。在表達情感上有先天的優勢,可以表現出鬱郁芊芊的生機。「篆籀絞轉」好比悠揚連綿,情真情意深的二胡曲。


顏真卿《祭侄文稿》


而「一搨直下」在行筆過程中的直接與乾淨,形成精緻與典雅,一板一眼的節奏感,易出君子之風、瀟灑風度之美。「一搨直下」有如欣賞叮噹有致,起伏跌宕的古箏曲。


—版權聲明—

文章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為傳播中國書法而發,歡迎大家轉發。

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第一時間刪除。

相關焦點

  • 顏真卿與王羲之用筆核心差異
    若不是李世民高舉帝王羲之「造星」,王羲之可能沒有今天的地位。時過境遷,今天關於顏真卿與王羲之地位爭議,甚囂塵上。有人從政治影響力,有人從精神價值觀,還有談人品差異…今天,我們對比分析顏真卿所善之「篆籀絞轉」與王羲之「一搨直下」技法差異,差異化對比分析、學習。
  • 王羲之、顏真卿、米芾的五種用筆技巧
    掌握王羲之、顏真卿、米芾這五種運筆技巧,苦練就能寫出書法神採!1、切筆切筆在王羲之的行書中很多,往往在起筆轉折之處,以硬直剛健的切筆,斷金割玉,異常幹練。如圖《晉 · 王羲之 · 喪亂帖》的橫畫起筆:2、使轉在行草書
  • 王羲之、歐陽詢和顏真卿的用筆,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這個方面!
    「但求其力」,也就是書法中的筆法,其核心就是一種「使用力量」的方法。「用筆之力,不在於力」,也就是說用筆不能用蠻力,而是要用巧力!比如說古代書法大家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等人的用筆之力就各有特點。他們三個人比較而言,王羲之的用筆最為輕快,符合魏晉時代那種魏晉風流似的瀟灑風度,其用筆既輕靈飄逸,又勁健有力,類似於李太白那種清新飄逸的詩風。元人趙松雪,苦練二王書風,以至於可以毫不費力地做到「日書萬言」,趙氏用筆極快,甚至行楷書中也帶有行書的筆意,將魏晉風流中的快意瀟灑發揮到了極致。
  • 顏真卿與王羲之用筆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毛筆是軟筆,按筆力量大則筆尖入紙多,寫出來的點畫就粗,反之則細。關於下筆深淺,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就是——「一分筆」「二分筆」和「三分筆」的問題。一般來說,唐代書法家中褚遂良用一分筆,歐陽詢用二分筆,顏真卿用三分筆。相比較而言,顏真卿用筆最重。
  • ——回望「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展
    :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展,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其中,「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展正是以顏真卿書法為核心,梳理中國書法史脈絡及對日本書法的影響。在全球疫情暴發、中外展覽減少的情境下,對重要展覽進行重思和梳理,將有益於未來策展理念的調整和中日文化交流更好的開展。
  • 少有人知的書法用筆技法,王羲之,用2個字說明白
    學習書法,應該怎麼用筆?古人又是怎麼總結書法用筆的?說實話,如果你單靠自己低頭去悟的話,很難有一個好的效果,弄不好,還會走進一個用筆的誤會。你認為是對的,真有可能是有問題的。今天呢,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少有人知的書法用筆技法,王羲之,用2個字說明白。
  • 草字頭「艹」寫不好?試試這2個方法
    草字頭「艹」的漢字更是如此,通過分析對比王羲之、蘇軾、趙子昂的書法,不難發現每位書法家對於「艹」的書寫筆順都是有著不同差異的,甚至同一位書法家,在其不同的文字中,對於「艹」的書寫習慣也是不盡相同的。那麼,我們該如何掌握合理的筆畫順序呢?
  • 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
    尤其是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蘇軾的《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一併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祭侄文稿》 唐代 顏真卿
  • 關於王羲之與趙孟頫的用筆差異
    其臨摹的《採菊帖》略顯笨拙,用筆短促,不太流暢,也許是臨摹的之緣故,沒有王羲之身臨其境的那種瀟灑。接下來我試作比較。 ,順勢寫了宀的點,這個點不是所以一點,也一樣講究用筆,內有起行收三個動作;寫宀的橫勾時,先按筆繼而提筆右行筆寫鉤,體現王羲之用筆時時會有提按動作,兩個字一氣呵成。
  • 顏真卿是如何成為「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的?
    「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別展覽正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因臺北故宮博物館為此次展覽出借了四件國寶級文物,包括有「天下第二行書」之稱的顏真卿《祭侄文稿》,該展在海峽兩岸均引起了廣泛爭議。此前,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曾刊文詳述了《祭侄文稿》赴日參展爭議背後的成因及誤解。
  • 顏真卿用「折股釵」懟王羲之
    顏真卿大約是用這種器物在打比方,是說,用筆要有迴轉,而且要圓勁,不能斷了。 顏真卿敘述筆法,主要是針對王羲之流派,從傳世法書來看,是針對類似於孫過庭《書譜》那樣的寫法的。王羲之書法在唐代異常流行,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書寫水準,但是寫多了也有流弊,就是筆畫過於輕薄,轉折之間沒有味道。
  • 學習王羲之「彳」雙人旁,站的直行的穩!
    雙人旁「彳」是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篆書中的「彳」好似倆人並排行走,又像縱橫交錯的十字路口,因此雙人旁「彳」的很多漢字都與行走、道路有關。人們常說天下事莫過於衣食住行,可見雙人旁的文字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 顏真卿是這樣超越王羲之的
    文 / 陳振濂 三個多月以後的2019年1月16日一2月24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將舉辦「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 而把二十幾件名作排比起來,領悟到顏真卿在幾千年前即已先知先覺,成功實踐了我們幾千年後才費力提倡還遇到很多不以為然誤解的「一作一面貌」式的藝術創作要求;這樣的超前幾千年,有哪個即使也同樣擁有領袖群倫地位的名家所能達到? 這還是僅僅就顏真卿的「顏楷」碑刻論,如果還綜合傳世墨跡本如《告身帖》《祭姪稿》《劉中使帖》和刻帖《爭座位帖》等等,那又是一個多大的書法世界?
  • 第303期 | 顏真卿用「折股釵」懟王羲之
    顏真卿大約是用這種器物在打比方,是說,用筆要有迴轉,而且要圓勁,不能斷了。顏真卿敘述筆法,主要是針對王羲之流派,從傳世法書來看,是針對類似於孫過庭《書譜》那樣的寫法的。王羲之書法在唐代異常流行,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書寫水準,但是寫多了也有流弊,就是筆畫過於輕薄,轉折之間沒有味道。顏真卿的書法,反其道而行之,倡導圓勁的筆法,強調書法運轉的線條本身要有質量,這與王羲之的筆法確實不一樣,估計是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顏真卿用了這四個比喻,主要是懟王羲之流派。
  • 集王羲之楷書字帖,比歐陽詢顏真卿還美,用來練硬筆書法都沒問題
    書聖王羲之,你還以為他只是會寫行書嗎?其實,王羲之在楷書和草書方面的造詣也是頂級的。草書暫且不說,今天我們主要來欣賞一下王羲之的楷書,比歐陽詢顏真卿還美,用來練硬筆書法都沒問題。王羲之傳世的楷書數量並不多,以《黃庭經》、《樂毅論》、《東方朔畫贊》最為出名。
  • 如何用一個字形容王羲之、米芾、顏真卿?
    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
  • 「公益講座」行書入門——顏真卿經典「三稿」、「三表」
    計劃為50講,這是第二十二講——行書經典法帖:顏真卿行書。 行書的主要經典法帖,有王羲之「二序」、顏真卿「三稿」,還有後世的蘇軾、米芾、趙孟頫諸家,我們將在下面逐一展開,今天要說的主要是和王羲之並列書法界巔峰的顏真卿的「三稿」。
  • 陳志平:顏真卿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王羲之
    從《羅婉順墓誌》可看出 筆勢外拓的典型顏氏書風的形成 收藏周刊:為何《羅婉順墓誌》的書法跟我們一貫對顏真卿書法的認知區別較大? 陳志平:這有多個原因:首先,以往我們對顏真卿書法的認知,多來源於拓片,拓片的視覺效果會比原碑文字偏肥,而且沒有立體感。
  • 顏真卿是少有的與王羲之並駕齊驅的曠代大師
    :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 「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海報 顏真卿是少有的與王羲之並駕齊驅的曠代大師。對傳於今世顏書二十多件的分析告訴我們,除年齡作品前後變化差異之外;在63歲時一年之間的《大唐中興頌》《元次山碑》《八關齋會報德記》《宋廣平碑》共四件,如果比較一下,互相之間風格差異仍然極大,並無一重複雷同。這就是說,顏真卿看自己的「顏體」楷書,不僅著眼於「體」以致生千篇一律千作一貌之弊;而是針對每一作皆施以獨特的匠心和形式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