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綠色食品種植基地生產管理制度

2020-12-14 寂寞如茶行天下

為保證基地所產產品能達到優質、安全和無汙染的要求,為社會各界提供充足的綠色營養食品,特制定本制度。

一、堅決按照「政府推進、規模發展、科學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原則,積極推進綠色茶園生產基地建設。

二、公司基地建立健全嚴格的生產管理體系,每個基地有專門的基地負責人、工作人員及技術人員,並做到責任到人,分工明確。

三、茶園綠色食品產地必須樹立標識牌,劃分隔離帶,並標明範圍以及種植品種和技術負責人。

四、基地所需的生產資料必須在農業投入品專供點採購,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使用。

五、基地所有的管理措施,必須嚴格按照茶葉標準化生產操作技術規程和綠色食品使用手冊進行,並在基地負責人和技術人員的指導監控下實施。

六、基地農戶要認真填寫「田間管理記錄」。技術人員要認真做好各項檔案管理工作,並做好詳細記錄。

七、嚴格遵守農藥和肥料使用準則,保持基地內部和周圍環境的衛生清潔,保證不受汙染。

八、凡不按技術規程要求操作或私自超標使用農藥、化肥的農戶公司一律拒收其產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茶葉進口國綠色壁壘的日益森嚴,近幾年茶葉的發展也經歷了從單純的追求產量到質量到今天的安全質量生產的轉變,茶葉質量安全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廣大茶葉生產者必須把茶葉的質量安全問題作為今後茶葉生產的重要問題來抓。保證茶葉質量安全應重點抓好優勢基地建設、茶園管理控制、茶廠優化改造、茶葉清潔化加工、茶葉質量可追溯、兩端質量檢測等關鍵控制技術。

1、優勢基地建設技術

在基地建設過程中,應根據當地實際,以環保為前提,合理選擇基地。選擇遠離生活汙染和工業汙染,空氣清新、水質潔淨地理地勢有利茶葉生產的基地。在基地發展新茶園時應注意早、中、晚良種的合理搭配,有利優化茶類結構和緩解勞動力緊缺的矛盾。茶葉優勢生產基地的建設是提高茶園質量基礎,也是保障茶葉鮮葉原料質量,提升茶葉原料質量安全水平的基本環節。

2、茶園管理控制技術

茶園肥培管理控制技術包括茶園耕作、施肥、治蟲、修剪、灌溉、採摘等技術,其中茶園病蟲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術對茶葉質量安全影響最大。茶園肥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應按茶葉生產技術標準要求,嚴格茶園肥料、農藥等投入品管理,科學肥培管理,減少化肥汙染。

(1)茶園施肥。儘量選用氮磷鉀合理配比的複合肥,避免單一元素肥料造成的汙染。根據茶樹對營養物質需求特點,在茶園施肥上掌握以下原則:做到重有機肥,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重基肥,基肥與追肥相結合;重春肥,春肥與夏秋肥相結合;重氮肥,氮磷鉀相結合;重根肥,根肥與葉面肥相結合。施肥量一般按每採收100公斤幹茶計算,每年施純氮12.5-15公斤,一般投產茶園,氮磷鉀比例為4:1:1,幼齡茶園比例為2:1:1,基肥與追肥的比例為 40:60。施肥時間基肥為10月中旬;追肥強調早施、多次、足量,春肥在2月上中旬施入,用量佔全年追肥用量的40%以上,全年追肥4-6次。施肥方式撒施、溝施並用,對土質疏鬆的茶園提倡免耕施肥。肥料種類基肥採用餅肥、欄肥、有機複合肥為主,追肥一般採用速效的化肥為主。此外科學根外施肥,注意鈣、鎂、硫、鐵、錳、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的營養平衡。

(2)茶園病蟲防治。突出「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防治措施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儘可能發揮生物防治手段作用、輔之以化學防治方法進行病蟲草害綜合治理。

A.農業防治措施,主要是合理修剪、科學施肥、合理採摘;新植茶園做到選用抗性良種,茶林配植。

B.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推廣頻振式殺蟲燈和色板誘殺技術,如利用昆蟲的趨光習性推廣燈光誘殺技術,燈光誘殺對茶葉上的茶毛蟲、茶尺蠖、茶細娥、斜紋夜蛾成蟲具有明顯的誘集效果。

C.提倡使用生物農藥,保護和利用天敵。

D.科學施用化學農藥。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一是要按病蟲害發生的情況適時、適量地選用對口農藥進行化學防治,提倡農藥的合理混配,按照農藥安全使用準則用藥,嚴格掌握使用劑量和次數,嚴格掌握安全間隔期。二是要減少普治,儘量做到挑治、一藥多治,合理輪換農藥品種;三是要科學選擇施藥器械,進行低容量噴霧,調整噴藥時的高度,提高防效,減少農藥用量。我們大力推廣對蜘蛛殺傷力小,對害蟲防效高的化學農藥,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達到保護蜘蛛與控制害蟲的協調。要改變見蟲就治,亂用濫用農藥的習慣,要做到達標防治。亂用濫用農藥會導致害蟲抗藥性產生,害蟲發生再猖獗,即蟲越治越多,農藥防效下降。

3、茶葉清潔加工技術

包括硬體和軟體設施兩方面的改進。硬體設施改進指的是茶廠優化改造,改善加工條件。軟體設施改進指的是改進茶葉加工技術和完善質量管理體系。

新建的加工廠,加工廠的廠址應選擇距離居民區、公共廁所、垃圾場30米以上,距離畜牧場、醫院、糞池等汙染源500米以外,且要處在汙染源煙囪高度50倍以上,加工場的廢物排放處理應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

已建的初制茶廠,對加工設備陳舊、機械設備不配套,設備老化;廠房環境差條件簡陋、加工廠規模小;區域布局散、衛生質量狀況差、標準化生產水平低的那些茶廠,要通過對茶葉加工廠的改造,實現茶葉加工按產品標準化、連續化生產工藝要求,力爭做到茶葉加工不落地。茶廠加工設備定期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不使用重金屬含量高的機械。茶廠質量管理制度健全,產品質量實施全程監控;加工人員要持健康合格證和上崗培訓合格證上崗,要掌握茶葉加工工藝與操作技術,懂得茶葉加工衛生質量要求,具備茶葉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質。加工製作、包裝、貯藏和運輸均要嚴格按照無公害食品的有關要求,以防產品汙染,使茶葉加工實現企業化管理,建章立制,實現了加工過程規範化,消除了衛生安全隱患,實現清潔化加工。

4、茶葉質量可追溯技術

茶葉質量可追溯指按照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相互追查的原則,建立茶葉農事檔案,記錄茶葉產地、採摘日期、加工時間、茶樹品種、投入品登記、源頭檢測記錄、加工企業、從業人員、成品茶檢測記錄、包裝時間、經銷網點等內容。目前ISO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ISO14000(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證體系)和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認證,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的國內外認證都要求申報企業建立茶葉質量可追溯制度。消費者可以通過信息碼查到茶葉的生產過程、基地認證情況,甚至還可以查到具體生產責任人的姓名。

5、兩端質量檢測技術

茶葉兩端質量檢測技術包括茶葉原料質量端檢測和成品茶質量端檢測。茶葉原料質量檢測重點是茶葉源頭檢測體系的建設,對農藥經營單位和農藥田間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從源頭上控制茶葉農藥殘留,建立茶園農殘監測點,推廣茶葉農殘速測技術,定期或不定期對農殘項目進行檢測。並做到鮮葉進廠分級驗收,毛茶收購源頭檢測。成品茶產品質量檢測要求茶廠必須配備茶葉農藥殘留和衛生質量檢測設備,完善產品出廠檢測體系建設,有效降低和杜絕茶葉超標事件的發生。

茶葉質量安全涵蓋了茶葉從生產、加工到商品茶包裝銷售的全過程,只有把握好每一個生產過程,才能實現茶葉質量安全。

相關焦點

  • 青草湖酒業再次成為全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對接企業
    近日,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發文確定全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名單,安徽省青草湖酒業有限公司名列其中,有效期為5年。 酒業位於宣州區北郊青草湖農場,北鄰南漪湖,西通水陽江,面積10.76平方公裡,折合1.61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2萬畝,帶動周邊農戶3000多戶,其中26戶家庭農場為綠色食品種植戶,糯稻種植面積8432畝。其產品黃酒(特加飯酒、花雕酒)1998年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22年來經第三方檢測機構歷年檢測均符合綠色食品的各項要求。
  • 關於印發《海頭鎮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稻麥)基地生產與管理技術...
    (二)生產基地制度 為了加強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管理,保證產品質量,鎮制定了《基地生產技術指導和推廣制度》、《基地質量可追溯制度為保障基地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鎮政府制定了《海頭鎮綠色優質農產品(稻麥)基地生產技術指導和推廣制度》、《海頭鎮綠色優質農產品(稻麥)基地專項培訓制度》、《海頭鎮綠色優質農產品(稻麥)基地檢驗檢測制度》、《海頭鎮綠色優質農產品(稻麥)基地質量可追溯制度》、《海頭鎮綠色優質農產品(稻麥)基地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制度》、《海頭鎮綠色優質農產品(稻麥)基地農業投入品監督管理制度
  • 黑龍江省北大荒綠色食品基地
    黑龍江墾區是中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轄區總面積5.54萬平方公裡,擁有113個農牧場。黑龍江墾區生態資源良好,位於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帶之一,發展綠色特色食品產業潛力巨大。多年來,黑龍江墾區堅持實施對外開放戰略,與世界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關係。  黑龍江墾區將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同出口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有機結合,使"北大荒"影響力顯著擴大,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
  • 黑龍江省北大荒綠色食品基地簡介
    黑龍江墾區是中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轄區總面積5.54萬平方公裡,擁有112個農牧場。黑龍江墾區生態資源良好,位於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帶之一,發展綠色特色食品產業潛力巨大。多年來,黑龍江墾區堅持實施對外開放戰略,與世界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關係。
  • 諸暨三家茶園入選生態有機名單 看看你喝過嗎
    >那我們一起來認識下這三家茶園吧紹興越江茶業有限公司越江茶業基地面積120畝,坐落於會稽山脈西麓東白湖鎮,地處浙江省東白山自然保護區,無任何工業汙染,為出產高品質茶葉提供了優良的生態環境。目前,越江茶業已經成為集種植、加工、銷售、研發於一體的茶葉專業化公司,通過制茶工藝的技術創新,製造個性化終端產品,同時致力於茶文化推廣,目前已建成「越紅博物館」,使茶資源的加工鏈和茶產品的價值鏈得到了不斷延伸,茶農收入明顯提高,也為諸暨茶產為供給側改革提煉出內生動力。
  • 學習茶園生物防治技術 助推福鼎生態茶園發展
    考察團先後深入漳平北寮水仙茶基地、大用山有機茶基地、永福高山茶基地進行了考察學習,認真聽取了各基地的情況介紹,實地參觀、了解了基地生物防治、以蟲治蟲的茶園管理方案和茶園生產情況,並與茶企代表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和探討。
  • 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約佔全國兩成 叫響食品安全品牌
    截至2014年底,全省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7209萬畝,約佔全國的1/5;認證的綠色、有機食品總產值2030億元,約佔全國的1/6;實物總量3650萬噸,約佔全國的1/5。 黑龍江省依託農業資源富集和生態環境良好優勢,按照省委省政府「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制定發展綱要,加大投入力度,使綠色食品產業快速發展,綠色食品產業被列為全省重點推進的「十大產業」之首,黑龍江省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之一。
  • 借力農業雲平臺 貴州推出「私人訂製」生態茶園
    依託農業雲平臺,貴定雲霧山基地150畝茶園已經管理升級成「811生態專屬茶園」。通過茶園可視化追溯,能夠將茶葉從種植,管理,施肥、採摘、加工、包裝等一系列過程都監控拍攝下來,並與手機終端連接,客戶只要用手機掃一下服務企業的二維碼,就能隨時看到所購茶葉生產的整個流程。
  • 茶園面積為世界第一,那麼它的種植方式又是什麼呢
    那麼這個茶,它又是如何種植出來的呢?我們一起往下看。茶起源於中國!我國現有茶園面積一百多萬公頃,為世界第一,茶源生產量佔世界第二。我國茶葉的出口量佔生產的1/3以上。在全球對環境質量和食品安全要求日益增強的背景下,我國政府已經開始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實行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控制,實現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無公害,茶葉作為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大宗出口農產品,是首批列入該計劃的作物之一。
  • ...批准金寨縣2017年創建全國10萬畝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
    中安在線訊 據六安新聞網報導,日前,農業部已批准金寨縣2017年創建全國10萬畝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2月7日,金寨縣農發委負責人到省農業委員會綠辦就創建全國10萬畝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工作進行了專題匯報。
  • 廣東《生態茶園標準》即將發布 茶葉生產模式有了「綠色範本」
    他說,生態茶園建設可以讓茶葉生產更加綠色環保低碳,是實現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唯一路徑,是對中國農耕文化的弘揚、對「千年農夫」智慧的傳承,是農業產業中最有可能打造成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一個典範,而廣東在建設生態茶園方面很有優勢,可以成為全國的排頭兵。
  • 持續擦亮有機普洱「金字招牌」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06 綠色普洱...
    在營盤山龍生茶業集團有機茶基地,營盤山茶廠長王新榮對基地的有機化管理頗有心得,種植覆蔭樹構建茶園生物多樣性,利用粘蟲板等物理手段開展病蟲害防控,茶地裡人工除草翻土、有機肥替代了化肥,從樹上到樹下,有機標準管理的茶園有一種對自然生態的包容性。    營盤山在當地群眾口中常被稱為「萬畝茶園」,漫山的茶園十分壯美,在櫻花盛開、或者雲海升騰的時節,觀景臺看到的風景宛若世外桃源。
  • 凌雲縣茶葉基地通過出口食品原料種植場備案初審現場考核
    從廣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官網獲悉,1月12日,龍邦檢驗檢疫局組織現場考核組,赴250公裡外的廣西凌雲縣桂紅茶廠茶葉基地進行現場考核。考核組一行深入海拔近千米的羅更茶葉基地,從文件審核、流程重現、實地走訪、交流提問等多方面入手,對基地的種植規模、周邊環境、分布標識等基本情況進行了核實;現場核查了農業投入品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控制、疫情疫病監測、溯源等措施的落實情況,對相應的記錄、制度、籤約、證書等材料進行查閱;通過與企業負責人、植保員、檢驗員及其他業務工作人員的溝通提問,對基地的運作情況、人員職責和專業能力進行摸底,保證了考核的全面性
  • 安徽霍山 踐行綠色理念 發展地標產業 助力脫貧攻堅
    一、霍山黃芽產業發展的現狀霍山是全國茶葉生產重點縣,2019年全國「茶產業發展百強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基地縣和全國出口農產品(茶葉)質量安全示範區,也是「安徽省茶產業發展十強縣」。(1)規模效益2019年,霍山茶葉總面積達16.45萬畝,其中良種茶園6.5萬畝,比重達39.5%,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擁有10.1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並逐步覆蓋全縣。獲得有機認證的茶園總面積發展到2.5萬畝,逐年增加。
  • 四川旺蒼:力爭2021年建中國最大黃茶生產基地
    中國網1月10日訊 1月4日,2019四川茶業科技年會在旺蒼召開,四川省市州及相關縣區茶葉管理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茶葉社團及茶業企業代表200餘人齊聚一堂,探索助推川茶產業振興的有效路徑,並現場參觀考察現代農業園區和相關茶葉加工廠。
  • 【聚焦新發展格局 展望「十四五」】雲南: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
    開發產業基地「一庫兩平臺」(產業基地資料庫和業務管理平臺、服務應用平臺),應用數據化手段,推動產品落在品牌上、品牌落在企業上、企業落在基地上。 ——一縣一業。用好3年共計18億元省級財政資金,創新投融資方式,吸引更多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民間資本投入「一縣一業」。細化項目清單,強化項目的服務、保障、管理和動態監測評價,實施末位淘汰,激勵形成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
  • [黃山]命名首批有機茶綠色食品茶之鄉
    來源:中安網     中安網5月17日訊 為推動有機茶、綠色食品茶開發
  • 催生茶葉「綠色銀行」
    茶園因山就勢,融入在這立體森林生態系統中。這是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官山茶園多年來探索的有機茶生產模式之一——「生態系統自然調控模式」。注重「綠色」、「生態」「茶葉綠色生產模式集成了茶園環境優化,綠色高效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高效、清潔、低碳化加工等先進技術,依託綠色生產移動互聯平臺開展社會化服務。
  • 桐柏——中國優質茶葉生產基地縣
    1988年,中國茶科所專家來桐柏考察茶葉生產後指出,桐柏是淮河上遊的「小江南」,發展茶葉生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溫度、降水、光照、土壤等因素非常適宜茶樹生長,所產茶葉蛋白質、胺基酸含量高,葉色翠綠,葉底肥軟綠亮,香氣持久,營養豐富,最具名茶品質。1994年,桐柏被省政府確定為河南省優質茶葉生產基地縣。全縣有宜茶山地面積20萬畝,其中野茶資源5萬畝,現有優質茶園種植面積5萬餘畝,年產幹茶千餘噸。
  • 茶葉綠色精細高效示範基地觀摩會召開
    原標題:茶葉綠色精細高效示範基地觀摩會召開   近日,桃源縣農業農村局組織茶葉綠色精細高效示範基地觀摩會。